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隱藏的苦難宇宙(上) 從一趟巴勒斯坦幼稚園的出遊說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12年二月,約旦河西岸發生了一場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輛載著約五十位幼稚園小朋友的校車與大卡車發生激烈碰撞,導致嚴重傷亡。曾於國際危機組織並長駐巴勒斯坦地區的內森.特勞爾(Nathan Thrall)近日出版新書《阿貝德.薩拉馬的一天》,以那場車禍為引講述巴勒斯坦人在衝突地帶生存中的想望、愛情、恐懼與痛苦。本文簡介與編譯該書部分內容,及刊登於《衛報》的文章〈一片隱藏的苦難宇宙:被關入監牢的巴勒斯坦孩子們〉。

有力氣再聽一個苦難的故事嗎?

如果不是有人po出了石虎遭到路殺的照片,我們可能不知道淺山動物的生活如此掙扎;如果不是極有創意的縮時影片,敘利亞戰火下的孩子們如何生活猶未可知;如果不是獨立媒體的長期跨海追蹤漁業的奴工問題,臺灣社會或許還自詡的人權進步無懈可擊。總有人為我們捎來先前不曾知曉的苦難,揭示藏在某處的惡意,聆聽與關注總是意味著可能性。但也很現實地說,人人都有自己的慘不忍睹與力有未逮,有力氣再聽又一個無能為力的苦難故事嗎?

內森.特勞爾是諸多努力嘗試的報導者之一,他試著在已然僵化/極化的立場、痛苦的反覆現身而致旁觀者麻木的以巴報導中,尋找一條能夠讓人們彼此對話的逃逸路線。他寫了一本關於約旦河西岸公路上死亡車禍的書。車禍大概是不太可能政治化的事件,而是人們難以避免的日常,並且有些時候是無奈的意外?但是當你就在現場,幫著把嬌小稚嫩的孩子們搬出熊熊燃燒的校車,同時看著他們的身體在你面前痛苦,卻遲遲盼不到警察、消防員、救護車到來,你心中是否有個角落正在膨脹腫大,逐漸要爆發開來?

為何如此?這個很適合勾起讀者興趣的懸念,卻不是特勞爾的開場,開場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父親,回想那個改變他人生的那一日。書就是以這個男人為名《阿貝德.薩拉瑪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Abed Salama),但改變他人生的不只這天,他結過三次婚,但都不是跟自己最愛的女人。什麼造就了他的命運?偶然與巧合?講述阿貝德(Abed)曲折的愛情故事時,特勞爾不時補充生活在耶路撒冷巨大隔離牆外的小城鎮阿納塔(Anata)的巴勒斯坦人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男女交誼的慣習、巴勒斯坦人的大起義(intifada)[1]、地方性的宗族嫌隙、解放與抵抗組織、舉報、入獄、檢查哨、不同顏色的身分證、工作與移動的限制、宗教法規與鄰里間婚姻觀念的落差……。

就像那場車禍一樣,牽動阿貝德的不只是他的想法與行動,文化與政治結構就像那一道道的高牆與檢查哨,橫亙在前往目的地的道路上,好一點只是延遲、改道,稍有不慎就成為致災風險。遠方所見的國際新聞,是那些已然成災的片段與各國的大人物如何相互斡旋的沙盤推演,而不是某個人生活的漫漫長路。特勞爾提供讀者的是另一種切面,從幾個平凡人的過去與未來切進今日的約旦河西岸,切進他們漂泊壓縮的愛恨掙扎、苦難嚮望,或許也能讓遠方的讀者想起自己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奮勉,聯繫起不同於政經分析和殘破現場的縱向理解。

書中所描寫的人物不只有阿貝德與他坐在校車上的小兒子,還有來自各方與這個事件遭遇的人們,特勞爾盡可能延伸追蹤這些人的生命歷程與事件的關係,而在書裡的第二部分他述說了一位聯合國醫療組織成員的故事,卻拉開了不只是一位女性的生命史,還有一座隱藏在以色列沙漠深處的苦難宇宙。

阿貝德.薩拉瑪的一天

阿貝德.薩拉瑪的一天



我們今天去不了艾哈邁爾

艾哈邁爾(Khan al-Ahmar)是離阿貝德的家阿納塔不遠的村落,現今居住著不少從巴勒斯坦其他地區被驅趕而遷徙至此的貝都因人,佔據了阿貝德家族的地產,然而祖父為了避免這些人再次被以色列政府強制驅離,而承認了他們的使用權。相對於世居於此的巴勒斯坦人,由於文化和被迫遷徙等因素,艾哈邁爾的貝都因人生活更為困苦,自1948年由於戰爭與流離難民而成立的「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簡稱UNRWA)的行動診所定期會到艾哈邁爾出診。

