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片的遺書或留給世界的禮物--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閱讀《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在指涉的歷史事實、南美洲在二十世紀經歷過的種種獨裁與軍事政變之外,在無數的死亡、噤聲、暴力、殘酷、遺忘、荒謬之外,或是在彷彿等不到天明的本能性激情與溫柔外,最初或最終的強烈印象,是這本書的文體。片段的、破碎的,像是筆記般暫時記下的,欲言又止又像說得太多的一段一段文字。

這問題儘管容易回答,這類似於札記或是日記,一種記載當下的速寫。擁有一種純粹直感,包括紀錄思考時,亦有一種直覺式的靈光閃現。一瞬,也是斷片。如布朗修所言:


「片段化的詩歌不是一首尚未完成的詩歌,而是敞開了另一種完成的方式,一種在等待,再追問,在某個不可還原為統一的肯定中,至關重要的方式。(...)斷片所在之處,必然有對某種東西的隱含指涉,那種東西曾經或者將會是完整的。」


不可能統一。等待與追問。曾經或將會是完整的。這幾項特質完全符合加萊亞諾在此展現的書寫,甚至比那還深刻。深刻在於,那並不只是基於某種單純的思考需要,或創作慾望的抒發。那同時是生命的狀態的展現。不僅心靈的,更是肉身的。每則記述,都是當下的切片,是活生生的死亡。不需要修辭,不需要解釋與說明,不需要交代,不需要鋪陳;合不合理亦不是重點,甚至不需要同情與理解,唯一的要求只有觀看,觀看那原原本本的狀態。碎片,就是最重要的需要誠實呈現出來狀態。

也許不是錯覺,在寫下這些文字時,書寫者彷彿一位草草落筆的遺書書寫者。單就以生命的極限狀態而言,這種無有餘裕的書寫,矛盾地卻是最為肅穆的。那種張力,若是多一份安全、多一份安逸、多一份可以考量塗改的空間,都會顯得虛偽的情況。「我」與「我的文字」全然投入未知之中——不是抽象的未知,而是真的難以判定能否讓手稿見天日,能否親自見證可否出版的未知:


「今晚,有多少人會從家裡被蠻橫地抓走,背後佈滿彈孔的被丟進荒地?又有多少人會被斷手斷腳、被砲彈襲擊、被火焚燒?」


加萊亞諾,作為一位流亡者,生命受威脅者,書寫與死亡像是硬幣的兩面。在烏拉圭軍事政變,進行恐怖政治時,作者的逃逸路線構成此書。牢獄之災,獲釋後逃往布宜諾斯艾利斯,在自由的喘息間抵抗。然而即便在那裡,以《危機》這般刊物頑強抵抗,《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卻同時記下的,是每次的絕望,與抵抗的徒勞。而終究恐怖會找上門,阿根廷也變得不安。所謂逃亡,是沒有盡頭的。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屢屢在鬼門關前徘徊,以書寫戰勝死亡的故事。或許我們更應該視為一次一次的失敗,無數的死亡。每一次書寫下來,都見證複數的死亡,包括作者的。抑或,每一次書寫,皆代表一次的死亡,與道別,當然包括對作者自己。在他撕碎那本能「安全逃過間諜和警察」的「博基」筆記本,他下的結論(說真的,這本書每一段的書寫都是結論):


「我確信,這些年數次死去又復生的人,是我自己。」


要不死亡,要不書寫。在持續的斷片中,我們看到更高一層的書寫。書寫未必是倖存者的持續證明,反倒默默滑向死者那端,因為死了,所以才寫了,而不是相反。是死亡書寫著,且書寫「書寫」著:書寫指涉最終在書寫這動作本身,包括寫作的無能。「我寫下一個單字,有時是一個句子,立刻就劃掉。(...)紙頁遍體鱗傷,依舊靜靜躺在裝上,而我什麼都沒說出來。」書寫,於是指著更多的不能寫,無法寫出,與來不及紀錄。書寫是自身嘲諷的招牌,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


或是,書寫本身已經解散了人的單一記憶主體的負擔:


「我整個人生都在告別中度過。我全部的人生都在說再見。我到底是怎麼了?在這麼多的告別之後,我離開了什麼?而我的心裡,還剩下些什麼?我已經三十歲,但是在我的記憶和繼續活下去的渴望之間累積了太多痛苦、太多恐懼。我曾化身為許多人。我到底持有多少張身份證明?」




因為他寫出的是那麼理所當然的片段,如此原樣,如此親手葬送昨天,並迎向隨時準備好告別的明天,此刻是暫時的、不定的狀態。以流亡文學而言,在面對所有的認同、生存與死亡、記憶與遺忘,他甚少掉入鑽牛角尖之境。包括懷疑、人世的虛罔,透過書寫,存在不容懷疑。文字的記述功能,或許才是它最原初功能,在此一次一次,證成自身:有個人曾在此書寫。這何嘗不是更強烈的「此曾在」(借用巴特論攝影的術語)?文字猶如流亡書寫者的足跡。引誘著人欲追尋之,去建構重現起一個完整流亡之人的心靈宇宙。但或許足跡是足跡,是一次一次對生命界限的探索,朝深淵投石以回音探勘深度。

