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觀察容易使人想到心靈層面的自我觀察,也就是「內觀」。
但是我們不用講這麼專業,就以觀察自己的生活狀況好做下一次的行為調整即可。
比如你發現自己每次出門後都很累的回來,是不是可以先問自己:
「我是內向者嗎?」
「還是我單純比較少出門不習慣?」
「會不會我是不喜歡出門的類型?」
之後你可以找機會出門與朋友相聚,比如吃飯或參加些娛樂活動,過幾次你就能明白自己喜不喜歡出門的類型。
如果越出門越累,代表你現狀是待在家裡多過戶外走走。
另一個例子。
有人正在減肥,結果他發現自己還是會忍不住想吃東西,於是他觀察自己吃東西前做了什麼事情?
後來發現他吃東西前都會想像到食物的樣子,於是很想吃,想吃就繼續想,越想就越有吃的慾望。
當你藉由事後回憶過去的行為,可以為你下一次的行動做調整。
藉由自我觀察的用意,是幫你建立出「有秩序的生活習慣」。
有秩序的生活習慣,你才能夠每天達到自我要求的產出,也同時建立出自己的原則,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
要是現階段是員工,以往下班時間是拿來吃飯、娛樂、刷廢片。
但是他為了往後有新的職涯發展,利用下班時間學習,這生活對他來說等同巨變,他要如何應對?
他可以透過自我觀察慢慢建立習慣。
比如原本安排好的行程一個都沒做到,代表自己現階段無法一次吃下這麼多變化,那我們可以從一件小事情開始。
透過自我觀察,確認哪件事情是自己最有可能去做,下班可能有 3 件事:
1、線上課程一小時
2、實作一小時
3、閱讀一小時
那麼可以都先各別測試看看,哪件事情對自己而言是最容易的,對我來說,回家看線上課程是最容易的。
但是一小時或許太久,可以先切成一小段課程來看就好,雖然有的領域只看一小段沒有效果,但至少能讓自己建立習慣。
習慣建立好,你想看一小時以上都沒問題。
而這些過程,就是你看過有自律的人建立的過程,雖然很慢,但是有用。
除此之外,有自律的人原因有很多。
可能他對於一般人的社交娛樂沒興趣、目標慾望比別人還要大的多、確實從這自律生活得到好處等等因素也有關係。
而你開始習慣自我觀察,你可以默默觀察周遭人的案例,就會開始累積資料庫。
你發現有的人失敗是因為跟別人合夥做生意,於是你往後就對於跟別人合夥這件事分的更開。
你發現有的老闆固執己見,卻也不繼續學習,只用以往思維做事情,你就能明白學習這件事情有多麼重要。
你發現主管在管理上有些盲點與缺失,以後當上主管後可以因此在這部份多注意些。
你發現肥胖的人有些共同的生活行為,你可以避免自己有這個行為習慣。
你懂得藉由別人失敗案例讓自己變的更強,就能省去多麻煩,並且觀察出成功人的一些行為特徵,可以試著照做。
雖然成功沒有模板可複製,但我們可以先避免失敗的行為,多嘗試可能會成功的習慣。
結論
1、自我觀察方便你整理出秩序的生活習慣。
2、透過行為的交叉測試,了解自己的擅長面向。
3、藉由旁人案例讓自己獲得人生經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