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容還是適應?——當多元文化成為顯而易見的日常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日到一家小吃店用餐,隔壁桌進來了一位看起來應該是在附近工地工作的年長男子,黑色的運動服上沾了白色的油漆,黝黑的手連手掌上也有一大塊白色的油漆,感覺像是工作告一段落來用餐休息一下。
當店員招呼他坐下給他菜單時,他瞄了桌上的菜單一眼用閩南語跟店員說:「我看唔~」,店員反應也很快,馬上用閩南語反問他,「你想要吃飯還是吃麵?我們有滷肉飯、鵝肉麵⋯⋯,要不要切一盤鵝肉?要加點青菜嗎?有高麗菜跟菠菜可以選;湯的話有紫菜湯、鵝肉湯⋯⋯。」
在店員機靈的協助下,整個點餐流程順利完成,大哥也豪邁地點了好多道菜,開心地用完餐繼續回去工作。
這件事讓我想起在談論多元文化時,我們會討論年齡、性別、世代、族裔、語言、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等不同條件,但當這個一個個標籤把人分類到不同籃子裡後,我們依舊對於這群人也只有模糊的想像。因為「多元」相對於「單一」,一直都是光譜上相對的概念。有人來自於閩南與客家的家庭、有人來自多種族家庭、有人來自於勞工階級、有人來自中產階級、有人受過大學教育、有人在國外受教育,這些條件就好像是在畫素描時,原本只有模糊的輪廓,隨著條件越來越多,就像是在素描作品上加上光影和明暗,用不同深淺墨色的鉛筆勾勒出細節,讓所描繪的對象越來越立體。
「立體」是我們在理解他人時,總是期盼達到卻總力有未殆的目標,無論是受限於我們原生家庭、自己教育背景與社經地位條件的限制,或是根本有限的想像力,導致於我們難以想像,在自己身旁其實存在著可能跟自己完全不同的群體;或許,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一樣的文化生活圈,有不同的政治價值觀跟政治傾向,但卻被我們歸類為面目模糊的一群。
英文當中的Accomodate這個字,通常用在一方對另一方進行特殊安排或是調整,讓另一方可以更方便地做事或是更容易適應一方所在的環境;而Adapt這個字,則通常牽涉到某個體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常模或常規的環境或文化,也因此常用句型是某某某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xxx adapts himself to the environment)。
對於非我群體的觀點是涵容還是適應,其實也反應了我們自己對於「不一樣」的詮釋。
當政府要求新移民學習中文好「融入」台灣的文化時,我們預設的立場是已經有既定的遊戲規則需要新來的玩家遵守?還是我們對於對方來自的母國文化特殊性視而不見,甚至當作主流文化的威脅?
生存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遑論在異地生存下來。
身為可能的主流群體,或很可能決定他人是否需要「適應」環境的規則制定者,我們是否願意試著看到,在異質群體模糊的輪廓之內,有更多關於他們特殊且不容抹滅的細節;若我們只願意從某些角度投射我們的眼光,那些跟我們一樣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個體,將沒有機會變得立體,也沒有機會成為他們自己。
avatar-img
47會員
24內容數
關於人生的各種思考與想像,在21世紀的現實裡,想像著22世紀更為成熟的人類與更永續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之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ChatGPT的出現,有許多科技業的專家甚至網路上的意見領袖,紛紛在測試與討論ChatGPT如何能應用於各種領域?媒體也再度提及類似有哪些工作未來會被人工智慧(AI)取代的論調。
許多假想問題,都會嘗試著把我們的思考界限和情緒界線推到極致,而荒島問題可能就是一個。原本的問題是,如果你漂流到荒島上,只能選三個東西帶著,你會帶什麼?有人會帶手機(可能只能用不到一天?)、筆記本、唱片或書,有人會帶著對自己有紀念價值的東西,讓自己在荒島上的生活不會那麼絕望。
在諮商學習與實習社群裡,時不時會有人在交換講座或是課程資訊,或是有不少研究參與者徵求文還是實習心理師帶領團體徵求參與者的文章。剛好近日也有在社群看到有人提問申請學校準備書審資料時,若沒有太多參與團體或是工作坊的經驗,看起來資料似乎太少,但參加工作坊有許多又所費不貲,感到有些困擾。
從決定要踏入心理諮商領域,準備推甄或是面試,甚至是面對許久不見的朋友,在說明自己為什麼要踏入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時,總會問到這101個問題——「你為什麼想唸心理諮商?」
無論是在日本京都還是德國海德堡,都有哲學(家)之道,在草木扶疏的小徑上,哲人用行走、思考與著作,留下他們對於世界與人性的觀察。
隨著ChatGPT的出現,有許多科技業的專家甚至網路上的意見領袖,紛紛在測試與討論ChatGPT如何能應用於各種領域?媒體也再度提及類似有哪些工作未來會被人工智慧(AI)取代的論調。
許多假想問題,都會嘗試著把我們的思考界限和情緒界線推到極致,而荒島問題可能就是一個。原本的問題是,如果你漂流到荒島上,只能選三個東西帶著,你會帶什麼?有人會帶手機(可能只能用不到一天?)、筆記本、唱片或書,有人會帶著對自己有紀念價值的東西,讓自己在荒島上的生活不會那麼絕望。
