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望望‖正因如此,你是自由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出生多久,就和自己相處有多久,難道會不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嗎?直到今日,還是會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之中認識到不同面向的自己,而因此感到驚喜或是驚嚇。有的時候是發現到自己的改變,也可能是覺察到長久以來對自己的誤解,每當又有了新的發現,不免訝異,甚至可能陷入自我懷疑之中,久久不能自己。


自我認知是怎麼形成的?

  降生於世,最源頭的記憶與經驗已不可考。也許是嬰兒時期哭鬧時照顧者回饋的反應,也或者是透過探索見證到自己喜歡或討厭(抑或是不感興趣),更容易被放大看待的也可能是周遭他人的評論與評價。

  從和環境的互動之中,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逐漸形塑出來,透過感受、透過比較,一點一滴認識自己。


難以逃避的比較

  和他人比較、和過去的自己比較、和想像中理想的自己比較......雖然有時候「停止比較」這個觀點會被提出作為提醒,但腦袋已經太熟悉與擅長把有共通之處的兩者放在一起做攀比,這個過程可能不消毫秒,在「不要比較啊!」的聲音冒出頭來之前,比較業已完成。

  於是我開始覺得,比較是頭腦認知世界與自我的主要方式。揮手阻止比較的發生,可能是一件不自然、很逆天的事情。但是我能夠選擇的是我如何被自己比較後的想法影響。從我宛如膝反射的比較之中,可以看出自己最深處的價值觀與渴望在哪裡。我對自己的認知是什麼?我容易把自己歸類在輸家或贏家?我從哪個角度看待自己?

  這裡存在的陷阱是,真正的自由可能在於,我不再反射性地把與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事物做比較。當我意識到自己仍然有這個念頭時,可能代表著身處在人群社會中的不安全感,或者是對於自己的樣貌與定位仍不清楚,大腦基於安全的追尋,利用比較作為輔助決策的方法。


以他人作為投射

  我如何看待他人,某方面而言也說明了我如何看待以及對待自己。對他人的批評與評論,也正表達了我的觀點與角度。人的視角是有限的,總是看著自己最在意的地方吧?也因此一切可能都只和自己有關,無論是我對待他人的方式,或者是我對他人和我互動是如何看待?沒有一件事情和別人有關,一切都關乎自己。

  因為一切都關乎自己,自己要負起責任。但也正因為一切都只和自己有關,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我隨時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視角,去看見立體的事實之中,其他的面向。

