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夢想

2023/11/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十幾歲時的懵懂,很年輕就成為父親,一直對自己的的生命都充滿著不確定性。




曾經也帶著不是那麼正確的心態想要遁世離群,現在回想當年只是一直想要逃避現實生活吧。




隨著成長的過程中持續的充滿困惑持續的探索,曾經短期出家,曾經參加過禪七,也透過內關與不同的信仰希望能撫慰那個不安的自我。




因為那個不甘留在紅塵卻又無法捨下依戀的矛盾,始終在內心揮之不去。




而後更是到處朝聖、參加各種活動、課程、僻靜、心理學、以及成長課程,看似虔敬、好學,其實只是內在極度的匱乏與不安吧。




約莫十年前遇到自己生命中重要的老師,談及自己依舊想要出世的想法,才有機會真正檢視自己的意圖。




話說當年跟其問到自己想要出家,他問:為什麼?




我:我覺得出家可以就不受世俗的干擾,好好的學習、修行⋯




師:你知道那裡也是紅塵嗎?




我一臉困惑,怎麼寺院道場會是紅塵?




師接著說:如果是在古代,世間生活相對簡單,寺院的條件又是相對辛苦的,出家苦修乃是真正的修道。




又說:而今世間的生活相對充滿著誘惑與挑戰,每天要面對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你要去哪找比這更大的苦行,而這又何嘗不是道場。修行不是一件事,而是每一件事呀。




當下對我有如醍醐灌頂,我想自己也是在那時候開始,才願意安份守己的將心放在所面對的日常生活中。




從此自己似乎也有了不同的人生,似乎活得比較像個人,也是從那時開始,才漸漸學習正視跟這個世界的所有關係。




隨著這幾年漸漸的年長,才慢慢對生活與生命有些認識。我還是時常會想起當年的那個願望,只是我常帶著那份渴望將學習落實在生活中。




以前還有一個焦慮,覺得真正出家要在五十歲前,否則只是去養老,還需要人家照顧那就不是去修行,而是成為別人累贅的。




今年自己年屆五十,有個特別的緣份能夠重回校園,而這個年齡也讓自己某方面的學習多了些挑戰(有些知道太多,我執很重,有些能力太少,英文、統計基礎包括記憶,因此覺得吃力)。




目前學習的主軸除了統計(研究工具專業),有三門課,分別是是理論(各學派),一是倫理(相當於規範),最後是倡議論述(類似該校系專業)。




開學後一度面臨很大的壓力,也找不到學習方法,但身處在環境絕佳的校園,還是總能鼓舞著自己前進。




那天,當自己開始有些懷疑與沮喪時,我回想起了那個曾經的夢想,我此刻身處的環境何嘗不是一個叢林道場。




我在此有宿舍,有團體生活,跟著一群嚮往利他的助人工作者(幼幼班的菩薩)一起學習,有一群專業的善知識老師帶領我們成長。




接著,我想像著自己在學習的專業知識、倫理規範、以及論述,就像在學習三藏的法教(佛法中的經律論)內心就升起了無比的歡喜。




而發現當自己有了這樣的連結後,自己看待生澀的文字或不同理解的章節,內心就少了很多的抗拒與評價。




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自心的投射與顯現,既然非真實,那當然也可以唯我們所轉換。




年近五十,校園像是我的寺院,讀書也像在念佛學院,相當程度的都滿足了我的心願。




帶著自己的渴望前進,所到之處都是渴望的展現呀。

    14會員
    32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