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連自己的價值都忽視,又怎能堅稱自己是專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段時間,我遇到了好多煩心事,這些事件不斷的刷新我對某些「專業人士」的看法…

邏輯錯亂的「專業」人士

經營網紅平台,本該聚焦在精心打造個人IP,經營內容,你竟認為只因為精準的廣告投放,就能火速走紅?結果核心 IP 離開,業績大暴跌,現在再來到處找新 IP,但卻依然只想要用廣告快速變現?

有快20年經驗的資深工程師,尚未完成基本的 Happy Path 就急著提交工作?然後再熬夜趕工出應急的修補,把系統搞的像叫化子的衣服,你不羞嗎?

做廣告投放五年,月投不過三萬元,自誇成效卓越。然而,一旦報表一拉出來,接手前和接手後的MoM卻是衰退20%,是不是搞錯什麼了?

自稱創辦人,卻連公司的財務三表都未曾研究,連庫存成本和損益平衡點在那都不知道,那你是創辦了空氣嗎?

何謂專業?

專業不單是擁有知識和技能。更關鍵的,是對工作的全情投入和深度負責。談到專業,我們指的不僅是必要的知識技能,還包括對工作的熱情、專注與責任感。專業人士懂得,他們的專業建立在何種「底層邏輯」之上!

而且,真正卓越的專業人士,更會不懈學習、成長,以與行業新動態、趨勢保持步伐。

那,你們究竟在做什麼?

人先自重而後人重之

若連自己都不尊重,又怎能期望他人尊敬你的專業呢?

連自己的價值都沒搞清楚,你敢說自己是專家?

