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世界變好之前需要每個人做出努力
「紛亂的世界猶如核彈一個接著一個爆,批判與檢視未曾停過」
生命不一定要是有框有架的圓滿,全看自己如何去創造和理解。
《意義的呼喚》是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克的自傳。我對心理學有極高的興趣,但不侷限於哪個學派,畢竟每個學派都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也不是不好,而是持保留態度去感受會更加客觀,畢竟隨著時代遷移,許多事不斷再變化,已無法用單一選項去看待。
之前最常分享的屬榮格居多,當時我也提到自己並非榮格的專業,純粹非常喜歡和心理學相關的一切。
將各個學派都在閱讀後再整合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樣子,是我喜歡的方式。從精神分析到個體心理學再到今天要介紹的是我也喜歡的,心理學派之一精神分析維也納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 的創始人—維克多.法蘭克。
維克多.法蘭克應算是所有心理學派創始人當中,曾遭受最傷心痛苦經歷的心理學家,因為他曾在納粹集中營待了三年的日子。光是想到集中營這三個字就令人難以呼吸,更難想像他是如何在裡面渡過的。
我想那時是對家人的愛,和對自己未來期許的支持,讓他無論如何都要自己挺過去,但事實是殘酷的,維克多.法蘭克和父母、哥哥和新婚妻子一同被送進不同的集中營,母親剛到時就被送進毒氣室,父親在營裡因病過世,哥哥和心愛的妻子也死於毒氣室中;然而維克多.法蘭克對於家人的逝去全然不知,繼續祈禱著家人的平安。光是看到這段,我的淚水已忍不住潰堤。
那個年代,那樣的無能為力,是多麼的壓迫,而歷經了那些活下來的人身上背負了多少創傷。維克多.法蘭克也曾想過自己是否不該活著,甚至覺得活著這件事,是否對不起家人。這也許是他一生都扛著的痛,只是他無法表達,直到他看了朋友寫的詩,他從詩裡也看見了一直放在心裡的感受。
輾轉三年換了不同的集中營,一直到被釋放後維克多.法蘭克才得知家人逝去的消息,這對他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事實,他埋怨所有一切,他奮力留下的眼淚表達不平,但一切卻再也回不到原本的樣子。
維克多.法蘭克在被釋放後的某一天拜訪好朋友保羅.波拉克:「我父母,哥,妹和緹莉(年僅25歲的妻子)都死了。」我還記得,我那時突然哭了起來,並對他說:「保羅,說真的,如果一個人一下子遭遇這麼多,受了那麼多的考驗,那一定有其意義。我覺得,我只能這麼說,似乎有什麼在等著我,期待我去做,#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
然後我心情輕鬆多了——畢竟在那樣的時刻,沒有任何人能比我這老朋友保羅更了解我——即使他只能沉默以對。然後我心情輕鬆多了,這句像是領悟也像是自我撫慰的話,怎麼看都令人不捨。
當寫此書時有三個口述員輪班幫忙打字的那段期間,維克多.法蘭克至今還記得,自己有時筋疲力盡,便倒在椅子上哭了起來。「我深深沉溺在自己的心思裡,痛苦的領悟時而襲來。我如水閘門開,欲罷不能。」維克多.法蘭克憶起過往也無法避免再次經歷。
這樣的痛苦和創傷,差點擊垮了他,但維克多.法蘭克卻能在這之中找回生存的意義並將自己的經驗與自己所學的學術結合,讓一切有了其意義,讓他的「意義治療」有了更深遠的意義。在有如絕境般的經歷裡,替自己和人們找到希望和重生的意義,因而改寫了多數人的人生故事。
閱讀《#意義的呼喚》時,曾有數次和維克多.法蘭克醫師有著相同的感受,雖然我們的經歷不同,程度落差也大,但我們之間的生命故事是相似的,所以很有共鳴,甚至有些話我居然也這樣說過。
