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

2023/11/22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求生之書經典重現版)

The Gift of Fear: Survival Signals That Protect Us From Violence

Gavin de Becker 2022 台灣商務印書館

分類:論說--實用 

★★★★☆

 

一句話:

作者分析暴力行為的內在成因和外在特徵,並提供一套預測系統,希望能讓我們善用直覺遠離暴力。

 

重要字句:

最佳的自保策略:對你覺得會傷害自己的人,尤其是肉體可見的傷害,避而遠之。

恐懼是一個人身處危險時最有利的盟友,它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恐懼不是一種心理狀態,真正的恐懼是求生訊號,只有在危險逼近時才會出現

恐懼fear和恐慌panic、憂慮worry、焦慮anxiety不同。恐懼會注入動力驅使人作出原來不敢做的事情。這種害怕是可以和痛苦或死亡關連起來,或它是危險逼近的一個訊號,

在警訊出現時,信賴直覺的理由:直覺不會來的無緣無故,而且直覺總是把你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當然直覺預測的事情不會都發生,但明智之舉是去找出導致它如此的原因。

暴力是可以預測的行為。我們喜歡稱暴行是「隨機且不可理喻的」,實際上每件暴力行為都是有目的和有意義的。

從來沒有一個持槍濫射的人是出於一時的失心瘋,那是一個有跡可循的過程。

 

摘要:

你或是某個你所關心的人,會成為暴力事件受害人的機率,遠比你想像的高。否認或不肯正視暴力問題反而會持續處在焦慮之中,無法積極去減低自己面對的風險。

我們從不認真看待感官知覺帶來的直覺,只鍾情於邏輯推理。人們常用「判斷力」來漠視直覺,除非能用邏輯解釋這直覺從何而來。人類用惱怒和蔑視,而不是關注和尊重來回應直覺與恐懼。

我們的直覺,無時無刻不在評估周遭的人事物,不過只有在有異常狀況時,它才會通知我們。例如在坐飛機時,當旁邊的乘客開始瞄我們手上的手機,我們馬上就會感覺出來。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可以是一個犯罪的心靈,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犯罪的想像能力。-- 精神科醫師Karl Menninger

 

我們的判斷力習慣將人分成好人或壞人,然而即使是最變態的殺人魔,也跟你我有著若干的共通性,暴力皆是由行為舉止都像一般大眾一樣的人所犯下的,人們的暴力行為都包含在「我們」的人性之中。

 

歹徒的偽裝

強加的同志感:「我們都是…」「我們要怎麼…」。對策是清楚明瞭地拒絕接受這個概念,就算是基於安全考量而表現出無禮也無可厚非。「我沒有要求你幫忙,也不想接受你的幫忙。」

迷人與親切「迷人」不是一種人格的內在特質,而是一種才能,是操控別人的工具(雖然有時迷人背後的東西並非惡意)。不要告訴自己「這個人真迷人。」而要告訴自己「這個人在『迷』我。」親切並不等於善良,親切是一種決定、一種社交互動的策略。作者鼓勵女性明確地拒絕那些不請自來的人。

堆砌細節:不擔心別人懷疑的人根本用不著一大堆細節來為自己的話佐證,講假話心虛的人則相反。細節會讓人分心和忘記原本的脈絡,忽略對方的意圖。對策是時時刻刻把脈絡(當下的環境、對方的身分立場)銘記於心。

貼標籤:大部分女性碰到男性的貶語,都會急著證明自己不是這種人。「以你這樣的身分一定不屑跟我說話。」「你有沒有聽過一種叫拒人千里的人。」貼標籤的內容很容易加以反駁,這也是歹徒的目的,所以策略是保持沉默不回應,當他甚麼都沒說過,陌生人怎麼想的一點也不重要

放債:為了讓你覺得你欠了他什麼,就不好意思叫他離開了。對策是提醒自己是他自己向我走過來的,我可沒要求他幫忙。

不請自來的承諾:「我把東西放下就走,我承諾。」這是最準確無誤的警訊,因為背後總有可疑的動機。承諾(promise)只是空洞的語言工具,並不是會提供補償的保證(guarantee),承諾唯一反映的事實就是說話的人渴望說服你,承諾正好反映你直覺的懷疑態度。對策是問問自己他為什麼想要說服我,相信自己的「不信任」是事出有因。

對「不」字不予理會:對策是在「不」的議題上,就算他看來出自善意,千萬不要對任何陌生人讓步,不要用打商量的語氣。不要管禮不禮貌,大聲對他說「我說不用。」不要太擔心激怒對方,因為一般情況下正常的人不太可能因為你的無禮言詞而變罪犯,但卻有可能讓你避免成為受害者。