也許真的如布朗修所言,離開家園(pays)者所深深烙印著的不自在(dépaysement),其實在加萊亞諾身上落實了。不安全感、威嚇感、空虛感、挫敗感,才是文字之力的來源。文字棲居在居無定所當中,習慣於始終不習慣,沒有時間允諾你也沒有空間允許你安心習慣,因此每一次的寫作,哪怕一個句子甚至一個字,都是必要的。必要的寫而不必對寫作索求任何意義。因而最終,流亡肯定了一種同外部的新的關係。既如此古老又如此嶄新。

而文學的價值,就在一次一次的無法改變現實的挫敗裡,寫作者與抵抗者一再遭到覆滅後。奇妙的,書寫所不隱藏(或說藏不住)的一再死亡,其實終究証明文學不會真正的死去。草草留下遺書,最終也成為一份愛的禮物,交到我們手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ocus Solus:朱嘉漢的文學沙龍
25會員
52內容數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2025/02/12
閱讀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最好的建議,是依循小說的「敘事者我-青山千鶴子」所說的:「小說是小說,我是我。」 將小說當作小說讀,就是最好的讀法。 撇開其餘的資訊,拿起《臺灣漫遊錄》閱讀,其中的「小說性」不但沒有沖淡,反倒看到相當純粹的虛構性。即便你一度懷疑或相信真有青山千鶴子的存在,此書的主
2025/02/12
閱讀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最好的建議,是依循小說的「敘事者我-青山千鶴子」所說的:「小說是小說,我是我。」 將小說當作小說讀,就是最好的讀法。 撇開其餘的資訊,拿起《臺灣漫遊錄》閱讀,其中的「小說性」不但沒有沖淡,反倒看到相當純粹的虛構性。即便你一度懷疑或相信真有青山千鶴子的存在,此書的主
2025/02/11
當你走進蒙帕納斯墓園尋找涂爾幹安葬之地時,你將會踏入墓園裡的猶太區,也許,在你發現那並不起眼的墓碑前,已數度看見諸多墓碑上刻著Dreyfus這個姓。請不要意外涂爾幹的孤單,或疑問為何他身旁看不到與他同姓的親人,他死後身旁所真正陪伴的,正是其妻露易絲‧德雷福斯(Louise Dreyfus
Thumbnail
2025/02/11
當你走進蒙帕納斯墓園尋找涂爾幹安葬之地時,你將會踏入墓園裡的猶太區,也許,在你發現那並不起眼的墓碑前,已數度看見諸多墓碑上刻著Dreyfus這個姓。請不要意外涂爾幹的孤單,或疑問為何他身旁看不到與他同姓的親人,他死後身旁所真正陪伴的,正是其妻露易絲‧德雷福斯(Louise Dreyfus
Thumbnail
2024/01/23
1. 兩千年,創作生活史前史 關於個人文學年代的劃分,十年為期,恰好都標誌著我的重要時期。 兩千零一年,剛滿十八歲,進入大學,一頭栽進文學。 那時候總想走得更純粹一些,於是朝這方面打造自己。反正相較早熟的、超齡的、天才的、有多項才藝的同學們,我擁有的只是堅不可破的孤獨,以及絕對的純粹。至少,我
2024/01/23
1. 兩千年,創作生活史前史 關於個人文學年代的劃分,十年為期,恰好都標誌著我的重要時期。 兩千零一年,剛滿十八歲,進入大學,一頭栽進文學。 那時候總想走得更純粹一些,於是朝這方面打造自己。反正相較早熟的、超齡的、天才的、有多項才藝的同學們,我擁有的只是堅不可破的孤獨,以及絕對的純粹。至少,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在這裡的一切就像是發高燒,沒有人想發燒,但忽然就燒起來了。我們不想要,敵人不想要,但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半個世界走到這一步。而且上帝眼睜睜看著我們互相殘殺。
Thumbnail
在這裡的一切就像是發高燒,沒有人想發燒,但忽然就燒起來了。我們不想要,敵人不想要,但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半個世界走到這一步。而且上帝眼睜睜看著我們互相殘殺。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戰廢品》,敘述主角在朝鮮戰爭中的艱難經歷與對戰爭的感慨,充滿人性與政治的複雜交織。書中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戰俘在戰俘營中的遭遇。同時展現在國共內戰後選擇的困難抉擇,無論選擇何方,都伴隨著犧牲和後悔。文章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對信仰的質疑以及對人生的絕望。
Thumbnail
《戰廢品》,敘述主角在朝鮮戰爭中的艱難經歷與對戰爭的感慨,充滿人性與政治的複雜交織。書中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戰俘在戰俘營中的遭遇。同時展現在國共內戰後選擇的困難抉擇,無論選擇何方,都伴隨著犧牲和後悔。文章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對信仰的質疑以及對人生的絕望。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
Thumbnail
非常感謝,看完本書,對於挪威的二戰歷史才有深一層的認識, 這樣的認識,是帶著一種有血有肉的體認, 那些熱血與捐軀,隨著國家利益的改變,被迫喪失價值 讓我聯想起哈金的戰廢品,講共軍抗美援朝的故事 這三部曲 應該足夠讀者愛上哈利與不捨愛倫, 那幾通哈利打去的電話, 只有失去過的人才懂,
Thumbnail
非常感謝,看完本書,對於挪威的二戰歷史才有深一層的認識, 這樣的認識,是帶著一種有血有肉的體認, 那些熱血與捐軀,隨著國家利益的改變,被迫喪失價值 讓我聯想起哈金的戰廢品,講共軍抗美援朝的故事 這三部曲 應該足夠讀者愛上哈利與不捨愛倫, 那幾通哈利打去的電話, 只有失去過的人才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