胡妲.達布爾(Huda Dahbour)負責這個行動診所,2012年2月16日他們照例要到艾哈邁爾出診,沿途接起醫療團隊成員後,胡妲發現他們懷孕三個月的藥師狀況不佳,決定先在途中一處以色列屯墾區[2]城鎮暫留,大家吃點東西後再繼續上路。以夥伴狀況優先而非謹守行程表和規定,早已成為胡妲的習慣,協助貝都因民眾採買、不顧經費刪減規定施行手術、表態支持政治犯等等,但她大概也沒有想到路上這一停會讓他們去不了艾哈邁爾。

當醫療隊的車子開出城市,前往下一個必經的檢查哨,他們馬上看到橫躺在路中燃燒的校車。停下車,胡妲帶著夥伴,吆喝圍觀的路人上前幫忙,他們從最接近車頭燃燒點的地方把司機拉出來,他不斷嚷嚷:先救孩子們!最為奮勇的路人薩勒姆從附近一輛車子拿來滅火器擊碎車子後半部的車窗,他和另一位逃脫出來的幼稚園老師一下一上把孩子從車窗送出來,胡妲和其他路人排成一列人手接力將孩子們抱下來,安置在公路上。愈是接近起火點,情況愈發嚴重,被烈焰侵襲的孩子蜷曲身子,甚至不成人形。

遲遲未見消防或救護人員趕來,無論是巴勒斯坦或以色列的單位,動亂或事件發生時最常迅速反應的以色列軍人也毫無蹤影,儘管不遠處就有他們的檢查哨,並且事發的路段也是在奧斯陸和平協議後以色列在西岸全權管轄的C區[3]。附近的貝都因人從路旁的陡坡克難地用大水桶取水來救火,周遭有許多民眾也自願把孩子們載往醫療機構,持有藍色身分證能自由通行耶路撒冷城區的少數人開往那裡的哈達薩醫學中心,其他只有綠色身分證的巴勒斯坦人,則把孩子送到鄰近的拉瑪拉。那裡也是胡妲的家,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所在地。

協助數量龐大的傷者顯然是當務之急,胡妲一如既往違抗不理解現場狀況的長官,將仍舊不適的藥師夥伴和其他文書工作人員送回家,他們今天是不可能去艾哈邁爾了。返家盥洗更衣後,胡妲隨即和社工同事趕往拉瑪拉的醫院,一一確認並安撫孩子們的狀況。在轉往內分泌科以前,她曾經立志要當小兒科醫師,在醫學院接受專科訓練時,當時懷孕的胡妲發現自己漸漸無法忍受看見痛苦的孩子,沒想到多年以後她遭遇了這樣的場景。當她問一位倖存的女孩,怎麼都沒有人呼救?為什麼車子裡一片寂靜?

我們太怕了,看到火以為自己已經死掉了,以為是在地獄裡。

火焰燃燒肉體與毛髮的惡臭,同樣將胡妲拉回她曾經最為恐懼的噩夢。

當軍、警、消、急救人員趕到現場,已經有些遲了

當軍、警、消、急救人員趕到現場,已經有些遲了


[1] 有時音譯為因提法達,即阿拉伯語的起義,1987年、2000年巴勒斯坦人分別發起過兩次大規模的抗爭、抵制、遊行與襲擊,回應多年來以色列對其土地與生活的侵占和控制。今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抵抗組織哈瑪斯對以色列發起恐怖襲擊,亦有人稱為第三次因提法達。

[2] 通常英文使用的是settlement,而臺灣慣用的翻譯是「屯墾區」,因此筆者沿用這一譯法,以便於理解。然而實際的情況是,這些所謂的「屯墾區」是以色列政府劃設並佔據原先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如阿貝德家的土地就被徵用大半,並且在這些區域建設、引入以色列居民,乃至後來建設起哨點與隔離牆,雖然兩國仍存在主權爭議,但這樣的做法稱為強佔的殖民地或許更為貼切吧。

[3] 其他還有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全權管理的A區,和以色列有軍事管轄權而巴勒斯坦有民事管轄權的B區。

