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掌握What、Why、How 才能知行合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你給別人類似「運動有益健康」這樣的建議時,我們常常聽到的回應是: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像這樣的情境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劉潤卻認為無法知行合一,是因為不了解事情的What、Why、How。

通常描述一件事情,會有三個角度: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但通常我們不會將這三者間的關係釐清。劉潤就在《底層邏輯》一書上舉一個例子:他曾問一位學員:「你的公司是做什麼的?」

學員想了一下,回答說:「我們公司能夠幫助合作夥伴用最快的速度賺到更多的錢。」學員以為自己講的很好,但聽的人卻是一頭霧水,大家想知道的問題是What,也就是公司的營業項目,但這位學員卻回答Why,Why當然很重要,但沒有先說What,直接切入Why,會讓人聽不懂你所要表達的。

而多數現場主管則常常落入另一個情境,在教導部屬時,常常只告訴他What跟How,而不說明Why。理解Why之後,部屬才會知道做這件事情的核心價值何在,這也是Simon Sindy的黃金圈法則所強調的,Why就是核心價值,因此在說明What和解決How之前,更重要的是,需要首先理解Why。解決問題也是一樣,如果不清楚Why,常常會找出錯誤的What跟How,結果是問題並沒有真正的被解決。

因此,如何克服認知跟行動間的知行差距,劉潤認為是要「真的知道」,而「真的知道」就是需要同時掌握What、Why、How(見下圖)。

圖片來源:劉潤《底層邏輯》

圖片來源:劉潤《底層邏輯》

劉潤舉例:「吃蔬菜有益健康」,這是一個知識,但我們既使知道也不一定會每天都多吃蔬菜,這就是知行間差距。為什麼會產生差距,因為我們只知道What──「吃蔬菜有益健康」,但並沒有解決Why的問題,這就會導致我們缺乏動力去做這件事。如果某一個人,因為每天吃得很油膩,導致血管出現了栓塞,動刀手術後,醫生告訴他要每天多吃蔬菜。這時候,他就會很乖地天天吃蔬菜。為什麼?因為手術這件事,給了他一個強大的理由Why,讓他意識到吃蔬菜對他來說有多重要。因此只知道What,卻不知道Why,就缺乏動力。

但只有知道What,也知道Why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How,就是做事的方法和步驟。例如,知道吃蔬菜有益健康,但是要怎麼吃?吃哪些蔬菜?一次吃多少量?劉潤說不知道How,就好比給了你一碗雞湯,卻沒有給湯勺,這也是知行無法合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真的把What、Why、How這「黃金三問」同時解決了,你才能真正做到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

