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緊張下維持專注,混亂中清楚思考,身陷困難不被負面情緒拖垮,任何時刻都發揮高水準表現


📝閱讀心得

本書重點在於減少小對話,「小對話是負面想法和情緒構成的循環,會把我們獨特的內省能力從祝福變成詛咒,危及我們的表現、決策能力、人際關係、快樂與健康。」作者貼心的在附錄中列出重點工具整理。

書中第一章提到《奇蹟》作者吉兒‧泰勒的故事,有些修行同好會認為那是種接近開悟的狀態,不過這也讓我反思,難道想開悟就讓左腦中風嗎?或是像《意識航行之道》提及啟靈藥LSD能抵達類似開悟狀態,這是否意味開悟是種物質改變?開悟是非精神性質的嗎?精神是超脫物質之外,還是必須依附物質之上?精神是物質運作的副現象嗎?

而活在當下,是否也是停止新大腦運作、導致無法建構時間旅行來達成(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換句話說,冥想式修行是為了關閉左腦或新皮質的功能嗎?那這是否又代表開悟能透過外力來達成?前額葉切除術能達成非想非非想地嗎?佛法認為世間止修最高只能達成非想非非想,但沒解脫輪迴則會變弱智,這與前額葉切除術的成果類似,不過這些疑問就暫時擱置吧。

接下來書中提到很重要的概念:抽離。「這種作法與正念冥想不同,目標不是要抽離出來,觀看自己的思緒飄過而不與之互動。重點正是要與之互動,只是要從較遠的距離去互動,這與情感迴避完全不同。」其實這講到了抽離後的行為:

  • 不與之互動(正念冥想)
  • 與之互動(認知療法)
  • 迴避(分心法、轉移注意力)

而這些行為的前提都是進入抽離狀態(迴避可能也發生於沉浸狀態)。而且「抽離具有抑制性的這種特質,有時會導致意料外的結果:抽離會同時縮短負面及正面經驗的持續時間。」

這與佛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斯多葛與伊壁鳩魯主義追求的「不動心」、乃至於中國傳統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都是建立於「抽離」之上。

不過以現代普遍西化觀點,認為當產生正面情緒時盡量沉浸,而產生負面情緒時抽離。我認為這是認知治療與佛法的最大差異,佛家、道家是連正面情緒也一視同仁必須抽離,佛法站在「空性」的抽離角度,道家站在「道法自然」的抽離角度,《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但西方實用主義的觀點也會產生問題,對於正面選擇沉浸式體驗,遇上負面則選擇抽離,這有點像帶著VR眼鏡進行沉浸式遊戲,但當受到驚嚇時直接脫下VR眼鏡,時間長了,便知道那只是遊戲,能選擇沉浸但並不是在其中,畢竟能抽離遊戲本身代表自體一直處於遊戲之外,沉浸感會逐漸減弱,換句話說,意義感會消失,產生卡繆說的荒謬感。

另外,抽離很重要的技巧在於改變觀點,在以前介紹過的《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一書中第三章也提到〈改變視角〉的技巧:

  1. 時間
  2. 空間
  3. 易朽
  4. 面對生命有限
  5. 還原事物的面貌
  6. 新奇不新奇
  7. 俯視一切
  8. 用幽默感來領略斯多葛哲學

可以與本書的「可以自己實踐的工具」互相參照:

  1. 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2. 想像你在為朋友提供建議。
  3. 拓寬觀點。
  4. 將經驗視為挑戰。
  5. 重新解讀身體對小對話的反應。
  6. 將經驗常態化。
  7. 在心裡時光旅行。
  8. 改變觀點。
  9. 以書寫表達。
  10. 採取中立第三方的觀點。
  11. 抓住幸運符或擁抱迷信。
  12. 儀式。

此書提到的最後兩點屬於抽離之外的迷信、儀式、安慰劑技巧,這比較接近沉浸、相信。這應該算是兩種相反的技巧,「抽離」有點像祛魅,「沉浸」有點像復魅。「祛魅」是指剝去附著在事物表面上的那層虛假的東西;「復魅」是主張返回事物的自然狀態,恢復事物的本來面貌。

這又回到「知道」與「相信」,抽離是透過知道之力,沉浸是透過相信之力。不過當你知道後,只能假裝相信,就如此書寫到「安慰劑與儀式之所以有效,並不是因為超自然力量(雖然有些人如此相信,而這也絕不會減少這些行為的效益)。」

迷信、儀式、安慰劑的技巧,或許能在《妄想的力量》一書中得到更多啟發。

  • 抽離—祛魅—知道—科學式—無意義
  • 沉浸—復魅—相信—宗教式—有意義

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許多處理小對話的工具,對我而言,抽離也是很重要的核心概念,這本書幫我補足梳理了這一塊,推薦閱讀。

avatar-img
101會員
45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何人們抗拒改變?不是你不努力,是你不懂人性阻力
史丹佛教授的7大權力法則,帶你突破框架,取得優勢,成功完成目標
華頓商學院最熱門的一堂行銷課!6大關鍵感染力,瞬間引爆大流行
一天30分鐘的榨書法,幫你最速儲備職場競爭力!
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解決切身的大小事
為何人們抗拒改變?不是你不努力,是你不懂人性阻力
史丹佛教授的7大權力法則,帶你突破框架,取得優勢,成功完成目標
華頓商學院最熱門的一堂行銷課!6大關鍵感染力,瞬間引爆大流行
一天30分鐘的榨書法,幫你最速儲備職場競爭力!
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解決切身的大小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內在權威很奇妙地幫你和一些不對等的能量區隔。 那一年,我從北京的工作辭職回來,當時回台灣還需要 14 天隔離。回想那段時間,真的是受到了疫情炸裂和工作壓力的摧殘。可以 14 天完全隔離,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不必出門,暫住在一間有廚房的空間,每天睡飽、起來看書、打電動、自己煮飯、做瑜伽,簡直置身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脫離負面制約,不僅是頭腦的課題,更是能量場的課題。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注意力收回自己的內在,以搞定自己,達到關係中的平衡。裏面分享了三個心法,包括將注意力放回內在、改變口頭禪以及保持好奇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搞定自己。透過自我覺察,讓情緒不輕易受外境影響,尋迴心靈的安定,並停止關係中的內耗與對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內在權威很奇妙地幫你和一些不對等的能量區隔。 那一年,我從北京的工作辭職回來,當時回台灣還需要 14 天隔離。回想那段時間,真的是受到了疫情炸裂和工作壓力的摧殘。可以 14 天完全隔離,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不必出門,暫住在一間有廚房的空間,每天睡飽、起來看書、打電動、自己煮飯、做瑜伽,簡直置身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脫離負面制約,不僅是頭腦的課題,更是能量場的課題。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注意力收回自己的內在,以搞定自己,達到關係中的平衡。裏面分享了三個心法,包括將注意力放回內在、改變口頭禪以及保持好奇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搞定自己。透過自我覺察,讓情緒不輕易受外境影響,尋迴心靈的安定,並停止關係中的內耗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