介紹與轉譯國際新聞的深度報導,填補即時新聞、熱門話題與主流論述的遺漏之處,尋找對臺灣社會具有啟發性的資源。希望這些故事不只帶來另類觀點,也能作為對爆炸資訊的修補淨化。這樣說恐怕已經很冒犯人,只好先道歉。視野有限,敬請賜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這個十年有什麼不同?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
本文於2022年1月13日刊登於《衛報》「長篇閱讀」專欄,近日又錄製為podcast播出。以色列導演Roy Cohen講述青少年時期與來自不同地方的巴勒斯坦人如何相會、成長,現實又如何打碎他們共同努力的夢想。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這個十年有什麼不同?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
本文於2022年1月13日刊登於《衛報》「長篇閱讀」專欄,近日又錄製為podcast播出。以色列導演Roy Cohen講述青少年時期與來自不同地方的巴勒斯坦人如何相會、成長,現實又如何打碎他們共同努力的夢想。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有人則說:「站在巴勒斯坦人民這邊並不表示認同哈瑪斯,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者也不代表仇視猶太人。」我們都在狹縫裡思考著,何謂公平正義,然而,世界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
以巴衝突在荷蘭的化學變化。10月15日下午,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1萬5000人上街支持巴勒斯坦,特別的是參與者的面孔來自四面八方。不只荷蘭,歐洲多國都出現類似的示威遊行,為什麼越來越多歐洲青年上街聲援?
10月7日哈馬斯(Hamas)閃擊以色列後,雙方的衝突烈度不斷上揚,不僅各自祭出空襲與火箭,以色列更在肅清內部混亂後,揚言進攻加沙地帶(Gaza Strip),要將哈馬斯「從地球上連根拔起」。與此同時,中美開始了各自的止戰嘗試,而其中的交集,便在伊朗這一中東要角上。
以巴衝突裡,最難的就是指名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雙方都犯下過人道罪,雙方也都遭受過人道罪
有人則說:「站在巴勒斯坦人民這邊並不表示認同哈瑪斯,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者也不代表仇視猶太人。」我們都在狹縫裡思考著,何謂公平正義,然而,世界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
以巴衝突在荷蘭的化學變化。10月15日下午,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1萬5000人上街支持巴勒斯坦,特別的是參與者的面孔來自四面八方。不只荷蘭,歐洲多國都出現類似的示威遊行,為什麼越來越多歐洲青年上街聲援?
10月7日哈馬斯(Hamas)閃擊以色列後,雙方的衝突烈度不斷上揚,不僅各自祭出空襲與火箭,以色列更在肅清內部混亂後,揚言進攻加沙地帶(Gaza Strip),要將哈馬斯「從地球上連根拔起」。與此同時,中美開始了各自的止戰嘗試,而其中的交集,便在伊朗這一中東要角上。
以巴衝突裡,最難的就是指名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雙方都犯下過人道罪,雙方也都遭受過人道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24小時內,以色列於德黑蘭刺殺哈瑪斯政治領導人,於黎巴嫩刺殺真主黨軍事領導人。巴勒斯坦人全面攻擊以色列,傳伊朗領導人下令直接襲擊以色列。美國否認參與。 BJ:天佑人類。 --- 英國少年持刀殺害上泰勒絲跳舞課幼童,引發群眾抗議。 BJ:世界不平靜,加上天氣熱,滿懷憤怒的人很多,出門要小心。
Thumbnail
以色列空襲迦薩的聯合國學校,數十死。西班牙跟進南非,向國際法庭告以色列種族滅絕。美眾議院譴責國際法庭。。 聯合國報告:全球360萬兒童陷入飢荒。 朝鮮半島局勢升溫,北韓拆兩韓鐵路,南韓恢復邊境演習。 BJ:天佑人類。 如果daddy真要開第三戰線,我希望不要開在台海,南北一點,我可以出點錢支
自由又出包? 「去年十月七日以色列對哈瑪斯開戰前,每日平均有超過五百輛運輸卡車進入加薩。」? 那天,明明是哈瑪斯以火箭攻擊以色列並進入擄人。
Thumbnail
去年10月爆發的新一輪以巴衝突,正讓美國陷入前所未有的輿論困境,不只聯合國中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票數創新高,美國境內也爆發了大規模反戰學潮,且隨著校方祭出強力手段,學生被毆打逮捕的畫面反覆播送,這股學潮又在其他國家遍地開花。
以色列封鎖拉法狂轟濫炸。拜登扣留軍援炸彈。歐洲各名校學潮起,要求停火。 烏克蘭逮捕兩名上校,稱其欲暗殺澤倫斯基。普丁展開新任期,稱對話權在西方,隨時可談。 BJ:天佑人類。亞洲這邊的大學似乎沒啥反應。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未來幾個月,東亞太平洋地區高溫,2.4億兒童陷入疾病
