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不是介紹學習方法的書,是談論「知識管理」的書,知識其實並不平等,有些知識比其他的更有價值,所以學習時需要更精準。
在現在這個強調學習的時代,大家都知道要活到老學到老,要終身學習,但是要學什麼?怎麼學呢?以前是因為要宣傳學習的好處,所以「學」總比「不學」好,但是在現今大家都持續在學習時,我們就不能只是低等的勤奮了。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如何提升認知的深度?為什麼學習的層次上不去,只是低等的勤奮?以上所有問題,這本書都有給出解答。
適合這些人
- 讀書總是船過水無痕的人
- 對知識管理有興趣的人
- 學了很多,卻用不出來的人


🔵現代的學習心態
❶ 現代的學習目標
作者的定義:
① 知識:學習之後,自己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改變,能夠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
② 臨界知識/底層規律:能夠給予更廣泛的解釋,或能夠跨領域應用的知識,能夠以少馭多。
③ 知識管理:對外部資訊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為的速度。
🌰 說例:
「石頭會從斜坡上滾下來」與「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所以石頭會受到平行斜坡的重力分力所推動」,這兩個背後代表不同的認知深度,後者除了解釋石頭跟斜坡的關係,還解釋更普遍的狀況,這就是更有價值的知識(臨界知識)。
所以學習的目標應該是如何呢? 學習臨界知識,形成知識系統。
❷ 什麼是認知深度
在這個時代下,比的不是知識數量,因為網路上都找得到:網頁搜尋、課程、諮詢、論壇等等,太多了,比的是你的認知深度(知識體系)。同一件事情,你看得到一個角度,但是我看得到三個角度,認知深度的差異就出來了。
🌰說例: 為何台北房價那麼高?
有人說:都是炒房搞的。 有人說:台北的土地供應稀缺,而高購買力人群又集中在台北,所以價格被供需關係拉高。
比較兩者,後者就是有深度的回答,具備三種優勢: ❶ 能分析具體現象背後的抽象規律。 ❷ 能根據理論或資料支持的結論。 ❸ 能更普遍的解決類似問題,啟發我們從裡到外的思考問題。
❸ 學習底層規律的兩種心態
① 開放心態:對所有論點保持開放,我們可以逐步檢驗他背後的理論跟數據。有些人不是,他們習慣性防衛自己的觀點。(可參考《逆思維》)
② 以慢為快:讀書不是追求讀完就好,應該要花時間思考:
- 這本書提到的概念,在其他書是怎麼呈現的?(可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主題閱讀)
- 能夠把學過的東西融會貫通,讓新舊知識彼此連結嗎?(可參考《卡片筆記》)
- 這本書有提到哪些衝擊我認知的概念嗎?(可參考《讀懂一本書》的Ch5,什麼才是精華)
🔵如何加深知識的理解?
❶ 反思
不斷應用知識,發現知識的盲點就再修正,可以用日記的方式簡單記錄,也可以把生活中的事件當作案例仔細分析。
① 紀錄:如實記錄事件的發展或自己思考的過程。
② 回顧:年月周日的回顧,看看自己做了什麼,並總結自己做了些成果,跟當初設定的目標是否吻合?
❷ 以教為學
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那個概念,能從生活中找到適合書名的例子,讓圈外人都聽得懂。(可參考《超速學習》)
➌ 建立知識體系
看到不同學科之間的底層規律,並能抽取使用。(可參考《卡片筆記》)
🔵有哪些常用的底層規律?
思考的多元模型:同一件事情,你可以從經濟、政治、市場、行銷、文化去分析,但若只從單一學科的角度去看,就會變得狹隘。
❶ 複利效應
滾雪球,A導致B, B加強A,不斷循環。習慣養成、價值投資跟滾雪球有關,市場的競爭規律、個人資產的分布,最後也都是二八法則,
❷ 黃金三問
三個問題why what how。市場定位行銷、文案、思考、寫作常用,不斷追問why可以幫助你思考到更深層的東西。
➌ 機率
決策樹、倖存者偏差、期望值這些在生活中都很常用。然後長期而言,對高機率堅持,對低機率防範:長線思維、風險管理。
🟡個人想法
❶ 沒有孤立的知識
我蠻認同作者講到的:「你書讀得越來越多,你就會把所有種類的書都讀完,即使你可能原本只對某一個領域有興趣而已」。
以我自己舉例,我只對提高個人生產力有興趣而已:包含了成長心態、時間管理、自我覺察,所以又會跟心理學、管理學、冥想有關係,然後就這樣輻射出去,跟越來越多的學科沾上邊。
像是覺察,不管是用提問的方式還是用寫日記的方式,我在不同的書裡面至少都看到二30次了。我就算是個白痴,我也會知道這個真的很重要,然後開始乖乖地記錄。
❷ 挑書
我買書前都會先看一下大家的評論,即使是好書,也會有負評,覺得這本書根本沒講什麼東西。但是同時也有一些人覺得這本書超棒的,人生必讀啊。
那到底差在哪裡? 其實就像聊天一樣,我開的話題,你沒有get到,那就錯過了,你就不知道我在幹嘛,可能還會覺得我很怪。有些人可以找到書裡面的精華部分,好好學習。有些人就看不出來,覺得通篇廢話,不一定是書不好,就只是那個東西跟你頻率還搭不上,還不適合。
不過會覺得書很爛也有很多原因:可能你的認知深度已經比這本書還要高,對你就只是複習而已、或者作者提的觀點你不同意,覺得這是武斷結論、或者是作者講的東西太空泛,你覺得是正確的廢話。
🔴總結
知識和學習變得愈發重要,但並非所有知識都一樣有價值。因此需要更精準地管理和應用知識,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
- 知識體系:學習的目標不是獲取大量知識,而是應該致力於獲得臨界知識,這是指能夠影響認知和行為的關鍵知識。臨界知識有助形成知識體系,使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 認知深度:這代表著我們不再僅僅關注知識的數量,因為網絡上充滿了各種資訊。相反,我們應該關心知識的深度,即知識的廣泛性和深度。我們需要能夠多角度思考,並能夠理解相同主題的多個方面。
- 學習心態:首先,對所有觀點保持開放,能夠進行理性思考,而非僅僅堅守自己的觀點。這種心態有助於增進我們的深度學習。其次,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快速閱讀,而應該花時間反思和理解。這種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融會貫通學過的知識,使新舊知識互相關聯。
- 深化理解:首先,不斷應用知識並記錄回顧再反思,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盲點並進行修正。其次,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知識,幫助他人理解。最後,建立知識體系,這就是連結不同學科的知識,找到底層規律。
總之,現代學習和知識管理不再僅僅關注知識的數量,而是強調知識的深度和連貫性。運用開放心態,以慢為快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建立臨界知識,並發展底層規律的思考能力。這些技巧和策略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信息時代的學習需求。
🌐延伸閱讀
- 卡片筆記
- 底層規律
- 精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