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文教育新風景|打造萬人社群,陪更多老師走入創新教學!(上)

2024/01/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本文為喜閱樹Podcast節目

閱寫越快樂】EP.35 文字整理

|節目主持|

喜閱樹創辦人 梁虹瑩老師

|與談來賓|

林雯淑老師



這次我們邀來Facebook上知名國文社群「國文好好玩」的經營者,
同時也是《閱讀素養策略指南》作者——林雯淑老師
您是否好奇雯淑老師是為何開始經營這個社團,
又是如何獲得這麼豐沛的教學能量?
老師在設計課程時,有什麼特殊的小撇步?


始於一位平凡老師的教學日記

「國文好好玩」

在國中國文科的現場教師、實習老師間,提起這個關鍵詞,相信許多老師們都不陌生!

這是現今Facebook上數一數二龐大的國中國文科社群,目前成員高達24000人。而這個社群的開端,是二十年前初任教職的雯淑老師,記錄教學日常的小小部落格。現今社群媒體發展成熟,在教學準備上很容易連結到相關資源,但當時並不是這樣,雯淑老師於是把這個部落格當作她自己的「教學聯絡簿」,包含班級經營、她眼中國中生的「白目」模樣等等。

當她帶完第一屆學生後,加入了國文科輔導團,開始有系統地學習閱讀理論,也把這些收穫帶進自己的課堂。原以講述為主的課堂注入新鮮活水,想必有驚也有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學生那兒的回饋,她也把這些值得分享的經驗寫進部落格文章。後因應時代發展,她在臉書創立同名社團,持續不懈進行教學分享,也和來自各地的老師們,能有更直接的交流。


創新教學之路的起點與阻礙

教學點子彷彿源源不絕的雯淑老師,分享她的教學歷程。新手教師的前三年讓她愈教愈灰心,因為當時主流就是傳統講述,她發現學生聽著聽著,對課文愈來愈沒興趣,只對老師的生活閒聊有興趣。

她於是開始在課堂中帶入與生活連結的相關活動,例如教到海倫凱勒的〈給我三天光明〉,就讓學生體驗摀眼睛,失去視力的感受。而後隨著她加入國文輔導團,開始和鄭圓鈴老師一起學習閱讀理解的策略及方法,課文竟然因此變得津津有味,「原來是這樣!」她發現在不斷挖掘之下,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風情。她把這些收穫都轉化成國中生語言,讓學生不只聽講,而是互相討論、交流與分享。

如何扣緊教材,又能引君入甕,引發學習動機呢?她終於找到自己的解答。

雖然,終於找到方向的她,也時常感到孤寂。因為她發現許多時候,學校老師們聚在一起時,都是聊學生行為,班經,或者互吐苦水,卻比較少討論彼此的教學。梁老師對此也深有共鳴,過去擔任學校導師時,太多雞毛蒜皮分散了她的心力,後來才因此離開學校,創立喜閱樹。

幸運的是,輔導團的夥伴們和雯淑老師志同道合,他們相聚時都是互相分享各自在課堂上的教學操作,總是聊到欲罷不能呢!這個「同溫層」就是她最堅實的支持力量,即便在學校裡她是個獨行者,但胸中總是暖熱。


創新教學和好成績可以兼顧嗎?

這樣教學,對成績有用嗎?

家長、學生或其他同行的質疑沒有少過,她在過程中也因此產生無盡的自我懷疑,這就是教學創新最大的困難。她只是希望學生能夠快樂學習,也能獲得好成績,甚至在課堂中收穫奠基未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她希望學生回想起國中階段的國文課,是開心、有趣的回憶。

梁老師也經歷過這個歷程,在第一間學校沒有加入輔導團的她,本來是採用講述加入有趣活動的教學,後也是感受到孩子眼神逐漸呆滯。到了第二間學校,她開始了全面的翻轉教學,也透過行動研究發現,接受翻轉教學的孩子,學習動力和自我肯定程度比較高,連班上成績中後段的學生,也開始對於學習有感。雖然,在這些讓人振奮的成果之下,成績進步的幅度,可能比不上多多刷題。

雯淑老師和梁老師都知道,但她們都不願意這麼做。當然,題目多寫肯定有效,可是當孩子寫太多題目,他們的腦袋可能因此更僵化,也不願意思考。

「請堅定自己的想法。」雯淑老師想要鼓勵努力的老師們,即使是現在的她,也會遇到迷惘的時刻,這種時候她會叩問自己的初衷:

  • 我想要怎樣的課堂?
  • 我有沒有朝這個方向前進?