 

許多女性常常都違背了最基本的安全原則,例如一邊慢跑一邊聽音樂,等於關閉了可以接收警訊的極重要管道。另外許多人不願直視令她們擔憂的人,好的做法是完全轉過身,用整個視線把周圍一切資訊看在眼裡,並且直直瞪著那個妳懷疑的人,釋放出妳不是坐以待斃的獵物的訊息。

 

我多次聽到人們在說完『這看起來像個炸彈』這話之後就把包裹拆開。也許人們是怕警察叫來之後,發現不是炸彈,會覺得不好意思吧。

 

當有直覺的徵兆,用開放而非嘲諷的心態去傾聽它們:煩躁不安、不對勁、幽默(突來的黑色幽默,對犯罪掉以輕心)、納悶、焦慮、好奇、預感、直覺、懷疑、嫌疑、猶豫、擔憂、恐懼(層級最高)

 

約束(所有)人類行為的八大原則,可用來進行暴力預測:

  • 我們尋求與別人產生聯繫
  • 我們會盡量避免失去(的難過)
  • 我們不喜歡被拒絕
  • 我們喜歡被肯定和受人注意
  • 我們花在避免痛苦的力氣比花在尋求愉快上面來得多
  • 我們不喜歡被嘲笑和愚弄
  • 我們在意別人怎麼想我們
  • 我們尋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生活

 

相反相成原理:將正常的行為列舉出反面,就知道該注意什麼了。

 

加強意識層面的預測能力

RICE評估系統;評估做出某種預測以後,應該採取何種程度的對策,取決於預測本身的可靠度(reliability)、後果的嚴重性(importance)、花費的多寡(cost)、以及對策的有效度(effectiveness)。不要讓情緒或憂慮影響判斷。

雖然直覺的預測是在下意識進行的,但你仍得在意識的層面去接受它和做出回應。

暴力的預測語言:表達拒絕、表達權力感、誇張的語言、尋求被關注、復仇的語言、依附的語言、尋求自我認同的語言。

 

JACE四元素:對暴力行為者心理歷程的評估

正當性justification:被預測者認不認為他有合理的理由訴諸暴力,是不是刻意用義憤填膺的高道德標準或以牙還牙來替刻意的憤怒做辯解。

剩餘選擇alternatives:要能知道被預測者的目的何在,還有沒有別的手段可以達到目的。

後果consequences:被預測者在情境中如何評估使用暴力的後果。

能力ability:被預測者相不相信自己有成功行使暴力的能力。過去使用過暴力的人對自己的能力會更有信心。

 

左右預測成敗(評估預測)的要素:

可測量性:結果是否一目了然。

立足點:預測的人能否直接清楚觀察到脈絡和前事件指標,或只能透過媒介來了解。

急迫性:在事情仍重要的時候能預測結果。

脈絡:對環境、條件、各方和該事件的關係有沒有清楚的認識。

前事件指標:「前事件指標」(pre-incident indicator)是指在事件未發生以前,可以讓我們預知結果的可觀察跡象。想法(興起恐嚇謀殺的念頭)和衝動(購入槍枝並和丈夫持槍爭吵)就是行為(開槍)的前事件指標。這是最有價值的元素,前事件指標就是事件本身的一部分。

經驗

可比較性:有沒有同類型的個案可做參考。

客觀性:預測者心中是否早有定見。

涉入程度:預測的結果和預測者自身利益有沒有相關性,他有沒有理由要在乎他的預測結果正確與否。

可預演性:對暴力事件派不上用場。

知識:相干且真正精確的知識。

 

威脅與恐嚇的本質

正常的人都可能有傷害你的念頭,但重點不在於有沒有念頭,而是對方如何表達出這個念頭,造成我們不斷恐懼害怕。

恐嚇的語言至少意味著在目前施加恐嚇的人還不傾向於用行動傷害你。解讀恐嚇言語的重點在於脈絡,脈絡才是預測一個恐嚇會不會付諸實現的關鍵,比恐嚇的內容更重要,例如我們對死亡恐嚇的恐懼總是超過應有的程度,其實死亡恐嚇是最少被實行的一種。讓人驚恐的言詞通常反映恐嚇者比起傷人更想要嚇人,有些情況下(視脈絡而定)「我再也受不了了」的危險性比「我要轟掉你的頭」來得大。

