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深度思考

2023/11/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倫斯桑默斯教授曾建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最重要的能力是主動思考而非被動反應。

    如何養成主動又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五個步驟。首先是要能定義問題。

    再來是架構問題,找出最核心最根本的邏輯與規則,一層層剝開事物表現,看到本質後,再一層一層往上架構,比如馬斯特研發電池與太空船,就是所謂回到最根本的物理法則重新思考,不在原本或許是錯誤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第三是洞察與發現別人所未見。透過找資料與專家對話,提問,質疑,建構與拆解。整合的知識愈多,就會有更好的洞察力。

    第四,由源頭創新的解決方案,擴充我們認知意識的範圍與角度。

    第五,最後是做決定,定案後不要後悔,往前行動,但是也要保持能夠隨時修正的彈性。 

                 科學的學習要旨 

    108課綱科學領域所寫的基本理念第一句話就說:「科學緣起於人類對生活周圍的好奇或需要」,因此,科學不是只有公式記憶與解題,而是希望透過科學這個有系統的思考原則,能對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有比較理性的判斷與行動。

    因此,課綱在自然領域中會希望學生能夠培養出以下幾個能力或態度:

(一)  以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為起點,重視與日常生活的連結。

(二)  了解科學的核心知識。

(三)  在各個學習階段都能貫徹「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與方法。

    學習方式可以從日常生活會接觸得到的事物開始,觀察各種現象,然後再探查背後的科學理論。科學的知識與原理對初學者來說,似乎很複雜而難以理解,但是所有因為科學的發現,這些豐富我們生活與引領人類文明進展的科學,也都是來自於仔細觀察自然環境中的現象與變化,再經由我們的解讀,透過一代一代智慧與經驗的累積,才形成科學的原理或定律。

    因此,科學的進展是在生活中觀察,然後動手做實驗而來的。 

 

             數學 

    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說:「大自然是數學寫成一部書。」也有數學家認為,如果我們把世界上和數學有關的事物貼上一個標籤,那麼會發現全世界所有東西都會有這個標籤。 

    108課綱強調素養,也就是要在生活情境中運用,我們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真的樣樣都離不開數學。

    數學是一種思考方式,不見得需要背誦定律與公式以及使用複雜的計算方程式,只要運用數學來思考,就能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問題。

    數學對很多人來講,的確是有點困難,因為除了生活中可見的具體世界的量測之外,數學是一種抽象思考的語言,就像文字是表達情意的語言,數學方程式是用來表達一個人進行推理分析的思考過程,學會使用數學語言,也就是為了幫助我們能分析推理得更完整有條理有系統,這個過程,就在訓練我們能更合乎邏輯的思考。

image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李偉文
李偉文
1.5K追蹤者
1.9K內容數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