  只要我願意。

以自己的身心認識這個世界,在日常感到內心澎湃的時刻,到虛擬的山谷吶喊出來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週末久違前往位於萬華的剝皮寮,本來是為了看無家者書寫為主題的<大人的寫寫字>,卻先撞進了脆弱畫室的<來到夢之島>這個貧窮經驗者的藝術創作展,被感動地一塌糊塗。
  使用文字表達會使得人過於偏重頭腦嗎?當聽到朋友這樣說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進入一個充滿疑問與好奇的狀態。補充一下論述的脈絡,當時我們在討論自由書寫或是直覺繪畫哪一種方式比較適合做為淨空自己後表達內心真正願望的媒介。
  有以「學習者」自我定義的人嗎?似乎不是很常聽見,但最近驚覺學習者可能是我所擁有最長久的身分。   雖然已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但想像自己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開始為了生存與探索世界,透過逐步發展的感官開始學習,也許是活動肢體,也可能是表情或聲音。再大一點之後照顧者會透過互動和刻意的教育傳遞社會
  朋友的媽媽過世了,母女倆生前總是惡言相向、互相批評個沒完,媽媽斷氣的那刻她卻趴在媽媽身上哭喊我愛你,後悔沒能在母親生前與她和解。聽來冷血,但我真心感到困惑,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控制、束縛、因不直率而聽來充滿惡意的語言,與親人的相處是那麼密不可分卻也充滿衝突與矛盾,是如何在失去母親的那一刻指認出愛
  「身在薄荷島,不知道是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或是真的在物理上『天高皇帝遠』,這幾天我真的沒什麼煩惱。」我的日常不是每秒鐘幾十萬上下的類型,內在也不是思慮多的狀態,但那幾天的身心於我而言,依然是一種非常陌生的感受。
認真回想起來,這似乎是第一次從行程計畫中撤退。雖說如此,我一直都不是那種追求登頂的登山客,會有如此低的撤退比例,大概是因為在天氣預報中發現一絲的行進間降雨可能,就會提早自主倒團吧。只是涉及多天數的縱走,若不是老天保佑或是人品爆發,真的很難要求日日晴天......
  週末久違前往位於萬華的剝皮寮,本來是為了看無家者書寫為主題的<大人的寫寫字>,卻先撞進了脆弱畫室的<來到夢之島>這個貧窮經驗者的藝術創作展,被感動地一塌糊塗。
  使用文字表達會使得人過於偏重頭腦嗎?當聽到朋友這樣說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進入一個充滿疑問與好奇的狀態。補充一下論述的脈絡,當時我們在討論自由書寫或是直覺繪畫哪一種方式比較適合做為淨空自己後表達內心真正願望的媒介。
  有以「學習者」自我定義的人嗎?似乎不是很常聽見,但最近驚覺學習者可能是我所擁有最長久的身分。   雖然已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但想像自己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開始為了生存與探索世界,透過逐步發展的感官開始學習,也許是活動肢體,也可能是表情或聲音。再大一點之後照顧者會透過互動和刻意的教育傳遞社會
  朋友的媽媽過世了,母女倆生前總是惡言相向、互相批評個沒完,媽媽斷氣的那刻她卻趴在媽媽身上哭喊我愛你,後悔沒能在母親生前與她和解。聽來冷血,但我真心感到困惑,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控制、束縛、因不直率而聽來充滿惡意的語言,與親人的相處是那麼密不可分卻也充滿衝突與矛盾,是如何在失去母親的那一刻指認出愛
  「身在薄荷島,不知道是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或是真的在物理上『天高皇帝遠』,這幾天我真的沒什麼煩惱。」我的日常不是每秒鐘幾十萬上下的類型,內在也不是思慮多的狀態,但那幾天的身心於我而言,依然是一種非常陌生的感受。
認真回想起來,這似乎是第一次從行程計畫中撤退。雖說如此,我一直都不是那種追求登頂的登山客,會有如此低的撤退比例,大概是因為在天氣預報中發現一絲的行進間降雨可能,就會提早自主倒團吧。只是涉及多天數的縱走,若不是老天保佑或是人品爆發,真的很難要求日日晴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是自我察覺的第一步。這句話道出了自我成長與內心探索的重要性。人生中,我們往往忙於追求外在的成功、滿足他人的期待,卻很少靜下心來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僅是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是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價值觀以及內心深處的真正感受。 不斷探索 了解自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經常發現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比較之中。從個人成就到社會地位,我們不斷地用他人的生活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但這樣的比較真的有意義嗎? 個人成就:自我評價的陷阱 我們常問自己:我是否有特殊的才能?我是否做得比別人好?這些問題源於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對自我價值的質疑。
Thumbnail
自我身份認同,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角色、特徵和價值的理解和認可。這種認同感不僅包括我們的外在身份,如職業、家庭角色、民族和文化背景,還包括我們內心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認同自己的身份=認同自己的價值 在這個充滿批評和期望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迷失在他人的聲音中,忘記了自我價
Thumbnail
許多人都在生活中追尋著不同的目標,取得了許多成就,但卻常常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真正是誰?我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我們往往迷失了自己,不太了解自己是誰。
Thumbnail
瞭解自己並不僅僅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過程,更是一種尋找自我定位和生活方向的探索。此外,瞭解自己與財富自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首先,瞭解自己意味著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興趣、才能和價值觀,這可以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或事業方向。其次,瞭解自己還意味著知道自己的財務目標和價值觀。
Thumbnail
我們所謂的「認識自己」,都是透過和另外一個人互動相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樣子。某些時候,我們對那個人所做的行為,其實是讓我們能看見自己在某些特定的情境裡面,原來還存在不同的樣貌。 童年時期,我們從照顧者中感受到的愛是什麼樣子,我們模仿學習到的愛就是什麼樣子,這是記憶的複製,也會銘印在我們潛
當你沒有與自己真正連結,沒有回歸真實的自我,也就很難知道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或是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
習慣於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但往往只願接受自己認同的部份。渴望從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壞,卻又無法接受事實。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呈現出的自己也會有所不同。 從別人口中得知的自己,很大部份只是你願意讓那個人看見的你,不見得是真實的你。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但也不是一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是自我察覺的第一步。這句話道出了自我成長與內心探索的重要性。人生中,我們往往忙於追求外在的成功、滿足他人的期待,卻很少靜下心來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僅是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是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價值觀以及內心深處的真正感受。 不斷探索 了解自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經常發現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比較之中。從個人成就到社會地位,我們不斷地用他人的生活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但這樣的比較真的有意義嗎? 個人成就:自我評價的陷阱 我們常問自己:我是否有特殊的才能?我是否做得比別人好?這些問題源於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對自我價值的質疑。
Thumbnail
自我身份認同,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角色、特徵和價值的理解和認可。這種認同感不僅包括我們的外在身份,如職業、家庭角色、民族和文化背景,還包括我們內心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認同自己的身份=認同自己的價值 在這個充滿批評和期望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迷失在他人的聲音中,忘記了自我價
Thumbnail
許多人都在生活中追尋著不同的目標,取得了許多成就,但卻常常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真正是誰?我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我們往往迷失了自己,不太了解自己是誰。
Thumbnail
瞭解自己並不僅僅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過程,更是一種尋找自我定位和生活方向的探索。此外,瞭解自己與財富自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首先,瞭解自己意味著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興趣、才能和價值觀,這可以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或事業方向。其次,瞭解自己還意味著知道自己的財務目標和價值觀。
Thumbnail
我們所謂的「認識自己」,都是透過和另外一個人互動相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樣子。某些時候,我們對那個人所做的行為,其實是讓我們能看見自己在某些特定的情境裡面,原來還存在不同的樣貌。 童年時期,我們從照顧者中感受到的愛是什麼樣子,我們模仿學習到的愛就是什麼樣子,這是記憶的複製,也會銘印在我們潛
當你沒有與自己真正連結,沒有回歸真實的自我,也就很難知道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或是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
習慣於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但往往只願接受自己認同的部份。渴望從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壞,卻又無法接受事實。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呈現出的自己也會有所不同。 從別人口中得知的自己,很大部份只是你願意讓那個人看見的你,不見得是真實的你。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但也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