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的睡前談心,
我與孩子分享當天的生活經驗,
我說:「我今天聽到了一首歌,然後我就流下了眼淚...」
孩子問:「你很感動嗎?」
我說:「是的,聽到這首歌讓我覺得很感動,而此時此刻聽到你這麼說的我,也覺得很感動。」
孩子的同理心
四歲多的孩子,原來也能夠有同理心,原來也能具備在人際互動的當下,反映他人的情緒的能力。
看到孩子的反應,除了讓我感動與高興之外,我也開始反思:「孩子如何學習到同理他人情緒的能力?」
於是我歸納出三個培養孩子同理心重要的元素。
安全與信任的關係
許多家長與孩子的互動關係中,常以孩子的行為或成就來滿足自我的需求或價值感,例如:孩子表現很棒表示我是稱職的父母、孩子服從我的指令表示他很愛我。
親子關係中過度的期待,會讓孩子感到潛藏的壓力,孩子也可能因為接收到家長需要被滿足的渴望,而形成討好型的人際互動模式:滿足他人需求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關係中適當的界限能讓孩子感覺安全與信任,而適當的界限或許來自於傾聽、尊重與接納,例如:當父母與孩子有不同意見時,可以「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不「同意」孩子的要求。
自我肯定的父母
當家長能夠肯定自己也看見自我價值時,或許就能接受自己是個「夠好的父母」,也或許就不會把個人的需求與價值感,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
簡單來說,就是愛孩子之前,得先學會愛自己;當父母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而「犧牲」時,或許也不小心忘了,其實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一個能夠自我肯定的人,或許才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反思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感受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情緒的覺察與辨識
一個能夠覺察自我情緒的人,才能夠具有同理他人的能力,如果希望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就得先讓孩子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
由於過去的傳統教育理念,許多家長都生長在體罰與不被理解的環境,而我們往往用自己被愛的方式來愛孩子,這是我常感覺到遺憾與可惜之處。
其實,培養孩子的情緒覺察能力,只要從一個問句就可以開始,那就是:「你的感覺是什麼?」這句話的背後藏著家長對孩子的好奇、尊重與關心;孩子也會因為這個問句而開始反問自己:「我的感覺是什麼?」
或許同理心的培養只用這三個元素有些簡略與偏頗,教養也從來沒有最正確的答案,但還是衷心地
祝福每個辛苦的家長
都能看見自己的選擇、努力與幸福,
也祝福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平安,
也勇敢地面對差異而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