當我讀到「如果一個人一下子遭遇這麼多,受了那麼多的考驗,那一定有其意義。我覺得,似乎有什麼在等著我,期待我去做,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這句話時,我不禁全身寒毛豎起,因為當我走過死亡卻找不到康復的方法時,我曾在醫院的急診裡抱著J大哭說著這樣的話。
而這些年我一直沒有停止尋找過我在活下來後的生命意義是什麼,我不能做我找到了,只是這趟追尋之旅一直在出發的路上未曾停下來過,凡所有大事小事我都放在心裡細細感受,我想到在某次專訪中,我自己也有說到自病後,我變得更加細膩了。
維克多.法蘭克最令我感到敬佩的除了他的親身經歷和學術整合為很多人找到重生的意義之外,還有一件事是我想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的是事。——身為集中營也是被迫害的受害人的他,竟然拒絕接受報復式的「#集體罪責」的概念,甚至主動幫助那些曾是納粹黨的人,替他們說話、協助藏匿。
每每讀到這都無法合起我的下巴,因為他的心是如此的透徹,關於對錯和人生的難為,他分辬得清楚。也不難證明他對「人」之間的連結是以愛為出發點。
他的心胸承戴了痛與悲,卻也還能挪出屬於善意的對待來對待他人。當然這也不是說接受「集體罪責」的人就是錯的,而是各有各自的傷痛和遺憾,尤其是在那樣不安的年代。
我想維克多.法蘭克已經讓自己的靈魂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了,如果要以精神分析來看的話,這是面對創傷後的一種「昇華」,然而他能重新愛人和被愛,並不是事件結束後就能輕易接受的,那段難熬和自己糾結的日子想必無人能真正的體會。
閱讀此書時也不難發現維克多.法蘭克是個有趣的人,從他的敍述裡可以得知,他的書銷售超過了九百萬本,成了美國史上最暢銷書之一,換言之是個有名的人。也因此獲得某雜誌的邀約,主題是採訪有關維也納和三位具有影響力的名人,維克多.法蘭克則是其一。
那時攝影師來為他拍了四百多張照片做為題材供雜誌採用,但在雜誌正式出刊後,維克多.法蘭克在雜誌裡只看到採訪了騎術學校和當時有名的鬆糕,其中那三位名人的故事完全沒提到,照片也一張都沒有用到。
「但再怎麼受歡迎,也是有其限度的。顯然我們的吸引力比不上一塊鬆糕。」維克多.法蘭克這樣說。
這段有趣的故事,讓我忍不住笑了出來也有同感,因為這樣的事也曾發生在我身上,但當時我真的無法雲淡風輕,因為我好難過,甚至為此哭了一天。我不斷檢討自己為什麼專訪我的內容,卻一字也未出現在版面上,連照片也沒看到。當然事情過了多年,此事想來也已經不會困擾我了,甚至覺得算是個特別的經驗。
《#意義的呼喚》即使讀了二次也還是有很不同的領悟,一次是在家裡,另一次是在住院期間,這本書真的非常好看,希望你也能和我一樣喜歡。
關於存在主義的涉獵並不專業,但我很喜歡,我認為很適合現代人。除了維克多.法蘭克,我也喜歡歐文.亞隆、卡爾.羅哲斯、 埃里希.佛洛姆.....等的作品。說不定下次可以好好和大家分享。
「任何情境都蘊含著某種意義。」——維克多.法蘭克。
對於正處在低潮你,我也想用這句話來陪伴你,因為我也是,你不孤單。生命不一定要是有框有架的圓滿,全看自己如何去創造和理解。
《#意義的呼喚》還有很多值得細細分享,我想分成二部來呈現。敬請期待喔!
以下是我看的原始版本
歡迎你贊助與支持我的文字書寫。感謝你的停留與閱讀。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一個鼓勵的愛心或追蹤、分享喔!
謝謝陪伴我們的那些故事。即使長大了,也不要忘了我們仍然是個孩子。祝福你的每一天都能夠在紛擾裡找回平靜和溫柔自在。
在這裡可以搜尋微微的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點此連結即可線上聽微微說故事:微微的原創晚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