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在學校身為輔導老師,曾遇過家長會處罰孩子罰寫,但孩子超討厭寫、邊寫邊玩、邊寫邊偷懶,最後拖到睡覺時間,早上又起不來,賴床又被罵被罰了,到底該怎麼處罰才好?)
大家可以先想想看,處罰孩子是為了什麼?
我想我們都是希望孩子知道錯了、以後不要再犯了。
一、在處罰之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錯在哪。
問孩子:你知不知道你錯在哪裡?
(孩子常常不知道大人在氣什麼、為什麼要被處罰,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了! 大人懶得解釋給孩子聽,或也沒時間好好聽孩子講。)
當我們在問孩子錯在哪時,要釐清事實、問清楚事發過程的細節,才知道孩子有沒有什麼委屈,問清楚孩子才會知道真的是他不對。
(或者有時候根本孩子沒錯,是大人的錯也不無可能!)
如果孩子回答的不對,就直接告訴他。
二、講對了自己錯在哪,再問他:你覺得你應該接受什麼處罰?/ 你覺得爸爸/媽媽/老師(主詞自行替換)應該怎麼罰你?
(有些情節不嚴重的狀況是可以選擇不處罰的,這裡講的是孩子犯了較嚴重的錯時,要給予處罰的狀況。)
處罰要在孩子可以接受/承受的範圍內,罰寫100次課文就比較不妥。(寫不完、寫到發脾氣、導致隔天舊事重演)
所以先讓孩子自己說他願意承受怎麼樣的處罰。
醫師建議可以這樣做:
1. 身體勞動:例如掃廁所三天、用抹布擦地板幾天等等。
這項處罰對家庭有貢獻(讓家裡變得乾淨)、也能讓孩子得到本體覺刺激(肌肉、關節出力),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2. 限制孩子喜歡的事:例如三天不能玩平板手機等。
PS身為學校的輔導老師的我,同時也兼有其他課務,難免遇到學生犯錯的狀況,多數情況我只要求學生把事情講清楚、問他錯在哪、該道歉的道歉,完了就結束了,少數遇到讓我受不了覺得應該要處罰的狀況時,大概就是讓學生下課留下來打掃教室、或是收平板,我不喜歡讓學生坐著不能下課,因為在教室坐了一節課,身體非常需要活動、眼睛也需要休息,所以我會讓他們打掃教室!自然教室的實驗桌,拿抹布好好一張一張擦乾淨,或是把弄濕的地板拖乾,把平板一台一台放進充電車裡也很不錯,因為平板有重量,而且放置時要蹲在地上,腿部、手部肌肉關節都需要出力,一舉兩得處罰到又可以得到本體覺刺激!
本體覺刺激是什麼?對孩子有多好?就下回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