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過完年後,我整裝出發上海,這次的目的不是單純旅行,而是長達四個月的交換學生生活。行囊裡除了塞滿日常用品之外,我還帶上了我最心愛的花雕雞泡麵。在此之前我已經去過中國三、四趟,即使滿貨架都是熟悉的泡麵品牌(當時最熱賣應該是康*傅),卻沒有一款能滿足我對泡麵口味的要求。
我的花雕雞泡麵吃法有兩種,如果懶一點的話,只需用快煮壺燒熱開水沖泡它就好。但多數時候,我會勤勞地拿起小鍋,打開電磁爐、拿出雞蛋退冰、洗幾根葉菜,在開水煮滾之後,關掉電源,耐心地依照順序,將調味粉、麵餅、青菜和雞蛋逐一下鍋,蓋上鍋蓋。因為不喜歡太軟爛的口感,加上花雕雞麵的麵條偏細,所以只會等上一兩分鐘,就開始享用專屬美味。
在上海的交換宿舍裡沒有電磁爐,所以那幾個月來,我的鄉愁只能透過袋裝、沖泡三分鐘的花雕雞麵排解。不能打入一顆蛋是我每一次動筷時,都會忍不住失落的遺憾,只有熱水是無法好好成就一顆滑嫩半熟蛋的,加上宿舍裡沒有冰箱,雞蛋的存放問題也是我不得不放棄的原因。
那時的我才管不了什麼「泡麵吃多了會變成木乃伊」這種歷久不衰的謠言,每一次對學生餐廳的食物失去胃口,或懶得走遠一點到市區覓食時,跟著我飄洋過海的花雕雞麵就是我的唯一救贖。
我鍾情於泡麵並不是從花雕雞麵開始的。小時候我最愛的是媽媽加料版的統一肉燥麵。我家媽媽是一開伙就會不小心成就盛宴的類型,即使只是煮一小鍋統一肉燥麵,加入自己炒的油蔥是標配,打開冰箱收刮所有可能加入麵湯的材料也是必須,每一次吃媽媽版的統一肉燥麵都像是拆盲盒,永遠不知道鍋蓋底下陪伴麵條的,除了青菜肉片之外,是否還有蛤蜊、蝦子、蚵仔、貢丸一起加餐飯。
我學會自己煮泡麵之後,加蛋一直都是採取整顆打入不打散、煮成半熟蛋的形式進行。但媽媽不是,她端上餐桌的統一肉燥麵,在麵餅之上永遠有一層打散但尚未完全凝結的蛋液,趁熱夾起、不怕燙的入口,就能吃到蛋香在口腔迸放的滋味。
但我最愛的,是大家將麵條、佐料夾完之後剩餘的麵湯,那是一碗每一次都有不同風味的濃郁蛋花湯,來自麵餅和油蔥的脂香,取決於冰箱材料而增添的肉味或海味,再配上熟透但細緻的蛋花。那是單純煮一碗泡麵無法炮製的濃厚滋味,也是離家多年之後,我心心念念、媽媽說是隨便煮卻用心無比的美味。
大家是怎麼吃泡麵的呢?《我的泡麵時光》作者尹伊娜非必要時不會加蛋、吃泡麵時也不愛配泡菜、煮滾熱水的時間要精確計算。一樣喜歡泡麵的我讀到另一位泡麵狂熱分子的執著,和那些建構在泡麵上的獨特回憶時,我忍不住想起花雕雞麵和統一肉燥麵帶給我的難忘滋味。
即使花雕雞泡麵仍是我的常備品,但再也沒能感受在上海時那般,一邊惋惜沒有雞蛋、一邊喝著熱湯填補思念的情緒了。至於媽媽的統一肉燥麵?我得打個電話跟她預約了,女兒的任性總是突如其來,她生養我三十幾年來早已見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