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剛拿到這本由韓國知名心理諮商師孫廷沇撰寫的《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時,原本以為作者會針對她在前言中提到多次的「寬容」為單一主軸。翻閱後才發現,作者是以自我寬容為出發點,延伸探討了各種容易發生在人身上的內在狀態,期望能讓讀者更了解及接納自己。


作者在書中分享到,自己在懷孕生子後,感覺自己永遠無法好好睡覺,也總是擺脫不了疲倦的狀態,整個人幾乎瀕臨崩潰。認為丈夫不願意對她、孩子和家庭花費時間,也認為丈夫對自己的愛已經冷卻,並經常對丈夫大發雷霆,以表達自己的怒氣,使兩人陷入反覆對彼此生氣的輪迴中。


到了婚姻即將走到極端選擇前,作者才終於意會並反問自己:「妳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原來她要的是「我想要被愛」、「我想要成為對方珍惜的對象」、「我想要成長,想要獲得成功」……。但自己卻從來沒有,也沒有想要把這些話傳達出去。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是否感到這些情景似曾相識?是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寫照呢?我們經常沒有覺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即使覺察到了,卻又因為各種的擔心和害怕,而不願將自己真正的感受表達給他人知道,逐漸讓它變成對自己和他人苛刻且不寬容的導火線。


作者提到化解問題的其中一個核心概念是「接觸」,意思就是我們必須對問題做出行動,並排除阻止我們進行覺察和接觸的「接觸干擾」。但是該怎麼做呢?我們可能需要對壓垮生活的六種接觸界線混亂進行障礙排除,即「內射」、「投射」、「融合」、「回射」、「折射」及「自我意識」。


書中以許多故事實例來解釋上述的各種概念,同時也分享了如何鞏固生活重心的接觸寬容方法,我認為這些內容確實能帶給我們許多幫助及反思。整體而言,我覺得《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是溫暖、易讀,又能有所收穫的一本書,也是內容多元、有趣的一本書。


最後,分享一段書上的文字給大家:「我們的心就像一座熄燈的房子,你必須走進去,把所有的燈逐一打開,才能看清楚每個角落。」


衷心地期盼每位朋友的心,都能夠安好!