Thumbnail
4月23日,加沙戰爭來到第200天,巴勒斯坦平民的死亡人數已經突破3萬,美國校園的反戰示威也進入新高潮。
以色列空襲難民營,炸死哈瑪斯領導人哈尼亞七兒孫。哈瑪斯稱立場絕不動搖。開齋節,各回教國家為巴勒斯坦發聲。 美日峰會同時,二次馬習會。 BJ:現在老實說顧不著別人,咱們這別打起來就上天保佑了。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今夏高溫,二億兒童風險。瑞士老奶奶告政府對極端氣候無作為,勝訴。 BJ: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的衝突,以及敘利亞難民問題所引起的人道危機,反思國際社會對不同人道危機的不同態度。文章分析了國際法院裁決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以及敘利亞庫德男孩艾蘭·庫迪溺斃一事,呼籲以色列和歐美等國家放下雙重標準,對人道危機採取正義的立場和行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特拉維夫的一次驚險之旅,當途中發生戰爭、恐攻的情況,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角度生動描述了這段經歷,透過文章呈現了當下的緊張與焦慮,以及險象環生的情境。
Thumbnail
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團體「哈瑪斯」日前襲擊以色列招致報復,加薩走廊遭全面圍困。 Nadine Abdul Latif與家人居住在加薩走廊精英社區利馬爾(Al Rimal),在以色列預告把該地區列為瞄準目標後,鄰居和親戚9日曾要求她們一家人離開,但他們決定留下,理由是他們沒有其他安全的地方可以去了。
24小時內,以色列於德黑蘭刺殺哈瑪斯政治領導人,於黎巴嫩刺殺真主黨軍事領導人。巴勒斯坦人全面攻擊以色列,傳伊朗領導人下令直接襲擊以色列。美國否認參與。 BJ:天佑人類。 --- 英國少年持刀殺害上泰勒絲跳舞課幼童,引發群眾抗議。 BJ:世界不平靜,加上天氣熱,滿懷憤怒的人很多,出門要小心。
Thumbnail
以色列空襲迦薩的聯合國學校,數十死。西班牙跟進南非,向國際法庭告以色列種族滅絕。美眾議院譴責國際法庭。。 聯合國報告:全球360萬兒童陷入飢荒。 朝鮮半島局勢升溫,北韓拆兩韓鐵路,南韓恢復邊境演習。 BJ:天佑人類。 如果daddy真要開第三戰線,我希望不要開在台海,南北一點,我可以出點錢支
自由又出包? 「去年十月七日以色列對哈瑪斯開戰前,每日平均有超過五百輛運輸卡車進入加薩。」? 那天,明明是哈瑪斯以火箭攻擊以色列並進入擄人。
Thumbnail
去年10月爆發的新一輪以巴衝突,正讓美國陷入前所未有的輿論困境,不只聯合國中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票數創新高,美國境內也爆發了大規模反戰學潮,且隨著校方祭出強力手段,學生被毆打逮捕的畫面反覆播送,這股學潮又在其他國家遍地開花。
以色列封鎖拉法狂轟濫炸。拜登扣留軍援炸彈。歐洲各名校學潮起,要求停火。 烏克蘭逮捕兩名上校,稱其欲暗殺澤倫斯基。普丁展開新任期,稱對話權在西方,隨時可談。 BJ:天佑人類。亞洲這邊的大學似乎沒啥反應。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未來幾個月,東亞太平洋地區高溫,2.4億兒童陷入疾病
Thumbnail
4月23日,加沙戰爭來到第200天,巴勒斯坦平民的死亡人數已經突破3萬,美國校園的反戰示威也進入新高潮。
以色列空襲難民營,炸死哈瑪斯領導人哈尼亞七兒孫。哈瑪斯稱立場絕不動搖。開齋節,各回教國家為巴勒斯坦發聲。 美日峰會同時,二次馬習會。 BJ:現在老實說顧不著別人,咱們這別打起來就上天保佑了。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今夏高溫,二億兒童風險。瑞士老奶奶告政府對極端氣候無作為,勝訴。 BJ: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的衝突,以及敘利亞難民問題所引起的人道危機,反思國際社會對不同人道危機的不同態度。文章分析了國際法院裁決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以及敘利亞庫德男孩艾蘭·庫迪溺斃一事,呼籲以色列和歐美等國家放下雙重標準,對人道危機採取正義的立場和行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特拉維夫的一次驚險之旅,當途中發生戰爭、恐攻的情況,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角度生動描述了這段經歷,透過文章呈現了當下的緊張與焦慮,以及險象環生的情境。
Thumbnail
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團體「哈瑪斯」日前襲擊以色列招致報復,加薩走廊遭全面圍困。 Nadine Abdul Latif與家人居住在加薩走廊精英社區利馬爾(Al Rimal),在以色列預告把該地區列為瞄準目標後,鄰居和親戚9日曾要求她們一家人離開,但他們決定留下,理由是他們沒有其他安全的地方可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