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通識心得分享 week 1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在高中時期,曾打過一個政策性辯題:「我國應廢除十四歲至二十歲未成年人實施人工流產須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之規定」雖然《優生保健法》現面臨修法,成年與否的界線也在今年年初有所更動。但在打這個辯題當下,我們需要討論的是十四歲至二十歲的未成年人究竟有沒有能夠自主決定事情的能力,而這樣子的認知能力將取決於前額葉的發展,是以,與最近一次的上課內容有所相關。

  一般大腦的發育有九成多在孩童五歲以前完成,但是箇中的神經連結會依功能或性質而使發育時間彼此有所落差,最晚發育完成的正是前額葉的認知功能,其要在青少年時期才會陸續發展至成熟階段。而這也正是爭議所在,個人認知功能的成熟究竟應如何被判斷?又該如何被檢視來讓別人知道你有這樣的能力?事實上,以年齡做劃分來決定是否有足夠的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是最為常見的標準。這或許是奠基於無法為所有人的大腦做判斷,因此以普遍的方式做粗略的區分。雖然有這樣的問題存在,但並非這次所要討論的重點,相反地,我更想聚焦在前額葉所帶來的控制力缺乏上。

  根據研究發現,一歲半的幼童就能因為鏡像神經元的關係而理解旁人的觀點,然而因為前額葉尚未發展完全,以至於處在嬰幼兒年齡區間的孩子們缺乏自制的能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因為身理及心理上的「不受控制」,使得他們擁有創造探索和靈巧學習的能力。這也正是隨著時間流逝,我們開始成長後,被灌輸應與不應的價值而慢慢被侷限,消失於我們生活中的能力。或許,我們耳熟能詳的,期待自己「童心未泯」,就是希望自己能擺脫枷鎖,跨出舒適圈,回到那段不受控制的、天馬行空的、說做就做的日子吧!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大腦神經的可塑性一直是課程中反覆論述的觀點,而閱讀所帶來的文字辨識將透過神經細胞間的運作改變大腦內的神經網絡。有趣的是,文字辨識與人臉辨識屬於同一腦區,因此彼此的能力將彼消此長。這也讓我有理由相信,正是因為我書讀太多,所以我才經常認不出別人的臉,但又覺得他們很面熟……

  與此同時,用其他部位感受知覺也是神經可塑性帶來的體現,極具討論度的便是「幻肢」。即便四肢因某些原因被切除,仍能感受到它們的存在,進而體會到疼痛、刺痛等負面知覺。而當中讓我好奇是否與此相似的便是關於「癢」的感受。當別人碰觸我認為理應不那麼敏感的部位,我卻在我怕癢的地方如腰窩,感受到癢的知覺。先前我認為或許這裡存有心理作用的影響,但神經可塑性解釋是不是能被在應用在這個情況,也讓我感到好奇。我想,這或許也是大腦既神秘又讓人欲罷不能的一面吧!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魚兒水中游的沙龍
8會員
47內容數
2025/04/18
第一次參訪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我看見了學校課本未曾詳述的,關於十三行人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故事。儘管簡單的介紹無法完全解決我的困惑,但卻為我拓展了新的視野。因此,期待透過簡單的分享,引起他人前去了解的好奇心,繼而對自己,也對台灣有著更多元的想像。
Thumbnail
2025/04/18
第一次參訪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我看見了學校課本未曾詳述的,關於十三行人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故事。儘管簡單的介紹無法完全解決我的困惑,但卻為我拓展了新的視野。因此,期待透過簡單的分享,引起他人前去了解的好奇心,繼而對自己,也對台灣有著更多元的想像。
Thumbnail
2024/11/02
人類學的實踐報告;以荷蘭的旅遊經驗帶出對台荷兩地的文化觀察與思考。
Thumbnail
2024/11/02
人類學的實踐報告;以荷蘭的旅遊經驗帶出對台荷兩地的文化觀察與思考。
Thumbnail
2024/06/28
俄國史期末考題:「導致莫斯科公國興起的因素為何?歷代莫斯科大公如何建立一個中央化的大一統國家?請舉一例說明。」
Thumbnail
2024/06/28
俄國史期末考題:「導致莫斯科公國興起的因素為何?歷代莫斯科大公如何建立一個中央化的大一統國家?請舉一例說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 清大通識第十三週心得分享
Thumbnail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 清大通識第十三週心得分享
Thumbnail
這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常常是父母來詢問我的第一個問題,青少年的孩子常常做出令大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從這本青春期的腦內風暴,我們可以更多看到一些解答,讓我們爸媽可以釋懷。我自己也從這本書大有收穫,聽看看這位也同有2位青少年孩子母親的腦科學專家,提出極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Thumbnail
這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常常是父母來詢問我的第一個問題,青少年的孩子常常做出令大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從這本青春期的腦內風暴,我們可以更多看到一些解答,讓我們爸媽可以釋懷。我自己也從這本書大有收穫,聽看看這位也同有2位青少年孩子母親的腦科學專家,提出極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Thumbnail
大腦區塊發展順序:枕→聶(耳)→頂→額。各區域職責..
Thumbnail
大腦區塊發展順序:枕→聶(耳)→頂→額。各區域職責..
Thumbnail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幸運的人用童年療癒人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療癒童年」,可以感受到童年時候所造成的創傷對人的影響深刻。《你發生過什麼是》是歐普拉與培理醫生的討論集冊,透過不同人的人生故事,從培理醫生的腦科學角度來檢視,該如何透過大腦的適應性,重新找到新的適應模式。
Thumbnail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幸運的人用童年療癒人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療癒童年」,可以感受到童年時候所造成的創傷對人的影響深刻。《你發生過什麼是》是歐普拉與培理醫生的討論集冊,透過不同人的人生故事,從培理醫生的腦科學角度來檢視,該如何透過大腦的適應性,重新找到新的適應模式。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失去理智的青春期。 這週要來討論的是大腦的 發展。 首先,來聊聊熱血衝動的 青春期。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失去理智的青春期。 這週要來討論的是大腦的 發展。 首先,來聊聊熱血衝動的 青春期。
Thumbnail
人類自小就被無知的大人同質化/制約,導致原本可以繼續發育至7歲的神經系統,就在大人給嬰兒(同質化)餵食的那一刻開始關閉,而且通常都是大概是在3歲。
Thumbnail
人類自小就被無知的大人同質化/制約,導致原本可以繼續發育至7歲的神經系統,就在大人給嬰兒(同質化)餵食的那一刻開始關閉,而且通常都是大概是在3歲。
Thumbnail
關於這個題目,我個人有非常強烈的記憶,大約是十七歲那一年,我突然意識到,人的智慧只能跟著年紀成長,無法超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意識,我不記得了,但這個理解恐怕並不新,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就曾說:「年輕時不可怠於探尋智慧,年老時不可疲於追求智慧。對維持靈魂健康而言,任何年紀都不算太早,也不算太遲。」
Thumbnail
關於這個題目,我個人有非常強烈的記憶,大約是十七歲那一年,我突然意識到,人的智慧只能跟著年紀成長,無法超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意識,我不記得了,但這個理解恐怕並不新,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就曾說:「年輕時不可怠於探尋智慧,年老時不可疲於追求智慧。對維持靈魂健康而言,任何年紀都不算太早,也不算太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