📖 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
https://reurl.cc/A0Gjzj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IAYT 瑜珈療癒師 蔡士傑 Janus Tsai
31會員
44內容數
2024/08/23
帶領了「疼痛照護瑜珈」至今已經整整 10 年,這些年來不管是個案也好,接受師資培訓的學員也好,經常是帶著想學習身體及呼吸上的技巧而來。人們總是希望能將疼痛的改善及治療簡單化,但事實上疼痛是複雜的,是同時受到身體、神經系統、認知、情緒、人際關係、環境氛圍…..等所以因素影響的。 如果我們只試圖
Thumbnail
2024/08/23
帶領了「疼痛照護瑜珈」至今已經整整 10 年,這些年來不管是個案也好,接受師資培訓的學員也好,經常是帶著想學習身體及呼吸上的技巧而來。人們總是希望能將疼痛的改善及治療簡單化,但事實上疼痛是複雜的,是同時受到身體、神經系統、認知、情緒、人際關係、環境氛圍…..等所以因素影響的。 如果我們只試圖
Thumbnail
2024/07/23
每一次帶領『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都讓我有滿滿的感觸和看見。打從這次準備課程開始,我就不斷地反思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而聽見工作坊中學員們的分享,更讓我深深地體認到:「也許我們都不夠善待自己!」 我們時常都把關愛給了家人、朋友,甚至是學生,鼓勵他們要好好寬容及善待自己,但卻似乎不是那樣對待
Thumbnail
2024/07/23
每一次帶領『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都讓我有滿滿的感觸和看見。打從這次準備課程開始,我就不斷地反思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而聽見工作坊中學員們的分享,更讓我深深地體認到:「也許我們都不夠善待自己!」 我們時常都把關愛給了家人、朋友,甚至是學生,鼓勵他們要好好寬容及善待自己,但卻似乎不是那樣對待
Thumbnail
2024/07/09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
Thumbnail
2024/07/09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許多人說待確定提出辭呈之時即是不需要忍耐的時候。 但女性邁入婚姻之時卻被耳提面命凡事必須為了家庭而忍耐,即便沒有人刻意叮嚀也不自覺賦予圓滿家庭的任務,彷彿婚姻幸福與否端看女性願意噤聲幾分? 當媳婦埋怨自己為了家庭疲於奔命而睡眠不足時,婆婆會說:「當媽媽就是這樣。」 短短的一句話
Thumbnail
許多人說待確定提出辭呈之時即是不需要忍耐的時候。 但女性邁入婚姻之時卻被耳提面命凡事必須為了家庭而忍耐,即便沒有人刻意叮嚀也不自覺賦予圓滿家庭的任務,彷彿婚姻幸福與否端看女性願意噤聲幾分? 當媳婦埋怨自己為了家庭疲於奔命而睡眠不足時,婆婆會說:「當媽媽就是這樣。」 短短的一句話
Thumbnail
剛拿到這本由韓國知名心理諮商師孫廷沇撰寫的《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時,原本以為作者會針對她在前言中提到多次的「寬容」為單一主軸。翻閱後才發現,作者是以自我寬容為出發點,延伸探討了各種容易發生在人身上的內在狀態,期望能讓讀者更了解及接納自己。 作者在書中分享到,自己在懷孕生子後,感覺自己永
Thumbnail
剛拿到這本由韓國知名心理諮商師孫廷沇撰寫的《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時,原本以為作者會針對她在前言中提到多次的「寬容」為單一主軸。翻閱後才發現,作者是以自我寬容為出發點,延伸探討了各種容易發生在人身上的內在狀態,期望能讓讀者更了解及接納自己。 作者在書中分享到,自己在懷孕生子後,感覺自己永
Thumbnail
我曾經聽過身邊的女性友人對於婚姻有以下的期待: 「只要他把錢交給我,就什麼都好談!」 「我希望他平日晚上可以至少陪我吃三頓晚餐,每個月都要規劃外縣市小旅行。」 「我希望以後生了小孩,他可以負責半夜起來餵奶,或是包辦家務及煮三餐的工作。」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都是在自己的幻夢中營造出對於婚姻
Thumbnail
我曾經聽過身邊的女性友人對於婚姻有以下的期待: 「只要他把錢交給我,就什麼都好談!」 「我希望他平日晚上可以至少陪我吃三頓晚餐,每個月都要規劃外縣市小旅行。」 「我希望以後生了小孩,他可以負責半夜起來餵奶,或是包辦家務及煮三餐的工作。」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都是在自己的幻夢中營造出對於婚姻
Thumbnail
午安午安~今天和大家分享【愛到極致是放手】這本書。 接下來,我將分享兩個我在書中特別有感觸的主題,分別是與"自己"的挫折自處及愛著"他人"原本的樣子。
Thumbnail
午安午安~今天和大家分享【愛到極致是放手】這本書。 接下來,我將分享兩個我在書中特別有感觸的主題,分別是與"自己"的挫折自處及愛著"他人"原本的樣子。
Thumbnail
「將手輕輕地放在左心房,閉上眼睛,感受到了嗎?你的心一直與你在一起。但是,你有多久沒有跟心說說話了呢?當外在的喧囂紛擾令人感到無助與失落,希望透過這本溫暖的書,讓我們成為那個無論如何都可以"先接住自己的心"的人。」 以上,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短心得,也是很重要的體悟。 在面對脆弱與任何情緒,尤其是
Thumbnail
「將手輕輕地放在左心房,閉上眼睛,感受到了嗎?你的心一直與你在一起。但是,你有多久沒有跟心說說話了呢?當外在的喧囂紛擾令人感到無助與失落,希望透過這本溫暖的書,讓我們成為那個無論如何都可以"先接住自己的心"的人。」 以上,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短心得,也是很重要的體悟。 在面對脆弱與任何情緒,尤其是
Thumbnail
打這本書心得時,彷彿也在跟自己對話。就最近自己與諮商師常談到的話題,選擇兩段特別有感觸的話來寫心得。書中還有其他主題值得探究,人心與關係果然是一門深不見底的哲學。且走且學,透過這種方式治癒自己,學習到了正視情緒與耗弱時如何清空內心。為了不讓生命成為一攤死水,注入新能量與善待自己的新方法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打這本書心得時,彷彿也在跟自己對話。就最近自己與諮商師常談到的話題,選擇兩段特別有感觸的話來寫心得。書中還有其他主題值得探究,人心與關係果然是一門深不見底的哲學。且走且學,透過這種方式治癒自己,學習到了正視情緒與耗弱時如何清空內心。為了不讓生命成為一攤死水,注入新能量與善待自己的新方法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媽媽這麼辛苦為你們做那麼多?怎麼都沒有一個人抱著感恩的心?」 從這一段話中,你感受到什麼了呢?是感受到這位母親在言語上對小孩「情緒勒索」,還是這位母親很需要被安撫及肯定呢? 在叢非從心理師的這本《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原文:養育內心的小孩)一書中便告訴我們,有很多時候母親是會變成小孩的狀態在索愛,
Thumbnail
「媽媽這麼辛苦為你們做那麼多?怎麼都沒有一個人抱著感恩的心?」 從這一段話中,你感受到什麼了呢?是感受到這位母親在言語上對小孩「情緒勒索」,還是這位母親很需要被安撫及肯定呢? 在叢非從心理師的這本《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原文:養育內心的小孩)一書中便告訴我們,有很多時候母親是會變成小孩的狀態在索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