恐嚇是宣示恐嚇者有加害於你的意圖的言詞,沒有給予選擇、條件、或出路。包含「如果、除非、不然、要是」等字眼的都是威脅(intimidation),而非恐嚇(threat)。威脅會陳述前提條件來避免傷害,例如「如果不讓我升職,我就放火燒掉這棟大樓」或「除非你道歉,不然我就把你幹掉」。威脅的目的不在傷人,而在迫使別人接受它的前提;恐嚇則不包含任何前提,因為提出恐嚇的人通常都認為事情已經無法轉圜。

恐嚇表現出不是意圖,而是沮喪和挫敗感,代表恐嚇者已經黔驢技窮,他們的力量來自灌在受害者身上的恐懼。他透過你的恐懼慌張猶豫來獲得利益。一個人怎樣去回應一個恐嚇,將決定這個恐嚇能有多少分量面對恐嚇最重要就是保持冷靜,先問「我現在有立即的危險嗎?」

 

匿名恐嚇:目的是為了左右當事人的決定,自問誰會從這個決定獲得好處,分析時不過早斷言一個人有罪或無罪。

非匿名恐嚇:最常見的是敲詐勒索,取決於被威脅者的態度,懇求和讓步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讓敲詐者把話說明(「你打算怎麼做」),讓他面對自己的醜陋,也能更好地判斷對方的意圖。對敲詐者要保持禮貌,避免讓他找到心安理得的理由而變得強硬。

 

死纏爛打應對心法

我們一直以為除非有人出面制止(警察、禁制令),否則糾纏者不會罷休。事實剛好相反,只有沒人試圖阻止他時,他才會罷手。任何希望改變他想法或行為的努力都只會適得其反。只要你回應他,他就無法專心面對自己的問題。

 

你不是想要他變成好人,你只是希望他消失。

 

暴力是一種互動,受害者的反應有可能會決定一件事件只是一場口角還是一場謀殺。一旦和死纏爛打的人牽扯上或是對他們動怒,那就表示他們勝利了,被糾纏者必須有足夠的耐性克服自己「不作為」的沮喪。

 

職場暴力

在發生兇殺事件後,最常聽到當局說的話莫過於:「肇事者是個行為良好(或安靜和善)的人。」言下之意就是沒人想得到他會幹出這種事,但進一步的探索卻會透露出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劇作家」人格:沒有彈性,不接受任何建議,因為他們把建議視為對他們做事方法的批評和侮辱。他並不會聽你在說什麼,只會聽到自己為對方寫好的台詞。

 

一個問題員工與他雇主之間的權力關係,會在他聽到自己被開除的那一剎那開始逆轉。

 

遇到劇作家型的員工,最佳做法是在有正當理由時,就要當機立斷,早早開除他。理由要充分而且態度要堅決,否則就會引發TIME併發症(恐嚇threats、威脅intimidations、操控manipulations、行動升級escalation)

工作場所暴力的前事件指標:無彈性(頑固、拒絕改變);武器;憂鬱;悲觀;認同(暴力之人);同事的恐懼(直覺);TIME;有疑心病;對批評極端敏感;歸咎;十字架(異常的使命感);不合理的期待(升職、認同等);申訴(不合理或懸而未決的申訴);警察(有前科);媒體(近期的新聞刺激);極度注意別人;接觸(被解雇後一再找機會接觸前雇主)。


正確的做法: 

鼓勵中下層主管把問題人物或攸關安全問題往上通報。

仔細查核履歷表和介紹信。

面試時要做的事情是尋找缺點(詢問對前雇主的看法、遇到問題或失敗經驗怎麼處理、遇到難題時是否有受人幫助)。

適當督導,一視同仁且賞罰分明,不姑息不服從的危險行為。

 

如何解雇問題員工(或中止一段涉及情感的關係):

把握好時機,最好在他們投入大量感情、失望變成不滿之前。

給對方留點面子,表現出禮貌和體諒的態度,不要給他難堪或流露出擔心的樣子,用對待可理喻的人的態度來對待他

要斷得乾脆,不要延長他開除時的焦慮和難堪

不要跟對方打商量。解雇告知不是糾正錯誤、改變過去或討論責任歸屬的時候。

多提些關於未來的話題,讓他覺得他在這份工作上的投入沒有白費。「你的下一個應徵的公司跟我們連絡時,你希望我們怎樣為你美言呢?」

解雇的話要說的直接了當,不要婉轉或語焉不詳,讓對方會錯意而覺得被愚弄。

解釋時盡可能用詞籠統,別談具體問題和理由

要讓對方出其不意。

時間要選擇得當,建議選在周五的下班時間。

慎選環境和列席人員。

 

婚姻中的殺機

辛普森殺妮可已經殺了很多年,她只是在六月十二日那天才死掉罷了。-- 檢察官史考特高登

 

