我國教育部是一個很「奇特」的教育部。照理說,我國教育部掌管全國之教育,應該對兒童發展理解甚深,能依據兒童發展原理制定出對孩子、父母及社會最有利的教育政策。但事實上,我國教育部在有效教育政策制定及推動上總是搔不到癢處。這從教育部推動家庭教育不利即可證明。
為何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因為在孩子生命的第一年,嬰兒的神經系統特別容易受到傷害。若是孩子遭到非常惡劣的經驗,如:嚴重虐待或漠不關心的對待,都會造成創傷。就算是溫和的環境壓力,例如父母親長年衝突,即使不涉及肢體暴力,也會對嬰兒的成長造成嚴重後果。(註1)
看看現在離婚率的快速上升,看看現在來自單親家庭、暴力家庭孩子的快速增加,就可以知道,若教育部繼續忽視家庭教育這一塊,再加上教育部對私校及實驗教育機構的放任,讓貴族化教育機構日益增加,教育機構一步步走向階級化,公立學校的教育品質將會更加惡化。
也許有人想問,教育部該如何著重家庭教育這一塊呢?其實,教育部可以將教育資源的一部份轉移到「教家長如何教小孩」。
經濟學教授Uri Gneezy和John List曾經做過不同的教育實驗。首先,他們針對青少年設計激勵機制,看看能否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
實驗後發現,雖然激勵機制能對青少年發揮效果,但是效果短暫且有限,很難透過相關機制徹底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而翻身。(註2)
後來,他們想瞭解若將年齡向下,從幼兒身上著手,是否會比較容易得到較佳的學習成效。於是,該小組便進行A、B兩個針對弱勢家庭幼兒的教育實驗。A實驗組教幼兒如何學習,B實驗組教家長如何教小孩,也就是成立「家長課堂」,甚至在「家長課堂」組中,還分為「現金」組和「大學儲蓄」組。
在B實驗組中,為了提升弱勢家庭的家長上課率,還訂定獎勵條件:只要每個星期六能按時參加家長課堂,討論育兒技巧,學習如何在家中教育孩子,家長每年最高可獲得7000美元獎金(約台幣20萬5000元)。至於他們實際能得到的數額,則要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學業成績、出勤率…等。
實驗結果發現,A實驗組的孩子可以進步到不輸給優勢家庭。B實驗組的孩子(家長課堂組)雖然短期內學習表現略遜A實驗組的孩子,但長期而言,B實驗組的孩子表現較佳,因為家長不會因為放暑假就對孩子的教育有所懈怠。更有意思的是,「大學儲蓄」組的家長在暑期中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最大。(註3)
由上述的教育實驗可知,如果我國教育部是擁有教育專業的,如果我國的教育部是真心希望培養出有競爭力的公民,在政策制定上就應該出更多的力在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懂得並投入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小孩。
教育部不該隨著公共輿論起舞,誤導整個社會認為公立學校是一個大型的托育系統,並制定出更多對弱勢家庭不利的教育政策,讓孩子(尤其是弱勢孩子)的教育環境越來越差。
最後,我用《隱性動機》第五章的一段話收尾:
國家要如何才能讓教育質量更高呢?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學校不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也是教育大人的地方。在這裡,我們應該學到哪些激勵機制是有效的,哪些激勵機制是無效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創辦公立學校的目的不是把知識填鴨式地灌輸到孩子們的頭腦中,更不僅僅是給家長提供一個免費看孩子的地方。…
如果我國的教育部真的是一個為孩子辦教育的教育部,在制定政策時,請牢牢記住上面這段話。
註1:摘自Walter Mischel著的《忍耐力》第四章。
註2:摘自Uri Gneezy與John List合著的《隱性動機》第四章。
註3:摘自Uri Gneezy與John List合著的《隱性動機》第五章。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