價值,是別人對你的認知,不是你自己號稱的好嗎。

這篇,就是抱怨,就是情緒的舒發,要對號入座還是自由亂坐,請隨意。

avatar-img
1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eo Shi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工作累了,休息時間想說找部電影,很白痴的選了《失控的照護》這部好電影!為什麼好白痴,因為我是想放鬆啊,怎麼選了一部這麼深沉的劇情片?!因為我以為是推理片,像 「X的獻身」這樣的片子,這是我喜歡的類型啊,沒想到竟然是一部探討失智照護的電影。 但真的很好看….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自己的品牌,成為自己的IP。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付出努力,並且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挑戰。對於那些在幕後看著幕前人的風光,內心不服氣,卻又沒膽跳出來自己經營的人來說,這更是一種挑戰。 幕後的羨慕:觀望不前的諷剌 首先,你需要有勇氣走到台前,
工作累了,休息時間想說找部電影,很白痴的選了《失控的照護》這部好電影!為什麼好白痴,因為我是想放鬆啊,怎麼選了一部這麼深沉的劇情片?!因為我以為是推理片,像 「X的獻身」這樣的片子,這是我喜歡的類型啊,沒想到竟然是一部探討失智照護的電影。 但真的很好看….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自己的品牌,成為自己的IP。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付出努力,並且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挑戰。對於那些在幕後看著幕前人的風光,內心不服氣,卻又沒膽跳出來自己經營的人來說,這更是一種挑戰。 幕後的羨慕:觀望不前的諷剌 首先,你需要有勇氣走到台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其實我都知道大家在職場用多少"委屈" 熬出 "成熟" 雞湯. 從專業的角度提出最好的建議,大家都認為是再平常不過的邏輯概念,但是在"職場" 常常都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我一直 "轉職" 的旅途上發生了很多,因為我們的專業,搞到我們最後變得看起來"不專業". 這不是在繞口令, 我舉幾個範例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撰寫有效的履歷。文章指出,履歷寫作的挑戰在於如何將經驗轉換為具體數據和實戰例子。建議從客戶體驗的角度出發,細部拆解商務客的需求,重現公司內部的營運細節。最後,整合這些經驗與商業思維,找出自身價值,並以公司在乎的KPI來呈現。文章強調,履歷應該著重在產出和附加價值,而非僅描述努力過程。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專業價值多少,這真的是一個千古難題,舉例來說,現在這個時代,自行接案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些SOHO族提供的服務內容、品質都有不同程度的落差,而對於業主來說,希望以最低預算(甚至免費)得到高品質內容的期待是不變的,因此造成雙方的認知落差。
Thumbnail
不管是忠臣或專業工作者,當遇到空前的市場系統風險時,企業因自顧不暇,老板與員工也只能各自分飛,自求多福。
Thumbnail
什麼叫專業,如果這都不算愛(X)更正,如果這都不算專業,還有什麼是專業? 所謂專業,並不是有證照、一定要專科畢業、甚至不一定需要老師教。(當然,我姐有很多證照,還有開班授課,工作室牆上也掛滿證照。我去她家白吃白住好幾次都是親眼看過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因為明白自己的不足而不斷進修學習和精進。除
本文討論了專業的定義,並通過詳細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真正的專業。通過符合客人潛在需求,能夠真正滿足客戶的需求並提供優質的服務。
Thumbnail
在選大學校系,甚至是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關注產業前景跟工作報酬,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你的熱情在何處?如果沒有熱情,連持續學習該領域都顯得困難,又要怎麼做到在產業中競爭呢?不是別人做的工作看上去好就是好,自己過得好與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無須和他人比較。
Thumbnail
工作中,個人的價值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產品發展過程,產品經理(PM)應該思考如何巧妙運用自己的定位,像是:有些人擅長數據分析,透過數字管理產品;另一些人擅長規劃和策略制定,尋找優化或發展模式;還有些人擅長溝通,解決開發過程中的問題。那麼,你的專長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其實我都知道大家在職場用多少"委屈" 熬出 "成熟" 雞湯. 從專業的角度提出最好的建議,大家都認為是再平常不過的邏輯概念,但是在"職場" 常常都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我一直 "轉職" 的旅途上發生了很多,因為我們的專業,搞到我們最後變得看起來"不專業". 這不是在繞口令, 我舉幾個範例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撰寫有效的履歷。文章指出,履歷寫作的挑戰在於如何將經驗轉換為具體數據和實戰例子。建議從客戶體驗的角度出發,細部拆解商務客的需求,重現公司內部的營運細節。最後,整合這些經驗與商業思維,找出自身價值,並以公司在乎的KPI來呈現。文章強調,履歷應該著重在產出和附加價值,而非僅描述努力過程。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專業價值多少,這真的是一個千古難題,舉例來說,現在這個時代,自行接案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些SOHO族提供的服務內容、品質都有不同程度的落差,而對於業主來說,希望以最低預算(甚至免費)得到高品質內容的期待是不變的,因此造成雙方的認知落差。
Thumbnail
不管是忠臣或專業工作者,當遇到空前的市場系統風險時,企業因自顧不暇,老板與員工也只能各自分飛,自求多福。
Thumbnail
什麼叫專業,如果這都不算愛(X)更正,如果這都不算專業,還有什麼是專業? 所謂專業,並不是有證照、一定要專科畢業、甚至不一定需要老師教。(當然,我姐有很多證照,還有開班授課,工作室牆上也掛滿證照。我去她家白吃白住好幾次都是親眼看過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因為明白自己的不足而不斷進修學習和精進。除
本文討論了專業的定義,並通過詳細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真正的專業。通過符合客人潛在需求,能夠真正滿足客戶的需求並提供優質的服務。
Thumbnail
在選大學校系,甚至是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關注產業前景跟工作報酬,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你的熱情在何處?如果沒有熱情,連持續學習該領域都顯得困難,又要怎麼做到在產業中競爭呢?不是別人做的工作看上去好就是好,自己過得好與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無須和他人比較。
Thumbnail
工作中,個人的價值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產品發展過程,產品經理(PM)應該思考如何巧妙運用自己的定位,像是:有些人擅長數據分析,透過數字管理產品;另一些人擅長規劃和策略制定,尋找優化或發展模式;還有些人擅長溝通,解決開發過程中的問題。那麼,你的專長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