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麥當勞來台的相關資料,瞭解這事件所涉及的行動者有哪些。
1983年12月3日,美國麥當勞公司與中華民國的寬達食品有限公司簽署聯合投資合夥協議,預定隔年一月底在台北設立第一家麥當勞速食店。地點在台北市民生東路環球商業大樓,預計隔年二月底開設第二家連鎖店。當時麥當勞在全球31國家有7582家速食店、每日約有顧客1300多萬人,亞洲部分則在日本、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與巴基斯坦設有分店。
1984年,第一家麥當勞開幕,當時的訂價是:一般漢堡每份30元、薯條18元、咖啡25元、聖代35元、奶昔40元、麥香魚58元、大麥克漢堡78元、吉事漢堡80元(店內最高單價)。
進軍台灣的麥當勞首月即開出亮眼成績。1984年3月6日報載,開張月餘的麥當勞打破了全球各店一週最高銷售額的紀錄,也創下麥當勞公司28年來營業額最高。據麥當勞統計資料,1983年12月間一週營業額最高者位於美國加州巴斯圖的一家分店,為102734美元(新台幣4109382元),雖麥當勞不願透露具體數據,但台灣分店已打破這個紀錄。而,台北麥當勞的統計,開幕週每天營業額不到50萬元,3月時平均每日已達100萬元水準。
速食巨頭進軍台灣,自然引起一些反應。
- 1983年12月13日,也就是麥當勞與寬達簽約後,立法委員蕭瑞徵在書面質詢中建議政府不准麥當勞在台成立連鎖組織。其立場為:
以「麥當勞」的龐大人力物力和銷售技巧,國內的自助餐業和速食品業勢必飽受威脅,使本土性農產品再一次受打擊,農民也會蒙受損失。
他同時指出,「麥當勞」食品的主要原料是小麥類和畜肉,如大量生產,廉價傾銷,勢必自美進口鉅額農畜產品原料,對我國的速食集、畜牧業、農業均是極大的威脅,因此建議政府基於國家利益,不宜准許「麥當勞」在台設立。
- 1983年12月16日民生報則報導了一位熟悉國內食品業人士的意見。其指出,國內速食業者(美式有女王、霸王、頂呱呱等,歐式有馥園、頂佳等,以及本土的「便當」業者)大致分為二派,觀望派,也就是井水不犯河水,認為客群不同,持這類觀點者多以有財團支持的連鎖店、中式食品業者;至於以洋式食品為主的業者則亟思改進之道。另,該人士表示,由於打開銷路的成本高、口味不一定合於本土習慣,因此若麥當勞無法建立自己的風格,則難以持續。因此他認為麥當勞未來可能還是以販售代理權的方式經營,而待新鮮感過後應會與國內業者相安無事。至於立法委員的憂慮,該專業人士則認為未來麥當勞的原料應會逐漸在台採購。
- 1984年2月29日則有消息:
美國的DENNY'S連鎖店,以及日本的「好家庭」、「太平」兩家餐盒公司,也計畫來華「大展鴻圖」,預料將對國內的速食餐飲業者,帶來相當大的衝擊。
而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一位專家說法,當時國內速食食品業者大約有6800家,但絕大多為小規模甚至家庭式的業者。1984年3月7日的新聞則有:
經濟部已正式核准日本波卡波卡和太平兩家食品公司來華進行的技術合作案,將分別與國內的好佳亭和興農公司聯手合作,大量生產銷售中式餐盒。
- 1984年03月06日的報導載,經濟部食品工業發展會報便與國內相關業者接觸,"希望鼓勵業者建立簡速販賣系統,迎接已經來臨的「簡速餐飲」新時代"。該會執行秘書李秀說,前幾年國內飯盒工廠一度發展快速,但又趨緩,主要是因為沒有配運系統,因此僅能供應附近的學校、工廠,市區公司行號的員工"仍然只能在一些自助餐館中打游擊,既不衛生,又浪費時間"。當時食品工業研究所調查,台灣地區中午外時人數大約204萬份。
- 1984年3月14日新聞,對於速食的趨勢,業者已研擬的一段時間。味全在林口籌建「中央廚房」,預計在1984年下半年即可完工,而統一企業也完成中式食品工業化的企劃案,依情況付諸行動。
資料來源:
- 經濟日報,1983-12-03,美國麥當勞公司 決來華開速食店 與寬達簽聯合投資約。2版。
- 民生報,1983-12-14,立委蕭瑞徵建議政府 不准「麥當勞」來華設店。4版生活新聞版。
- 民生報,1983-12-16,蜜蜂咖啡店復活? 扮演二房東角色。1版焦點新聞。
- 民生報,1984-01-20,麥當勞專賣店 28日開始營業。5版家庭與消費。
- 聯合報,1984-02-29,麥當勞強龍壓境 日公司計畫跟進 外國速食業者帶來強大震撼 專家建議政府迅速採取對策。3版。
- 聯合報,1984-03-06,麥當勞的業績 帶來痛苦刺激! 銷售紀錄空前 中國人真會吃?。3版。
- 民生報,1984-03-07,日兩食品公司將來台投資 大量生產中式餐盒 國內業者警覺 準備迎接競爭。4版生活新聞版。
- 聯合報,1984-03-14,中央廚房烹飪自動化 中式食品邁向工業化 味全開發速食完成生產設備 烹煎燉燜各種口味吃來方便。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