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 關於那些聽起來有點酷的事情⋯⋯

【心理諮商】 關於那些聽起來有點酷的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跟同事說要離職去唸書時,同事的起手式通常是:「蛤~為什麼?這麼突然?」、「你要去哪裡?」

那種感覺就彷彿,你本來以為身邊的同事就像跟你同一班車的乘客一樣,都要前往同一個或是類似的目的地。甚至是在有人提早下車時,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搭錯車?或是忙著檢查自己手上的車票,確認自己還在正確的路途上。

當跟他人說到要去唸心理諮商時,通常會得到的反應是:「哇~好酷!」、「諮商要聽別人說心事很不容易耶」、「聽起來好難」、「會不會一直接收到別人的負面情緒?」

或是另一種說法,「我之前也曾經想去唸,我曾經受過OOO單位的義務諮詢訓練⋯⋯,但是之後因為OOO就沒繼續了」、「我以前曾經在學校諮商過,不過那個諮商師講的話好像都是我知道的,感覺好像沒什麼用」、「你以後畢業後可以幫我諮商嗎?」

然而,當一件很酷的事情,需要花至少一到兩年備考、三年以上時間研讀、實習加寫論文,以及可預期的市場薪資報酬已有天花板的狀況下,那些覺得很酷的言論,在進入現實層面後,或許更多是啦啦隊式的呼應,呼應著自己有限的理解,甚至是對於某些行業美好的想像與刻板印象。

或許關於某種夢幻職業,最真實的,莫過於像是以下的對話:

「你下一站去哪呀?」

「去唸書當全職學生」

「EMBA or phD?」

「沒~不是這種會賺大錢的XD 我要去唸心理諮商碩士啦,之後唸完應該就轉領域了」

「酷欸,覺得諮商很難⋯」

「大概就跟你們業務要去拿單一樣,要人家講心事跟掏錢出來都很難,諮商又是一次要做兩件事XD」



avatar-img
心理之道的沙龍
48會員
25內容數
關於人生的各種思考與想像,在21世紀的現實裡,想像著22世紀更為成熟的人類與更永續的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理之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關於心理諮商,有許多人比喻像是跟樹洞傾吐,像是定期做心靈的保養或是重訓。在成為來談者或心理師之前,每個人或許都先是個人,先有了自己,有了與他人的關係,也才有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有日到一家小吃店用餐,隔壁桌進來了一位看起來應該是在附近工地工作的年長男子,黑色的運動服上沾了白色的油漆,黝黑的手連手掌上也有一大塊白色的油漆,感覺像是工作告一段落來用餐休息一下。當店員招呼他坐下給他菜單時,他瞄了桌上的菜單一眼用閩南語跟店員說:「我看唔~」
關於心理諮商,有許多人比喻像是跟樹洞傾吐,像是定期做心靈的保養或是重訓。在成為來談者或心理師之前,每個人或許都先是個人,先有了自己,有了與他人的關係,也才有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有日到一家小吃店用餐,隔壁桌進來了一位看起來應該是在附近工地工作的年長男子,黑色的運動服上沾了白色的油漆,黝黑的手連手掌上也有一大塊白色的油漆,感覺像是工作告一段落來用餐休息一下。當店員招呼他坐下給他菜單時,他瞄了桌上的菜單一眼用閩南語跟店員說:「我看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