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掌握What、Why、How 才能知行合一

更新於 2024/12/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你給別人類似「運動有益健康」這樣的建議時,我們常常聽到的回應是: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像這樣的情境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劉潤卻認為無法知行合一,是因為不了解事情的What、Why、How。

通常描述一件事情,會有三個角度: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但通常我們不會將這三者間的關係釐清。劉潤就在《底層邏輯》一書上舉一個例子:他曾問一位學員:「你的公司是做什麼的?」

學員想了一下,回答說:「我們公司能夠幫助合作夥伴用最快的速度賺到更多的錢。」學員以為自己講的很好,但聽的人卻是一頭霧水,大家想知道的問題是What,也就是公司的營業項目,但這位學員卻回答Why,Why當然很重要,但沒有先說What,直接切入Why,會讓人聽不懂你所要表達的。

而多數現場主管則常常落入另一個情境,在教導部屬時,常常只告訴他What跟How,而不說明Why。理解Why之後,部屬才會知道做這件事情的核心價值何在,這也是Simon Sindy的黃金圈法則所強調的,Why就是核心價值,因此在說明What和解決How之前,更重要的是,需要首先理解Why。解決問題也是一樣,如果不清楚Why,常常會找出錯誤的What跟How,結果是問題並沒有真正的被解決。

因此,如何克服認知跟行動間的知行差距,劉潤認為是要「真的知道」,而「真的知道」就是需要同時掌握What、Why、How(見下圖)。

圖片來源:劉潤《底層邏輯》

圖片來源:劉潤《底層邏輯》

劉潤舉例:「吃蔬菜有益健康」,這是一個知識,但我們既使知道也不一定會每天都多吃蔬菜,這就是知行間差距。為什麼會產生差距,因為我們只知道What──「吃蔬菜有益健康」,但並沒有解決Why的問題,這就會導致我們缺乏動力去做這件事。如果某一個人,因為每天吃得很油膩,導致血管出現了栓塞,動刀手術後,醫生告訴他要每天多吃蔬菜。這時候,他就會很乖地天天吃蔬菜。為什麼?因為手術這件事,給了他一個強大的理由Why,讓他意識到吃蔬菜對他來說有多重要。因此只知道What,卻不知道Why,就缺乏動力。

但只有知道What,也知道Why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How,就是做事的方法和步驟。例如,知道吃蔬菜有益健康,但是要怎麼吃?吃哪些蔬菜?一次吃多少量?劉潤說不知道How,就好比給了你一碗雞湯,卻沒有給湯勺,這也是知行無法合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真的把What、Why、How這「黃金三問」同時解決了,你才能真正做到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

What、Why、How是三個很簡單的問句,但就是因為看起來過於簡單,人人都懂,但卻未深究其中的道理,造成無法看清問題核心,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理解這「黃金三問」之間的關係,可以讓我們的執行力更上一個層次。