當答案始終是清晰而肯定的,她就能放過自己,不再糾結於無法看見立竿見影的成果。

在之前的節目中,蕭千金老師也曾強調,素養導向的教學成效,可能無法反映在段考成績上,但會考表現反而會有感提升。這是因為學校的段考與會考的不同特性。段考的出題範圍相對小,老師們在那幾篇課文的有限範圍中,必須照顧到更多細節,所以也會有比較多的成語或形音義等題目。範圍廣大的會考則是測驗學生整體能力,基礎語文題目相對較少。

所以兩位老師也勉勵老師和家長們可以練習放掉對平時考試成績的執著,往更長遠的目標看。只要掌握了關鍵的學習策略及方法,這樣更多思考的學習,其實才能培養孩子更加穩定且深刻的能力。為孩子創新教學的老師們都承受著莫大壓力,請相信自己的方向沒有錯,也要記得和家長做適時溝通,讓家長知道語文的學習需要長期累積,在這條路上才能走得更加堅定與順暢。


如何教學生思考?給老師們的教學/備課指南

這幾年,雯淑老師持續將目標放在讓孩子習得實用能力又能兼顧成績,她觀察到現在的學生不再像從前那樣,很習慣或適合用單純記誦的方式進行學習,所以她會在課堂引導提供更多學習技巧,例如提醒孩子「放聲思考」,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說出來,藉此確認理解狀態,梳理想法,再把它們記錄下,真正讓理解成形,成為自己的學習。

其實交集不多的梁老師與雯淑老師,在教學理念與論述上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教會學生思考也是喜閱樹長期著重的點,我們用「問答題」教孩子閱讀理解,掌握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再藉由書寫進行統整與思考。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學會思考路徑,建立思維模式,還能在班級成員的分享交流中,從他人(老師、同學)的思考去盡情學習與模仿。最終,無論社經背景如何,所有孩子皆能擁有脈絡清楚的思路。


從自我提問開始的備課

有個關鍵是,無論是課文、考題還是寫作教學,老師都必須先自己試著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走過一趟才知道學生可能會卡在哪個部分。例如雯淑老師會在寫考題時,一邊進行思考:

  • 這題怎麼找到正確選項?
  • 怎麼推翻其他選項?
  • 題目中哪邊有證據?

梁老師也補充分享,老師們在進行寫作教學時,要先針對寫作題目時自問:這個題目我會怎麼想?怎麼寫?接著才能知道該透過哪些關鍵詞去發想,以及可以搭配哪些思考工具提供學生鷹架。


備課模式和流程

想訓練學生思考,核心在於教育者自己要先思考。現在教科書出版社提供資料又多又豐富,導致許多老師過於依賴,或因此想要全數塞給學生。但雯淑老師提醒大家要記得回到初學者的角度,像她備課時常常進行「歸零」的練習,把備課用書拋開,先單純閱讀課文本身,針對文本進行分析及思考,和文本有過深刻的對話,有了自己的理解與觀點,再去參考備課用書和其他資料。她的備課思考流程如下:

  1. 進行文本分析,釐清這課重點是什麼?我可以怎麼教?
  2. 備課用書上的哪些資料適合我的學生?
  3. 運用各種策略(例如:設計提問),整建想讓學生學會的知識點。

雯淑老師相信,國文老師們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習慣。但其實大家都曾受過專業的文學閱讀訓練,因此她再次提醒國文老師們,必須回到讀者角度,把每次的備課都當作一次思辨旅程,才能讓「過去」的文本真正扣合「現在」,並讓學生與我們共擁相同的理解及感動。

raw-image





喜閱樹是一間教室,也是讓我實現夢想的地方。不是每堂課都有值得記錄的靈光,不是每天都能精神振奮熱愛生命,但我還是想要誠實寫下一些什麼,紀錄自己成為一位讀寫教師的路途中,踩踏的每個步伐。慢慢灌溉,自在成長,我想和同行的孩子一起,茁壯與綻放。--所以,我要開始寫了,在永遠還沒準備好的時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