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做自己? 開始終活,現在就是幸福的轉捩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和一些熟齡大哥大姐、高齡阿公阿嬤聊聊他們的人生故事。我發現他們的漫漫人生中,都存在幾個對自己意義非凡的轉捩點:

  • 最常被當成轉捩點的是「第一次離開原生家庭」,年齡不一定,從12歲國小畢業到30歲成家立業都有,離家原因可能是升學、當兵、就業、或是結婚。
  • 第二個被當成轉捩點的則會是「遇見了那個人」,可能是另一半、第一個小孩、或是某個朋友。
  • 第三個常見的人生轉捩點則是「失去」,像是離婚、親人逝世、失去大筆錢財等等。


同樣的轉捩點,卻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有的人感覺自己在結婚後失去了自我,忙於工作和育兒,全心為家庭付出,塵封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但也有人是在結婚以後,離開原生家庭的束縛,獲得另一半的支持,才真正活出自我。


即使是不同的轉捩點,能夠在經歷轉捩點後,感覺自己正在「為自己而活、用自己喜歡的樣子生活」的人,看起來總是特別幸福。


所以,其實經歷過什麼樣的事件,不是必要條件,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那一種「自己作主」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只要自己願意換一種想法,今天就可以是你生命的轉捩點,讓你未來過得更幸福的轉捩點。


日本提倡「終活」的理念,依照字面的解讀,就是「為了人生終點所進行的準備活動」。但終活不只是寫遺囑啦、選遺照啦…這些事情,更是在強調「生命是有限的」,直視生命的有限,原來現在的每天是如此珍貴,現在的你是如此珍貴,那「為自己活出精采人生」這件事情,就沒有耽擱的理由了吧?


那麼短暫的人生,就像一本暢銷書的書名一樣,人生不過只有四千個禮拜 (一年大約52週,壽命80年),那下次珍貴的休假,你想要怎麼過呢?


我認為想通這一整件事情,或是在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生命、從有限生命的角度思考,就是一種對「終活」的學習與實踐。過去的我也曾經覺得自己每天都渾渾噩噩,每天過著枯燥又重複的生活,但在接觸「終活」以後,開始感受到自己平凡日常生活的珍貴,即使工作、家庭這些任務並沒有改變,甚至身體的病痛也沒有好轉,可是我決心要讓自己幸福快樂,想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那一刻開始,我的生命改變了,覺得未來閃亮亮的。


