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還是回歸到邏輯

最終還是回歸到邏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徵才網站上對於提示詞工程師(召喚師)職位的低需求量引起了一些討論,特別是在過去這一職位曾經風靡一時,開出高薪吸引眾多專業人才的背景下。這樣的現象引發了一個問題:提示詞工程師的角色及其在當代技術領域中的地位是否正在經歷某種轉變?事實上,這一職位的核心價值可能比表面上看起來的更加深刻且基本。

如果無法清楚描述問題,怎麼可能解決問題?

如果無法清楚描述問題,怎麼可能解決問題?

提示詞工程師:超越表象的核心技能

提示詞工程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提供有效的提示詞給AI系統。實際上,這一角色的核心在於如何精確地分析問題、提出問題,並能夠與AI系統進行有效的溝通。這需要深厚的邏輯思維、問題分析能力以及對特定領域的深入理解。而實際上不只是在AI的使用上,人與人的溝通一樣是如此。甚至或許有這樣的可能,經由AI進行評比,或許可以將原本無法量化的“溝通能力”進行評分。運用完全相同的AI,完全相同的情境,能夠更順利地讓AI了解當下問題的各項細節,也代表了一個人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解析能力越強,而能夠給予更多的資訊,也代表有更大的機會可以順利的解決問題。

邏輯:技術的終極基石

不論AI技術如何發展變化,其背後的驅動力仍然是邏輯。無論是編程、數據分析還是人機交互,都離不開邏輯。能夠清楚地理解問題的邏輯結構,不論是指導AI系統以最有效的產出解決方法,或是與團隊的其他成員溝通,都離不開邏輯。

溝通:連接人類與AI的橋樑

有效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這不僅涉及到如何使AI理解人類的需求,更是關於如何讓人類理解AI的回應,或者是團隊之間的資訊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關鍵的中介角色,必須確保信息準確無誤的傳遞。不論是人與人或者是人與機器。

實際上,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溝通能力的需求可能會再次上升。畢竟,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最終我們都將回歸到邏輯的基本面——分析、解決問題,並有效地進行溝通。

avatar-img
龍阿迪的沙龍
36會員
98內容數
現在資訊流通速度越來越快,雖然有很多資訊來源,但是如果仔細閱讀文章的人,一定不難發現,很多時候,即使是大型資訊網站,也常是抄來抄去,而許多鬼扯的內容也跟著被抄來抄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龍阿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這句話說明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知道事情的答案,更在於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然而,當我們討論 AI 的「知」時,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AI 真的能「知道」嗎?還是只是依賴數據的模式匹配來生成答案?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進步無疑已經突破了奇異點。AI不僅是一個加速器,更是一個能夠為各種科技領域加速,同時也能為自身發展加速的強大工具。回顧不到一年半前的2023年底,ChatGPT-3的發布,標誌著一個已經能夠站上世界舞台的AI正式登場。其近乎無限制的免費使用,瞬間引發了全球的
電力的衝突,該怎麼解? 最近看到O3( openAI最新AI代理人)的新聞,讓我感到百感交集,AI將電力的價值不斷的提升,政府仍不得不壓制電力的價格(因為民生必須),那麼這個衝突必然不斷擴大,畢竟同一資源卻必須區隔定價的狀況,歷史上太多失敗的案例,特別是當錨定價格與實際價值落差越大的時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這句話說明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知道事情的答案,更在於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然而,當我們討論 AI 的「知」時,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AI 真的能「知道」嗎?還是只是依賴數據的模式匹配來生成答案?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進步無疑已經突破了奇異點。AI不僅是一個加速器,更是一個能夠為各種科技領域加速,同時也能為自身發展加速的強大工具。回顧不到一年半前的2023年底,ChatGPT-3的發布,標誌著一個已經能夠站上世界舞台的AI正式登場。其近乎無限制的免費使用,瞬間引發了全球的
電力的衝突,該怎麼解? 最近看到O3( openAI最新AI代理人)的新聞,讓我感到百感交集,AI將電力的價值不斷的提升,政府仍不得不壓制電力的價格(因為民生必須),那麼這個衝突必然不斷擴大,畢竟同一資源卻必須區隔定價的狀況,歷史上太多失敗的案例,特別是當錨定價格與實際價值落差越大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