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評論的投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量化評論的投影〉2023-01-12

  一個經典的問題:要不要在評論文章中給作品打分數?
  正方看到了它的便利性、它的可量化、可比較、以及相對明確的優劣屬性。而反對方,並非否認存在有這些特點,而是對反方而言,這些特點恰恰不是這些評論者希望那些作品以及文章本身被對待的方式。
  直覺上,我會相信我屬於反方。我會認為評論文章首先要是一篇文章。所以讓別人一目了然地有一個初步印象這種事,不是一個必要的工作。的確,對於一些人而言,文章首先要求的是它的工具性。
  但從一個寫作者的角度而言,我會更希望它首先是凝聚了一些感受與思維,其次是表達特定觀點或關懷,資訊傳播或給出一標準答案這類事情,則是放在最後。
  在這樣的順序之下,讓一個對作品的評價朝量化與可比較的方向前進並不是一個令人想要追求的方向。相反地,我們更希望人們不要一眼就看到答案,而是讀完整篇文章,並得到那你從別的文章裡不會得到的獨特視點。無論你同意或反對,至少你同意或反對。
  無論是個人或是機構,當我們要去為作品打分數時,我們勢必要給出一些使它盡可能「客觀」與「科學的」,可廣泛並重複操作的指標。但一個作品又怎麼能和另一個作品相比較呢?一部喜劇與一部悲劇、動作戲與推理劇、敘事類遊戲和競技類遊戲,種種完全不同的東西要如何被放在同一個框架裡?
  但另一方面,的確存在有一些真正的缺點,譬如自相矛盾的情節、粗糙的角色設計、穿幫鏡頭、或各式各樣會破壞體驗的東西。也會有一些真正的優點,是完全可以被具體地指出來,並因為它的獨一無二性而長時間銘記。
  即使我們有能力將每一個作品都擺出來,並且盡可能完善地去說明它們的好與壞。也不能去設想評論文章的每個可能讀者都有時間與意願去看完每一篇文章並且去一定程度地體會你體會過的感受。
  某種意義下,我們給出的任何一種說法,終究而言,或至少可以百分比地或光譜式地結論為好評或負評,或者更細緻地說「對怎樣的群體而言值得推薦」、「對怎樣的群體而言較不具吸引力」。
  而這些的種種,便最終能夠被從一特定的光源角度投影出一種評分標準,並給出一個「在這樣那樣條件之下的評分」。如果我們有能力去充分地將這一標準表述清楚,那麼,評分導致的那些缺陷便可以盡可能地被降低。最終成為一個被提煉出來的,如目錄般讓人首先快速地得到基本資訊的著力點。就像論文寫作時,老師們會希望你給出的「開宗明義」。
  最終我會相信這是一個可選項,而若我放下我的偏見和對釐清自己標準的怠惰,我應該要試著給出評分。無論完稿中是否將之呈現。
到粉絲專頁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會員
306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