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下鄉(195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950年代有一波大專畢業生下鄉工作的政策。


1952年,當時的政府在組織、經費、人才各方面,都有頭重腳輕的傾向,省政府主席吳國楨認為應該要讓這種政治形構從錐形轉變為金字塔型,由此達到地方自治的理想。當時規劃的措施頗多,例如其在當年11月13日便提出:

...至於鄉鎮公所本身,明年須調整員額配備。幹事每村里設一員。遇村里原有員額不足,由鄉鎮派補,鄉鎮不足,由縣府派補,縣府不足,由省府派補。這樣,總的員額並不增加,而人才下鄉的目的已達。...


其中有一項相關措施是透過就業考試分發以達到人才下鄉的目的。就業考試是在1952年到1958年間出現的制度,目的是解決高職大專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可參考蕭智遠,2006)。以1955年的新聞來看,該年度的就業考試總錄取名額為3660人,其中大專生報考者3988人,42年畢業大專生錄取1181人,43年畢業大專生錄取838人;高級職業學校報考者4573人,錄取1641人。

同篇報導說,分發就業者達3000人,其中省屬機構以鄉鎮工作為主大約1500人至1600人。而下鄉的部分:

關於台省府分發下鄉擔任基層工作的就業學生,將先分發住各縣市政府,再分發到鄉鎮行政機關工作,原來在鄉鎮機關服務的一部份工作人員將在這一次人才下鄉的政策下調任村里幹事。派往縣市鄉鎮工作的人員,省府現正計劃使其接受短期業務講習。


這種方案成效如何?


1956年至1957年間,省人事處長沙德堅在不同場合有提出幾點歸納。主要是1、士大夫觀念、較希望待在中央單位;2、大專生到外鄉工作,當地單位若不提供食宿或解決方案,則造成困擾;3、鄉鎮組織與設備與大專生需求不符;4、職等較低。


1956年亦有社論談及分發上的問題,該社論原文:

我們總覺得,人才下鄉,重在「人才」兩字。大專畢業生固然多的是人才,但如果照現行就業考試分發工作的辦法,名刻前茅的分發在中央和省級機關,未必就合理,因為這就說明了人才中的高才,並沒有下鄉的義務。至於多少名列榜末者,廣緣家長人情關係,得以被分發到最佳待遇的事業機關去丁作,這就說明了人才中的低才,照樣可以獲得高的享受。如此相形之下,六百多個人才中的中才,在他們被派下鄉之前之後,自然中心憤滿,不安於位,急急求去了。


1958年則有梁金彪就高雄請況實際觀察做出評論。主要有二方面,收入不高以及工作不如意。收入不高的部分,高職畢業生以實習生名義分發,待遇為每月二百八十元、十四公斤食米,大約僅夠外縣市來的實習生租房跟伙食花費。至於工作,則有相當生動的描述:


本來嘛,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是富於進取心和服務熱情的。事實上,「人才下鄉」並沒有─套完整的計劃,分發下去,就算功德圓滿,報銷結案了,結果怎樣呢?一種是坐在辦公桌上,無公可辦,由無聊而生厭,由厭倦而灰心,而失望,受不了這冷板發的死板生活,改業去了。一種是責任繁重,天天去催迫老百姓捐款,納稅,整理環境衛生,防疫種痘,忙得席不暇暖。但是,他們沒有行政經驗,也沒人去輔導,僅憑一腔熱情,橫衝直撞,今日政治環境與社會風氣都無法使這些青年,發揮他們熱情,於是,上級打官腔,市民找麻煩,到頭來,左右做人難,上下交相征,心灰意冷,另謀出路去了。



個人心得:我們總是努力拉近理論、規劃、執行、現實...之間的距離,但並不總是能盡如己意。從這些個案中學習到一些什麼,我認為是很重要的。



聯合報,1952-10-18,實現金字塔政治 本省已漸見成效 吳主席昨赴財稅訓練班訓話 指示研究發揮地方經濟力量。03版。

聯合報,1952-11-14,吳主席昨宣示 明年重要施政 建設台灣為模範省。03版。

蕭智遠,2006,兩岸公務人員考選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聯合報,1955-08-1,就業試放榜 錄取三千餘人 多數分發鄉鎮工作。03版。

聯合報,1956-01-11,大專生下鄉 將繼續推行 去年成績不如理想。03版。

聯合報,1957-06-08,基層組織不夠健全 原因人才不肯下鄉 如何增進新陳代謝機能 沙德堅認目前最感棘手。03版。

聯合報,1956-01-11,《黑白集》人才下不了鄉。03版。

聯合報,1958-09-06,「人才下鄉」職校畢業生派充里幹事 學非所用心灰意冷分飛【梁金彪】03版。

avatar-img
200會員
146內容數
走走看看,有什麼在地的小故事就記錄一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漫步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透過一些小數字來感受一下愛國獎券
查資料時看到當年報紙的廣告,藉此一窺當年的升學/補習壓力。
2000年,江宗禮紀錄彰化節孝祠的對聯如下:
1899年(明治32年)的一則小故事。
新竹州桃園郡下龜山公學校坪頂分校在大正11年(1923)四月28日完成,於五月10日上午11點舉行開校儀式,下午1點結束。當時入學有63人(57男、6女)。 至於龜山公學校,則應於大正10年十月23日落成。 參考資料: 臺灣日日新報,1921-10-24,龜山校落成式 農產物品評會も。
訪談時聽里長聊到某處前身是農村托兒所,因此查了一下。
透過一些小數字來感受一下愛國獎券
查資料時看到當年報紙的廣告,藉此一窺當年的升學/補習壓力。
2000年,江宗禮紀錄彰化節孝祠的對聯如下:
1899年(明治32年)的一則小故事。
新竹州桃園郡下龜山公學校坪頂分校在大正11年(1923)四月28日完成,於五月10日上午11點舉行開校儀式,下午1點結束。當時入學有63人(57男、6女)。 至於龜山公學校,則應於大正10年十月23日落成。 參考資料: 臺灣日日新報,1921-10-24,龜山校落成式 農產物品評會も。
訪談時聽里長聊到某處前身是農村托兒所,因此查了一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王先生從任職30多年的稅務機關退休後,每天睡到自然醒,久而久之自覺生活枯燥乏味,想幫自己找些終身學習的課程充電,查詢了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跟竹松社區大學的春、秋季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學費也便宜,一學期有18週課程,每週1堂課,如果是1學分的課程,18週學費也才1600元、2學分才2600元(實際收費標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3)針對教育部高教因應少子化趨勢相關專報,以明道大學、大漢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退場學校在校生安置」與「公私立學校財務惡化」兩大問題交織所產生的僵局,並要求教育部積極輔導改善。 郭昱晴表示,台灣的新生兒從1990年30萬名、2008年20萬名,到2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本文討論臺灣國家考試制度不合理的錄取和分發任用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王先生從任職30多年的稅務機關退休後,每天睡到自然醒,久而久之自覺生活枯燥乏味,想幫自己找些終身學習的課程充電,查詢了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跟竹松社區大學的春、秋季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學費也便宜,一學期有18週課程,每週1堂課,如果是1學分的課程,18週學費也才1600元、2學分才2600元(實際收費標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3)針對教育部高教因應少子化趨勢相關專報,以明道大學、大漢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退場學校在校生安置」與「公私立學校財務惡化」兩大問題交織所產生的僵局,並要求教育部積極輔導改善。 郭昱晴表示,台灣的新生兒從1990年30萬名、2008年20萬名,到2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本文討論臺灣國家考試制度不合理的錄取和分發任用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