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都知道大家在職場用多少"委屈" 熬出 "成熟" 雞湯.
從專業的角度提出最好的建議,大家都認為是再平常不過的邏輯概念,但是在"職場" 常常都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我一直 "轉職" 的旅途上發生了很多,因為我們的專業,搞到我們最後變得看起來"不專業". 這不是在繞口令, 我舉幾個範例給大家參考:
<快到終點卻又回到原點>
在產品設計的當下,RD 提出在量產組裝階段最省時與減少錯誤的設計建議,但是在長官們的要求下做出便宜材料與變更設計,最後到了量產階段還是改回原本建議的設計,還要要求RD在最短的時間完成.
<人微言輕,到最後還是自己要收拾>
專案開時評估的階段,明明有人提出最有效率的獲利建議,但是主管不認同,還在大家面前說提案的人考慮不周全,到最後依照主管的意見執行,但是進度落後而且獲利變少,這個時候主管又說: 當初採取我們一開始討論的建議就好,大家偏偏又不聽. 那個當初提案的那個同事,你就接著做吧!
<明明終點線在前面,跑了很久,它還是在前面>
明天下午我們要把明年度的報告交到老闆手上,我也是昨天才被通知,大家辛苦一點加班做出來啊,快快快~ 別發呆了! 我等一下要出門去開會,下午回來我們討論一下啊! 到了隔天,這位主管說: 我覺得報告跟老闆要的方向不對,今天在改一下,我們明天早上再交.
<當確認你可以吃下第一顆爛蘋果,就有吃不完的爛蘋果>
在高階主管的會議中截取了一段話: 那個誰誰誰,做那件案子做得很專業,效率也很好! 你把另外兩個出問題的專案也轉給他,反正都沒寄望這兩個案子可以成功, 丟給他做做看, 搞不好做起來,我們就賺到了~
原來在"職場"上的不同的職位設計,不同的階級劃分,不只是需要讓把對的人放到對的位置任職,工作才能 "效率提升","獲利增加","擴大商機", 更需要把不對的人放到不對的位置,才能凸顯嚴重性,讓問題浮上檯面讓該出手的人處理.
剛出社會的時候都是秉持著立意良善,希望一次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完善,但是每一次的善意的提醒,每一次的考慮周全,不斷的努力改善,積極嘗試,卻因為踢到很多次否定的鐵板,吃過很多次悶虧,這些累積在職涯路上的"委屈" 最後指引著我們走向的最有智慧的一條路是: " 等待對的時機點 ". 花了這麼多年,才學到甚麼叫做 "成熟", 把自己的專業先放在心裡,等到最合適的時間點跟場合,再提出最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