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還真覺得人的年紀增長,並沒有帶來「正比例」的視野
這個社會似乎一再告訴我們出社會就有資格停止學習。
去年偶然一次和家裡聊聊,我的意思表示出:經濟獨立對目前的自己來說是個硬傷,但這不代表就會一直這麼下去,如果有天過得稱不上不理想,最低底線的工作還是遍布滿街的。
至少有試圖掙扎過,那就不虛此行。
當然後半段又接了說:不用擔心我,沒有什麼好擔心;因為就父母透露過的職場生態而言,我這年齡層的人「沒有」比較善良,在 n 輪沒有他們襄助的情形下,也還是這麼走過來了。
不過重點當然在於:有沒有辦法讓自己身邊不要都聚集這樣的人。
...
今天偶然看到同學留言,他認為「這」就是你必須比別人努力的原因。
不過我還挺不認同的。
原文在闡述:為什麼這個世界偏看重智商,而不注重努力;說到考試,大眾會用成績這個結果,彰顯他努力的痕跡,或者說到薪水,別人也是用數字大小呈現自己是不是「正確」的努力著。
華人社會就很喜歡好聽的包裝,十年磨一劍才配稱得上專家。
同學則是表示說:因為有的人有朋友,所以他輕易有考古題、有討論,甚至有老師的「好觀感」和助力;也不能說他錯,但我想這要表達的是:
這其實只是找到考試方法,然後用成績結果包裝成「很努力」而已。
別人憑什麼要繞著我們轉?
真心認為這是許多人對人脈的誤解。
不敢說我抓到的是精髓,至少可以很確定的是:人脈並不取決於我,在人生旅途上認識了多少人。
是尤其對那些「覺得認識我,未來能為他所用」的人有些反感。
我願意認識你,是因為想了解你,是因為這段路程我們在一艘船上;與我相處,交情可以很好累積,也可以輕易拍散,除非彼此就是認定關係建立在互相利用之上,那我沒話說。
這情景反過來我可不想熱臉貼冷屁股,等別人願意認識我的時候再說吧。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