從現在到我們下一次吃早餐的這段時間,會有十二名婦女被殺。

 

要將犯罪行為視為一個長遠而緩慢的過程,一個男人會不會謀殺他的伴侶是完全有跡可循的事,幾乎所有的受害者,在最後一次致命的暴行之前,對長期受暴都不發一語。


男人有殺妻傾向的徵兆如下(殺妻是本書討論的各種暴力罪行中最有可預測性的一個):

女人直覺地感到自己身處險境

其伴侶害怕會被他傷害,和其他人提起過這個憂慮,且做了一些特殊的準備安排。

 

他習慣以威脅、欺壓、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他習慣用語言來作賤別人。

在動怒時會表現出象徵性的暴力行為,會摔東西。

他因為侵犯行為被警告或逮捕過。

認同暴力人物的行為。

曾在聊天時提過,武器是一件展示權力或控制別人的好工具。

他有一把槍,或喜歡談槍,或有收集武器的嗜好。

 

他慣用恐嚇或威脅做為控制對方的工具。

有打前一任伴侶的前科。

他用金錢控制你的活動或行為。

他討厭任何把伴侶暫時帶離他身邊的人或事,會要求你報告不在他身邊的每一件事。

他相信大家都串通好對付他,他認定伴侶身邊的人都不喜歡他。

低估了自己施虐的次數。

有跟蹤或監視伴侶的行為。

 

流露出酗酒或嗑藥過度的症狀。

他喜歡把自己的粗暴行為歸咎於酒精或藥物。

 

他期望雙方的親密關係能夠持續到永遠。

才認識沒多久,男人就開始提一些言之過早的事,如同居、結婚等等。

很容易會把自己的主觀情緒投射到別人身上,對別人的愛恨特別強烈。

談論伴侶的次數多得不成比例,且極端把自我認同定位在與對方的關係上。

為了保持關係,會拉攏女方的家人或朋友站在自己這邊。

 

不能忍受別人的拒絕。

拒絕做任何改變,固執不願妥協。

受到情緒波動之苦,常常悶悶不樂、憤怒或沮喪。

把自己製造的問題歸咎於別人,拒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他認為男性有天生的特權。

他在小時後受過暴力虐待或目睹過暴力行為。

 

很多婦女因為被長期施暴且無處可去,導致恐懼和自保的本能被摧殘而不肯離開。受虐者本人有沒有看出來留在丈夫身邊是一種自願選擇而非身不由己,這點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她才會明白,離開也是一種可能的選擇。

受害者容易忽略那些警訊,只關注對方不在施暴時或當初追求時的行為,和用可能性來評估對方。(他現在沒有在工作,但等生活穩定之後他會是個成功的人。)

大部分殺妻行為都不是一時衝動,往往是事先跟蹤一段離家的妻子之後才下毒手的,引起殺機的不是爭吵而是分手。被跟蹤表示女性毫無作為,讓自己留在危險裡太久了。

 

禁制令或保護令對執法單位來說是一種方便,但對受害者來說不一定一體適用,應該在對個案深入觀察後再決定是否申請。禁制令對原本感情投入較低的男子較有作用,也可以向糾纏者反映當事人斷絕關係的決心。但有些施虐者受不了自己反過來受制於被虐者,會覺得這是對他的人格、身分認同和自我的威脅。禁制令也可能讓受害者以為自己安全而疏於防範。作者建議不要把禁制令視為唯一的選擇,應該評估自身處境決定(是否相信對方會尊重禁制令),把它當作眾多可能選擇中的其中一個。

安全永遠比公道來得重要,想方設法讓他找不到或無法接近你,如果真的身陷險境,婦女庇護所是一個好的選擇。婚姻暴力中,安全地離開一個施虐的丈夫,比試著改變他或跟他鬥來得明智,因為執法機關常常礙於職權而愛莫能助。

 

女人口是心非,男人痴心絕對?

文化對女人的錯誤期待:回應每個男人的交流、帶點不明確的委婉、溫暖而開放、說「不」的女人想講的話一定沒完全說出來、不能把話說清楚免得引起對方不滿。

 

到底「執著的追求」和「不當的糾纏」之間有沒有界線可言?