avatar-img
17會員
39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多人認為員工與企業之間存在的是雇用關係,員工被雇用來完成某些工作,公司支付薪水。只要員工有依據規定出勤工作,不論公司賺錢或賠錢,都必須依據約定支付薪水給員工。但劉潤認為,所有企業和員工的關係,本質都是合夥關係,他在《底層邏輯》一書中,舉了一個「優先劣後」的基金為例。 假設我們要一起成立一支共同基
在劉潤的《底層邏輯》一書中,他談到了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差別。 首先是知識,他認為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知識是是確定的,不需要你透過自己去驗證後,才恍然大悟理解。而學習知識的方法主要是透過「記憶」,分門別類地把知識存放在大腦的某個「抽屜」中。因此,知識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為了應付變動的時代,
人脈是什麼?有人說是認識的人多寡,有些人說人數多少不是重點,有沒有認識大咖才是重點。在《底層邏輯》一書中,作者劉潤則是認為: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因此,人脈是由自己的價值決定,他反對一天到晚在外面吃飯應酬,這種想方設法,希望有一天對方可以幫到自己的人脈養成方式。 劉潤認為,如果
我第一次看到「顆粒度granularity」這個名詞時,有點搞不清楚它的意思,這是大陸那邊書籍直接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後來才知道顆粒度是指具體的詳細和清晰程度。有點像是銀幕的解析度一樣,解析度越高顆粒越小,而低解析度代表顆粒較大。而劉潤則是在《底層邏輯》一書中,用時間顆粒度來了解每個人的專業化程度。
所謂系統思考,就是找出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係,採用系統思考,可以讓我們以「全局」觀來看事情,而不會陷入「見樹不見林」的偏頗視角,進而影響判斷。劉潤在他的「底層邏輯」中,曾提出一個商業模式的案例用來說明系統思考,我認為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了解什麼是系統思考。 在過去,如果我們計劃開一家餐廳,希望提供辦公
財務自由(financial independence)是指工作不是為了錢,但你身邊錢完全夠用的狀態。要達成這樣的狀態,需要資產產生的錢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裡的關鍵詞有兩個,一個是被動收入,另一個則是日常開支。首先,你要有能力可以去創造被動收入。 而談到被動收入,就要談到「複利」的概念,簡單
很多人認為員工與企業之間存在的是雇用關係,員工被雇用來完成某些工作,公司支付薪水。只要員工有依據規定出勤工作,不論公司賺錢或賠錢,都必須依據約定支付薪水給員工。但劉潤認為,所有企業和員工的關係,本質都是合夥關係,他在《底層邏輯》一書中,舉了一個「優先劣後」的基金為例。 假設我們要一起成立一支共同基
在劉潤的《底層邏輯》一書中,他談到了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差別。 首先是知識,他認為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知識是是確定的,不需要你透過自己去驗證後,才恍然大悟理解。而學習知識的方法主要是透過「記憶」,分門別類地把知識存放在大腦的某個「抽屜」中。因此,知識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為了應付變動的時代,
人脈是什麼?有人說是認識的人多寡,有些人說人數多少不是重點,有沒有認識大咖才是重點。在《底層邏輯》一書中,作者劉潤則是認為: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因此,人脈是由自己的價值決定,他反對一天到晚在外面吃飯應酬,這種想方設法,希望有一天對方可以幫到自己的人脈養成方式。 劉潤認為,如果
我第一次看到「顆粒度granularity」這個名詞時,有點搞不清楚它的意思,這是大陸那邊書籍直接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後來才知道顆粒度是指具體的詳細和清晰程度。有點像是銀幕的解析度一樣,解析度越高顆粒越小,而低解析度代表顆粒較大。而劉潤則是在《底層邏輯》一書中,用時間顆粒度來了解每個人的專業化程度。
所謂系統思考,就是找出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係,採用系統思考,可以讓我們以「全局」觀來看事情,而不會陷入「見樹不見林」的偏頗視角,進而影響判斷。劉潤在他的「底層邏輯」中,曾提出一個商業模式的案例用來說明系統思考,我認為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了解什麼是系統思考。 在過去,如果我們計劃開一家餐廳,希望提供辦公
財務自由(financial independence)是指工作不是為了錢,但你身邊錢完全夠用的狀態。要達成這樣的狀態,需要資產產生的錢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裡的關鍵詞有兩個,一個是被動收入,另一個則是日常開支。首先,你要有能力可以去創造被動收入。 而談到被動收入,就要談到「複利」的概念,簡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為什麼:為什麼你想做這件事?它是一個信念,這個信念可以貫徹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 怎麼做:知道達成目標,可以做哪些事情。 做什麼:正在做的事。 越靠近內層,越感性,越靠近外層,越理性。 賽門・西奈克提到,人要從最內層,也就是以「為什麼」當作出發點,才能找到人生的動力來源,並因此感召其他人。
Thumbnail
《為什麼》&《黃金圈理論》 這是一部關於領導力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創造有意義的變革的指南。 西奈克通過清晰的理論和豐富的實例,幫助讀者理解和應用黃金圈理論,並且鼓勵他們在領導力和創新中尋求更深層次的動力。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想明白: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清楚事情的原理或是發生的原因,及如何去對應的解法。包含了3個中心思想:這事情的原理(或原因),專案要呈現的方式,以及我們該如何完成。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無論是生活上或工作上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為何有些人面臨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而有些人卻能輕易迎刃而解呢? Why-Why分析,也被稱作5個為什麼分析,常被用來識別和說明因果關係鏈,透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前一個事件會發生,直到回答 “沒有好的理由” 或,直到一個新的問題被發現時,才停止提問。
Thumbnail
男人困境 45 為什麼想做的事情都沒有執行出來?   我們都知道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但往往是知道了之後卻做不出來。   其實知行合一的其中道理,來自於先行,後知。   你只有先做了,才能夠明白真實的感覺。   用面試工作來比喻,你在人力銀行面前看了這麼多公司,總會有剩下幾間彼此比較的。
Thumbnail
你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嗎? 或許,我們對事實的瞭解,還不夠全面 或許,我們是被表象或經驗欺騙、迷惑,導致看不透事情的本質 本書教你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我一直都知道,我做事必須先知道「為什麼」才有辦法做好,不然即使被交付任務,也只是交差了事而已,完事之後,我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及延伸性。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為什麼:為什麼你想做這件事?它是一個信念,這個信念可以貫徹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 怎麼做:知道達成目標,可以做哪些事情。 做什麼:正在做的事。 越靠近內層,越感性,越靠近外層,越理性。 賽門・西奈克提到,人要從最內層,也就是以「為什麼」當作出發點,才能找到人生的動力來源,並因此感召其他人。
Thumbnail
《為什麼》&《黃金圈理論》 這是一部關於領導力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創造有意義的變革的指南。 西奈克通過清晰的理論和豐富的實例,幫助讀者理解和應用黃金圈理論,並且鼓勵他們在領導力和創新中尋求更深層次的動力。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想明白: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清楚事情的原理或是發生的原因,及如何去對應的解法。包含了3個中心思想:這事情的原理(或原因),專案要呈現的方式,以及我們該如何完成。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無論是生活上或工作上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為何有些人面臨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而有些人卻能輕易迎刃而解呢? Why-Why分析,也被稱作5個為什麼分析,常被用來識別和說明因果關係鏈,透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前一個事件會發生,直到回答 “沒有好的理由” 或,直到一個新的問題被發現時,才停止提問。
Thumbnail
男人困境 45 為什麼想做的事情都沒有執行出來?   我們都知道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但往往是知道了之後卻做不出來。   其實知行合一的其中道理,來自於先行,後知。   你只有先做了,才能夠明白真實的感覺。   用面試工作來比喻,你在人力銀行面前看了這麼多公司,總會有剩下幾間彼此比較的。
Thumbnail
你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嗎? 或許,我們對事實的瞭解,還不夠全面 或許,我們是被表象或經驗欺騙、迷惑,導致看不透事情的本質 本書教你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我一直都知道,我做事必須先知道「為什麼」才有辦法做好,不然即使被交付任務,也只是交差了事而已,完事之後,我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及延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