What、Why、How是三個很簡單的問句,但就是因為看起來過於簡單,人人都懂,但卻未深究其中的道理,造成無法看清問題核心,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理解這「黃金三問」之間的關係,可以讓我們的執行力更上一個層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4會員
441內容數
Roger學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為什麼:為什麼你想做這件事?它是一個信念,這個信念可以貫徹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 怎麼做:知道達成目標,可以做哪些事情。 做什麼:正在做的事。 越靠近內層,越感性,越靠近外層,越理性。 賽門・西奈克提到,人要從最內層,也就是以「為什麼」當作出發點,才能找到人生的動力來源,並因此感召其他人。
Thumbnail
為什麼:為什麼你想做這件事?它是一個信念,這個信念可以貫徹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 怎麼做:知道達成目標,可以做哪些事情。 做什麼:正在做的事。 越靠近內層,越感性,越靠近外層,越理性。 賽門・西奈克提到,人要從最內層,也就是以「為什麼」當作出發點,才能找到人生的動力來源,並因此感召其他人。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當你給別人類似「運動有益健康」這樣的建議時,我們常常聽到的回應是: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像這樣的情境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劉潤卻認為無法知行合一,是因為不了解事情的What、Why、How。 通常描述一件事情,會有三個角度: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但通常我們不會將這三者
Thumbnail
當你給別人類似「運動有益健康」這樣的建議時,我們常常聽到的回應是: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像這樣的情境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劉潤卻認為無法知行合一,是因為不了解事情的What、Why、How。 通常描述一件事情,會有三個角度: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但通常我們不會將這三者
Thumbnail
決策愈好,過得愈好! 1.勝算的架構 我們不是周遭環境的產物。我們是自己決策的產物。 適當的設想框架 一個問題說明得清楚明白,就解決一半了。 三個層面定義適當的框架: 目的:釐清目的,如何成功或失敗? 範圍:設立界線,就像照片的邊框,是否納入考慮? 觀點:個人經驗,並非
Thumbnail
決策愈好,過得愈好! 1.勝算的架構 我們不是周遭環境的產物。我們是自己決策的產物。 適當的設想框架 一個問題說明得清楚明白,就解決一半了。 三個層面定義適當的框架: 目的:釐清目的,如何成功或失敗? 範圍:設立界線,就像照片的邊框,是否納入考慮? 觀點:個人經驗,並非
Thumbnail
意識到只能靠自己了 這也是代表動機的意識,在許多本書中都說出了這一個事實,只有當一個人想改變自己時才會真正的付出行動。例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咨詢師對蛤蟆說道:「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才想諮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才是要領 要求與常人不一樣 不
Thumbnail
意識到只能靠自己了 這也是代表動機的意識,在許多本書中都說出了這一個事實,只有當一個人想改變自己時才會真正的付出行動。例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咨詢師對蛤蟆說道:「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才想諮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才是要領 要求與常人不一樣 不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一系列超實用的方法,從 3W 分析法到 GTD(Getting Things Done)再到記憶宮殿,每個方法都有助於更有效率地學習、組織和記憶資訊。🧠💡 不管是學習新技能、提升生活品質還是專案管理,這些技巧都能派上大用場!🚀✅各位大大有沒有已經找到自己想要刻意練習的方法呢?🤔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一系列超實用的方法,從 3W 分析法到 GTD(Getting Things Done)再到記憶宮殿,每個方法都有助於更有效率地學習、組織和記憶資訊。🧠💡 不管是學習新技能、提升生活品質還是專案管理,這些技巧都能派上大用場!🚀✅各位大大有沒有已經找到自己想要刻意練習的方法呢?🤔
Thumbnail
重新又看了一次這本書以前做的紀錄,這本書很像正向雞湯的那種,每次看都會有種被激勵的感覺,適合當自己低潮或是迷惘的時候翻閱,不過這本書並不是講什麼方法論,而是偏向講道理的那種。 有些思維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不會執行,這是為何呢?因為知易行難以及不了解重要性,總要等到事過境遷後才明白,大家都知道注意力很
Thumbnail
重新又看了一次這本書以前做的紀錄,這本書很像正向雞湯的那種,每次看都會有種被激勵的感覺,適合當自己低潮或是迷惘的時候翻閱,不過這本書並不是講什麼方法論,而是偏向講道理的那種。 有些思維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不會執行,這是為何呢?因為知易行難以及不了解重要性,總要等到事過境遷後才明白,大家都知道注意力很
Thumbnail
《原子習慣》這本書,不是從如何養成習慣開始,而是先從「為何想要養成這個習慣」開始,從自己內心尋求原因。並且進一步將養成習慣的方式系統化,強調細微改變可以帶來的巨大變化,透過複利的概念來重新說明習慣養成後可以帶來的正面效益。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很多跟過去不同的觀點,這邊記錄並分享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原子習慣》這本書,不是從如何養成習慣開始,而是先從「為何想要養成這個習慣」開始,從自己內心尋求原因。並且進一步將養成習慣的方式系統化,強調細微改變可以帶來的巨大變化,透過複利的概念來重新說明習慣養成後可以帶來的正面效益。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很多跟過去不同的觀點,這邊記錄並分享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對於自行接案者及網路創業者來說,自己就是自己的老闆,沒有主管會為你設定目標績效,因此為了要提升工作效率與品質,設定工作目標就相當重要了! 為什麼要設定目標? 設定目標就像是在google中輸入目的地一樣,當你要出發去一個沒去過的城市之前,肯定要先設定一個目的地吧?有了明確的方向,你才能確保在接下來的
Thumbnail
對於自行接案者及網路創業者來說,自己就是自己的老闆,沒有主管會為你設定目標績效,因此為了要提升工作效率與品質,設定工作目標就相當重要了! 為什麼要設定目標? 設定目標就像是在google中輸入目的地一樣,當你要出發去一個沒去過的城市之前,肯定要先設定一個目的地吧?有了明確的方向,你才能確保在接下來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