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茶界出大事了,2023年度阿里山農會冬茶比賽由手搖飲料業者拿下特等獎(金萱組),有興趣了解過程的同學可以到學茶新手村FB社團,我把官方決審直播分享到社團中了。
社團有同學留言希望我多講講,我隨即去離家最近的烏弄買三支茶來了解,隨手記錄放上TK,也引起討論,同學也可以到這裡,看看其他人討論的方向。手搖飲跟傳統茶葉有一條很明顯的界線,但是對部分茶農來說,飲料業者可能更是他們的大客戶。如果飲料業者更多使用台灣茶葉,對整個產業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手搖飲(及罐裝茶)對於茶葉知識的傳達很多時候是不精確的,而且在競爭之下為了行銷與銷售,經常需要推出新品刺激買氣,所以創造新名詞與混淆亂湊是家常便飯。造成台灣人喝愈多飲料茶反而對茶葉的認識愈錯誤的奇怪現象。
我曾經與一位經營茶空間的朋友聊到茶葉命名的問題,他對於茶改場慣行的地名+品種+茶類(+季節)的命名法不甚滿意。認為要吸引新一代的茶客,命名要讓年輕人看得懂、有共鳴,不過這並不容易。
- 阿里山金萱青茶春摘(地名+品種+茶類+季節)
- 乳香桂韻高山茶(奶香+花香+環境)
- 花粉寶寶(花香+痱子粉+奶香)
以上三種命名方式都代表同一款茶,你對哪一種有共鳴?不管哪一種命名方式,都還是需要解說與品飲才能傳達完整。而在消費者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意象式的命名法,幾乎不具備實用的資訊價值,只有感性的情緒價值。我想如果是香水或調酒,我可以接受以意象式的名稱提供氛圍,再透過讀成分表補足體驗。但是台灣茶葉是成份較為單一的商品,就像紅酒和咖啡,成分的價值亮點在於產地、季節、工藝,甚至是製作者本身的名氣。賣方提供理性可供驗證的資訊,感性的意象體驗應該交由消費者來完成,對我來說是比較合適的過程。
說到這裡,我想到小學的時候,我很喜歡喝學校附近一間飲料店的情人茶,去補習班之前常常會買一杯。我一直不知道情人茶的成分,直到長大之後某次因為想念這個味道,特地跑回小學附近找到那個已經破舊的小飲料店,我又點了一杯情人茶。可能是很久沒人點這支飲料,飲料店阿姨特地提醒我情人茶就是梅子紅,是我想點的嗎?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沒在外面喝到這個味道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我根本不會點梅子紅來喝。雖然阿姨選的紅茶與梅子都有他的knowhow在,也不是隨便可以復刻出來,我想喝這個口味還是會找阿姨買。但是,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商業的營利很多時候就是靠訊息差。不過我並不認為台灣茶葉適合以這種方式經營,尤其是這個訊息差長時間被不肖業者拿來實行詐欺,搞壞行業的誠信。
至於比賽茶就是另一個值得展開的話題了,我們以後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