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理由

我讀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這本書是在youtube亂看轉到崔咪頻道發現的,目前博客來買不到,我是買二手書(真的很舊XDD)

一開始還以為是什麼心靈雞湯型的書,但這本書援引很多實驗跟研究,分析交朋友,社交的議題。很有趣的觀點包含其實我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清楚意識到交朋友裡面的社交地位,會把朋友排序,我們其實是有意識地在選擇朋友。

朋友跟同儕建構了我們的認同。

裡面有一段提到,選擇什麼鄰里,決定會交什麼朋友,我覺得這段很像是孟母三遷的原理,書中舉例高風險家庭沒有爸爸的非裔美國籍小孩,家庭只有微薄收入,但如果他們住在中產社區,發展會好得多。

『搬家牽涉分析解讀新的次文化,每搬到一個新地方,他們就要去適應一套新的行事態度,在社交階級上一步步往上爬。』(頁129)

這似乎是如此,搬家等於是把我們移植到另一個盆栽一樣。轉學生通常得花點時間才能夠有效地跟原本的班級融入。印象中,從小學移動到中學,一開始有的人的確會因為和大部分的人不是同一個國小畢業而被排擠,但有社交能力的人就有能力可以漸漸打破這種隔閡。

社交能力對自我發展的重要性,越退縮我們越得不到很多有用的資訊。

『整部人類史,我們都仰賴他人以求得生存、保障和資源。』(頁171)仔細想想的確是如此,網路社團的崛起,其實就是把線下的集結移動到線上,彼此分享資訊和資源的功能和需求一直存在。這本書也提到了,能夠在線上交到朋友,通常他們在線下也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其實就是一種生存能力啊。

儘管社交有時也會有所謂的同儕壓力,真實社會如同『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這本書的描寫,要跟某一個群體的人打交道,有時就是得從外在到內裡融入那個群體。陸劇三十而已的顧佳也是為了融入貴婦圈,想盡辦法拿到限量名牌包。友誼連結的是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也很難跟價值觀切割,我們怎樣花錢,使用金錢,甚至運用時間都跟價值體系息息相關。沒有讀這本書之前,可能會覺得那樣的世界很變態,但換個角度想,其實那樣的世界可以存在就是一種人類生存本能的直覺反應。

之前有則新聞提到有竹科媽媽抱怨因為學經歷不夠優秀被竹科媽媽群組排擠。如果更深入去思考,我們的認知不會大過我們的經驗跟我們的格局,當學經歷跟一個群體有明顯落差,有時候其實是彼此在不同世界,而無法對焦。如同陸劇陸貞傳奇裡面有個角色因為不諳名貴的器皿保養方法,拿去用力刷,結果悲劇。諸如此類,文化的底蘊有時就是會使人們有所隔閡。像這本書提到,將白人跟黑人放在同一個寢室,他們不一定會比較熟,不一定就會變成朋友。跨種族的差異,的確會成為交友的某種障礙。不過,書中也提到,一旦跨種族的友誼形成,通常會維持很久。

土星在水瓶座,點名了社群力。有時水瓶人可以當個社交高手,有時也可以當個邊緣人。但我覺得網路不斷發展,youtube、podcast等等的發展,讓普羅大眾看到,即使你內在有很多奇妙的想法,也可以make sense,似乎開啟了更多元的交流。

社交的基礎就是分享跟交流,之前聽馬欣在感官一條通PODCAST上的犀利分析,提到現在的人不追劇,不聽音樂,不曬貓的話,就幾乎沒什麼東西可以跟人社交了,談資的重要。

我覺得還有一點是,保持內在的好奇心。因為擁有好奇心,我們才會覺得不管怎樣平凡的小事都有值得欣賞值得交流之處吧。

即使我們在這個強烈的疏離世代,似乎也需要這一點點跟人連結的共鳴,才不會被孤獨打敗吧~~

總體來說,這本書很像是用很多研究來闡明:友直友諒有多聞的重要性。

從2018年開始接觸秘密這類吸引力法則,到現在2023慢慢掌握顯化的技巧,累積了很多心得,對顯化有興趣的人歡迎訂閱,我覺得顯化法則看似大同小異,就跟練武功秘笈一樣,有時候還是要參考別人的練法,從中得到一些突破的訣竅,希望自己人生越來越棒,更多突破的人也很適合訂閱此專題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