 

堅持不懈的追求,只能證明對方是個堅持的人,而不能證明他是個愛你的人。跟蹤是一種力量、控制、威脅和罔顧女性意願的犯罪方式,近似於約會強暴。

對癡心客stalker要勇敢、清楚而堅決的說不,不要用打商量的口氣(做出拒絕後又勉為其難的答應對方)跟他說話。癡心客喜歡挑不敢說不的女性。得說「我不打算跟你成為男女朋友」而不是「我現在不想交男朋友」,也不要解釋任何理由(只會招來他得逐一反駁和妄想),不需要給他反駁的機會。

 

有前提的拒絕都不是拒絕,那只是商量。

 

一個男性聽到明確的拒絕以後(「不管你怎麼認為,我可以清楚告訴你,我確定我對你一點興趣都沒有,也永遠不會對你有興趣。」),唯一恰當的反應只有接受。如果有其他不恰當的回應例如哀求、爭辯、懷疑等等,表示你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不應該心軟而應該更強硬。不應該跟一個沒聽你在說什麼也不認同你的感受的人在一起。不要因為癡心客的堅持棄守自己的原則。

之後對他的所有後續動作都不要有任何回應,否則你就是言行不一,癡心客會選擇他認為最能反映你思想的表徵(言行)來判斷你的真正意向,所以他會認為你的行動(和他聯絡)是真實情感。通常癡心客的堅持度不像一般想像的那麼高,堅持一段時間他們就會消失去找新的獵物。

 

想停止接觸的唯一方法,就是停止接觸。就像讓癡心客斷掉關係成癮的毒。

 

如果有充分理由可以逮捕他的時候,才找警察幫忙,否則只會讓他更肆無忌憚。

 

青少年弒途之路

前事件指標:酗酒、吸毒、尋求別人注意、迷戀槍枝、酷愛暴力、迷戀媒體產品、童年時期就易動怒、欠缺EQ的能力(激勵自己、堅持不畏挫折、延遲滿足、調節情緒、抱持希望、同情、克制衝動)、貧窮、受虐、缺少父親、

 

小孩需要大人保護,才能遠離傷害,但傷害往往來自大人。學校不會像你想得那麼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你必須自己用心審視,對校方提出你的所有疑問。

 

名為恐懼的禮物

當你能不帶否認(換個念頭就沒事了就是一種否認)、又正確地尊重與評估直覺所發出的訊號(願意相信結果是好是壞都有可能)時,就不必老是小心翼翼。你一旦評估環境和局勢後,恐懼就會消失。因為你將有自信,如果真的有值得注意的事,你的直覺都會通知你。

 

我們是被教導而學會了恐懼;只要願意,我們一樣能學會消弭恐懼。-- 精神科醫師Karl Menninger

 

如果一個人無時無刻不提心吊膽的話,那當他真正需要警訊的時候,警訊(直覺)就不會為她現身了。高度的警戒狀態反而會降低一個人對危險的感知能力,你的感官知覺會被想像力所取代,只把注意力放在某個特殊警訊上。

 

良性的恐懼:

法則一:如果你恐懼什麼的話,代表它還未發生。恐懼是幫助我們做預測的利器,值得恐懼的事是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

法則二:你恐懼的東西,很少是你表面上一心害怕的東西:正確來說,真正讓你恐懼的,是該恐懼讓你進一步聯想到的事。可靠的恐懼,要不是跟逼近的危險有關,就是跟痛苦或死亡有關。當直覺發出恐懼的訊號時,它早已計算出全部的後果。因此最好的回應是有意識地思考這些聯想,抵達危險的終點。例如劇烈程度最接近死亡的恐懼,就是在公開場合講話,因為我們怕表現不好失去身分認同或價值,而身分認同是一種生存需求。把一個不實的恐懼的後果引申出來,往往可以幫助你減低你的恐懼。

法則三:如果事情真的發生了,我們就該停止恐懼,並且開始回應它、處理它

 

除非你真的感到了恐懼,否則沒什麼好恐懼的。

 

除非你的害怕可以和痛苦或死亡關連起來,或它是危險逼近的一個訊號,否則他就不是恐懼。憂慮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恐懼,只是我們為了迴避改變、覺得自己好像有在做事、減低失望帶來的衝擊。在你沒有恐懼感的時候,也不要去製造它。想降低焦慮,最佳的辦法就是加強你的預測能力,要記住暴力是可以預測的。

 

每位美國女性都該讀讀這本書,因為有一天這本書很可能會救了你。-- 主持人歐普拉

 

短評:

本書的作者曾擔任總統的安全顧問,有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也開發了一套威脅評估系統給政府使用。儘管此書於1997年出版,但如同作者所說的,儘管環境和人類交流的媒介不斷改變,人心是不會變的,所以書中的觀念還是非常實用。和我們平常的想法不同,作者相當強調尊重直覺和仔細評估自己的直覺從何而來,才不會讓自己被焦慮綁架,反而忽略了真正的警訊。又是一本必須要留給我女兒看的書。

raw-image



25會員
87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