你呢?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做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ynthia 辛西的終活塾
13會員
3內容數
學習用「終活」打造幸福人生,從熟齡到高齡,甚至還是青壯年的我們,在思考死亡、身後事、生命有限的瞬間,感受到生命的自主與自由。探索關於「終活」的方方面面,從生命價值觀、預立醫療、安寧、斷食善終、善終、身後事等等,學習活出自己的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一書中提出在人生終點想成為何種人的問題,強調在創造個人體驗的同時,也為他人留下美好回憶,鼓勵專注於有意義的事物,並與他人共創體驗。
Thumbnail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一書中提出在人生終點想成為何種人的問題,強調在創造個人體驗的同時,也為他人留下美好回憶,鼓勵專注於有意義的事物,並與他人共創體驗。
Thumbnail
你不是生來就為了被每一個人理解。 有時候,你生來就是為了顛覆一些人的思想, 或瓦解扭曲的信念系統。 回首看見生命某些時刻的轉折,可以重新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紀錄與回顧生命,並不只是一種浪漫的情懷,它同時還是一種投石問路的行動。 深刻了解自己的生命歷程,讓我們得以更清楚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Thumbnail
你不是生來就為了被每一個人理解。 有時候,你生來就是為了顛覆一些人的思想, 或瓦解扭曲的信念系統。 回首看見生命某些時刻的轉折,可以重新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紀錄與回顧生命,並不只是一種浪漫的情懷,它同時還是一種投石問路的行動。 深刻了解自己的生命歷程,讓我們得以更清楚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Thumbnail
能夠在經歷生命的轉捩點後,感覺自己正在「為自己而活、用自己喜歡的樣子生活」的人,看起來總是特別幸福。 那你呢?你的轉捩點是什麼?你什麼時候要為自己而活?
Thumbnail
能夠在經歷生命的轉捩點後,感覺自己正在「為自己而活、用自己喜歡的樣子生活」的人,看起來總是特別幸福。 那你呢?你的轉捩點是什麼?你什麼時候要為自己而活?
Thumbnail
逃避或面對,在選擇上本來就是難題,就算是非題,也沒對或錯,但人生若能自由選擇,誰會選擇讓自己難過的人生。知道終有一天會分開,所以會暗自祈求,希望可以活久一點,可當她真的走了,你會恨,恨自己活得太久了。
Thumbnail
逃避或面對,在選擇上本來就是難題,就算是非題,也沒對或錯,但人生若能自由選擇,誰會選擇讓自己難過的人生。知道終有一天會分開,所以會暗自祈求,希望可以活久一點,可當她真的走了,你會恨,恨自己活得太久了。
Thumbnail
如果能回到從前,一切從頭開始,該有多好。 我不是一無所有,現在擁有的比失去的多,雖然失去最愛的人,我還有在乎的人,無助孤單是短暫的,只要有從頭開始的勇氣!,一切就可以從頭開始。 
Thumbnail
如果能回到從前,一切從頭開始,該有多好。 我不是一無所有,現在擁有的比失去的多,雖然失去最愛的人,我還有在乎的人,無助孤單是短暫的,只要有從頭開始的勇氣!,一切就可以從頭開始。 
Thumbnail
閱讀《如果人生重啟》,世界開始步入老年社會,如何以百歲的時間長度來認知人生旅程,也是當前熱門關鍵詞,當脫離黃金中年(或是迷茫中年),感覺才從一場人生追尋的大夢中清醒,庸庸碌碌究竟要奔赴如何的終點?
Thumbnail
閱讀《如果人生重啟》,世界開始步入老年社會,如何以百歲的時間長度來認知人生旅程,也是當前熱門關鍵詞,當脫離黃金中年(或是迷茫中年),感覺才從一場人生追尋的大夢中清醒,庸庸碌碌究竟要奔赴如何的終點?
Thumbnail
下一個人生階段在哪裡?——其實這是我這一兩年來頗為焦慮的問題,今天又跟朋友討論到這個話題了,所以就想把一些自己的思考給寫下來,跟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Thumbnail
下一個人生階段在哪裡?——其實這是我這一兩年來頗為焦慮的問題,今天又跟朋友討論到這個話題了,所以就想把一些自己的思考給寫下來,跟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Thumbnail
有沒有另外的可能性?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發生」都有不同,如果用「發生」來看待「一生」,那路徑、腳本的發展就不會那麼相似了!近年來,「退休」的議題發燒,幾乎成了當代顯學。原因不外乎高齡化,職場早退潮所導致退休人數的倍增,在在顯現出社會人口呈現出年齡失衡的問題。
Thumbnail
有沒有另外的可能性?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發生」都有不同,如果用「發生」來看待「一生」,那路徑、腳本的發展就不會那麼相似了!近年來,「退休」的議題發燒,幾乎成了當代顯學。原因不外乎高齡化,職場早退潮所導致退休人數的倍增,在在顯現出社會人口呈現出年齡失衡的問題。
Thumbnail
當你預期生命一切應該都在可預期的軌道上延伸,但是巨大的轉折與變化卻悄悄來了,那應該就是所謂的「中年」吧? 變化,也許來自於大環境、來自於退休、來自於衰老、來自於周遭發生的生老病死。在漸漸喪失因應外在環境轉變的能力時,變化來了,人生還長,發現自己能夠依靠的、憑藉的卻如此薄弱時的惶惑,該怎麼自處? 《5
Thumbnail
當你預期生命一切應該都在可預期的軌道上延伸,但是巨大的轉折與變化卻悄悄來了,那應該就是所謂的「中年」吧? 變化,也許來自於大環境、來自於退休、來自於衰老、來自於周遭發生的生老病死。在漸漸喪失因應外在環境轉變的能力時,變化來了,人生還長,發現自己能夠依靠的、憑藉的卻如此薄弱時的惶惑,該怎麼自處? 《5
Thumbnail
每當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開始想把一切歸零,並重新開始。 因為經歷許多事情,不光是累積經驗,也會產生負能量,心情就會大受影響,漸之變得悶悶不樂,對人生感到很徬徨,雖然世界的時間在運轉著,但我的感覺卻是自己的人生陷入泥淖,停滯不前,
Thumbnail
每當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開始想把一切歸零,並重新開始。 因為經歷許多事情,不光是累積經驗,也會產生負能量,心情就會大受影響,漸之變得悶悶不樂,對人生感到很徬徨,雖然世界的時間在運轉著,但我的感覺卻是自己的人生陷入泥淖,停滯不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