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起這一年做的事,不出意外,許多人都摸不著頭緒,想著為什麼我會在外人看起來順風順水的時候轉換;有些人在聽完後又會覺得好厲害,為什麼可以。我不能說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一樣,但能做的是將我的轉換想法做個分享。
想像你的未來
當你30歲時有想過40歲的你嗎? 當你40歲時有想過50歲的你嗎?
甚麼時候要退休,或者未來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嗎?
這些題目很常出現在我腦中;後來發現自己是個喜歡工作的人,所以退休這件事我真不敢想像;因此開始思考,退休的定義一定要從工作中下台一鞠躬嗎? 或者可以用甚麼方式達到退而不休。
從此延伸想著 如果我選擇一間公司持續待著,沒有不行;但,有沒有更好定位自己在職場角色的方法,我希望這角色能帶來更多的貢獻或協力。因此,當看到經營者經營企業的艱辛,每天開門就有五花八門的狀況劇,每一位聘僱的員工背後就代表著一個家庭,這肩上的責任與壓力真的不小,我能做些甚麼呢? 於是乎,心中決定用過去經驗,採共享經理人的服務方式帶給企業協力,因為我認為這樣的方式或許可以部會讓經營者佔據太多資源,但又可以多一位可以盡份心力的夥伴,更有餘裕的(不論錢或時間)去做其他有助於企業發展的事情。
如果一位經理人不是每天在公司,不就很多事情會被推遲嗎? 沒錯! 我也完全可以理解,的確會有這樣的擔心。所以,除了經營者要能夠接受理解外,我也跟公司說:內部需要至少有一位一起協力的夥伴。這位夥伴不是小幫手的角色,而是要能夠作為持續的推手,倘若現在就有這個人選,歡迎一起參與討論交流;如果沒有也沒關係,我們可以看看內部是否有想要培育的夥伴,從參與過程中逐步協助養成。
很謝謝這一年有三四個經營者願意接受這樣的合作模式,並且都能在這過程中為企業留下些甚麼。終於,我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定義:在能力所及並且能為企業帶來助益下提供協力與支持。
試試如何
當有人來找我聊聊時,我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不要急著給答案,而是透過引導找出心中的那個答案。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相信嗎? 很多時候來找你的人心中其實就有答案了,只是不確定自己對不對或者其實還不知道那就是答案。
既然心中有答案,在不傷害他人、並且適法下,試試又如何?
只要心中有個定數,很多時候事情沒有絕對,嘗試過程中也可以多思考反芻,慢慢形塑成最適合或自己最舒適的方法。誰說一定是誰走的路或誰的經驗一定最正確,對吧? 就像小時候都會有一個作文主題叫『未來想要做甚麼?』,有多少人之後做的事情和小時候做的志向完全一樣呢? 我們都是從成長過程中慢慢探索發掘,形塑成現在的自己。
但同時,記得也要給自己設個停損。當認為該按下暫停鍵時,要記得喊停,不要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了。
因為這樣的想法,我決定在即將奔向職場第20年時喊個暫停,轉個彎,嘗試看看這樣的轉換是否能在職場中找到一個位子。
不要覺得自己很厲害了
我從來都沒有覺得自己有很厲害的那天。
因為有許多前輩比我有更多歷練,更有智慧,所以我很喜歡聽前輩說故事,看似老掉牙,但實際上裡面卻藏有大智慧;有許多後輩比我厲害,既年輕,學習力又快,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跟後輩互動,能讓我跳離框架,找到不同的解法。
剛出社會時,辦公桌地上有台又大又重的主機,螢幕是藍白DOS介面;科技演進,推動數位化,與技術團隊一起建置內部第一個員工平台是在IE環境上,加速內部溝通與作業流程;接下來,雲端環境、不同的小工具可以串連組織成更強健的內部作業流程系統;到現在ChatGPT、Copilot等,科技發展的速度超乎想像,如果讓自己停止學習,不就太可惜了,因為你會少了讓自己更快速有效工作的方法,也會讓自己的視野限制了自己的想像。
你覺得自己歷練夠了嗎? 不,一點都不夠。
當跨了產業或因著公司規模、文化、環境,人的組成不同,需要做的事或推動的方法就會不一樣;千萬不要認為一招半式打天下,真的沒這回事。你會需要去了解這個產業、這間公司,並結合自己既有認知,或找到可行的資訊下,找出最適合的解法。
我們可以做經驗上的交流,但千萬不要將經驗完全複製貼上。
我是這麼看,當不覺得自己是厲害的人時,更願意去理解交流;但當覺得自己是個很厲害的人時,很多時候有些資訊就再也聽不到了。
所以,當我離開辦公室的工作成為自由工作者時,也讓我有機會看得更多、更廣。
一路走來如果沒有遇到周圍這些人事物,是不可能成為今天的自己。任何事情背後多少都會有所學習與獲得,這些就是累積養份的過程與方法。既然,這些點滴是與他人共同創造,想當然,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一言一行也創造著他人。正因如此,我想用正向互動,抱持感激與感謝去打造出一個正向的連結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