在諮商學習與實習社群裡,時不時會有人在交換講座或是課程資訊,或是有不少研究參與者徵求文還是實習心理師帶領團體徵求參與者的文章。剛好近日也有在社群看到有人提問申請學校準備書審資料時,若沒有太多參與團體或是工作坊的經驗,看起來資料似乎太少,但參加工作坊有許多又所費不貲,感到有些困擾。
從決定要踏入心理諮商領域,準備推甄或是面試,甚至是面對許久不見的朋友,在說明自己為什麼要踏入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時,總會問到這101個問題——「你為什麼想唸心理諮商?」
無論是在日本京都還是德國海德堡,都有哲學(家)之道,在草木扶疏的小徑上,哲人用行走、思考與著作,留下他們對於世界與人性的觀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不只過去在歷史上融匯了多樣性的族群,近年來文化的多元樣貌也逐漸展現出來。近期,《國語日報》的引導式作文題目當中的一個主題正是「多元文化」。這個主題,至今尚未出現在升學大考中,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考題,必須留意。本文分享學生筆下的題材以及寫出深度的訣竅……
Thumbnail
一走進店裡我們三個便受到了店員熱情的款待,原以為我們亞洲人的面孔會被歧視,殊不知一切都只不是我的被害妄想症而已。 在確定目前都還有在供應商業午餐後,我們便在店員的帶領下入座,並在坐下後由我直接告知店員我們需要3份商業午餐。
今天在台中中國醫藥學院附近的五義街(十分ox),喝湯⋯ 因為第一次用餐,找不到餐具⋯而翻了旁邊的罐子,有看一下其他人的餐具在哪裡拿取,就被一個客人嗆聲,我也沒做什麼事就被這樣對待,旁邊的客人也沒有其他的反應,如果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對待,我相信他的生活中充滿敵意,我沒有做什麼,也不想有任何紛爭,來到這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夜市裡面要吃東西的時候,遇到一個老外男生。我看他想要跟我講話的樣子,又只會很簡單的中文,似乎需要有人協助他點餐。然後我就說「好啦!幫你。」還問他怎麼知道我會講英文。 我記得我穿著前排開釦的無袖長洋裝。他觸摸到我的衣服,說質感很好,摸起來很舒服。本來同桌還有其他客人,他們看到老外坐過來就
Thumbnail
當你頂著一張道地、非ABC華人臉孔,走到櫃檯前點菜時,老闆總會特別親切招呼,閒聊幾句,和你交換某種「自己人」的眼神。
不知道為什麼,前幾天有一個噗友突然提到移工稱呼的問題,這就讓我想到在我南部鄉下老家發生的情景。 有一天從醫院離開,到家已經接近晚上九點了,在這個偏僻的小鄉村,很多餐廳已經打烊,或者準備打烊,只有幾家鹽酥雞、烤肉等攤販還開著。這天經過老家附近的羊肉店時,店還開著,我馬上停車保握時間進去吃羊肉米粉和炒
一直喜歡多元文化的工作環境,可以打開視野和學習他人好的部分。 在我的職場哩,這本來是很平常的多元,舊同事來自各國,一般相處還算平和。但是現今隨著國際政經的變化,如今我的同事幾乎都是印度人和菲律賓人,我常有身處印度村或菲律賓村的錯覺,因為他們在一起就說著家鄉話,把剩下非同種的同事隔離在外,這其實已經
Thumbnail
這個很現實也很明確 我遇到過好幾次,在南投更是如此,我直接認為背黑鍋,當地環境問題因素,還有就是倚老賣老或者吃人心態,我就裝冰山或者更加惡毒的計策產生,裝熟裝過頭以後我會反咬,只因為你是我的誰,或者我只是跟你們打招呼,開始設計一個外來者、上課者,我一定弄死回去。 我也想要改進,但是環境不允許
Thumbnail
很喜歡坐在一個角落,靜靜看著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大人對大人、大人對小孩,小孩對小孩,沒什麼特別意義,但又好有意義。 在咖啡廳的一隅,我聽到一群人進來的聲音,說著我不太懂的語言。 來了一位微胖的服務生,雖然不瘦,但看起來很斯文。接著我聽到他和那剛進來的客人很仔細說著點餐的方式、介紹餐點。
外燴已成為各種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隨著人們對飲食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如何滿足特殊飲食需求成為了外燴界面臨的一大挑戰。從台北到宜蘭,從桃園到新竹,各地的外燴廚房都在努力調整菜單,滿足客戶的各種特殊需求。 在這個外燴王國中,外燴廚房正在積極探索如何將特殊飲食需求融入菜單設計之中。尤其是在台北,
Thumbnail
台灣不只過去在歷史上融匯了多樣性的族群,近年來文化的多元樣貌也逐漸展現出來。近期,《國語日報》的引導式作文題目當中的一個主題正是「多元文化」。這個主題,至今尚未出現在升學大考中,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考題,必須留意。本文分享學生筆下的題材以及寫出深度的訣竅……
Thumbnail
一走進店裡我們三個便受到了店員熱情的款待,原以為我們亞洲人的面孔會被歧視,殊不知一切都只不是我的被害妄想症而已。 在確定目前都還有在供應商業午餐後,我們便在店員的帶領下入座,並在坐下後由我直接告知店員我們需要3份商業午餐。
今天在台中中國醫藥學院附近的五義街(十分ox),喝湯⋯ 因為第一次用餐,找不到餐具⋯而翻了旁邊的罐子,有看一下其他人的餐具在哪裡拿取,就被一個客人嗆聲,我也沒做什麼事就被這樣對待,旁邊的客人也沒有其他的反應,如果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對待,我相信他的生活中充滿敵意,我沒有做什麼,也不想有任何紛爭,來到這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夜市裡面要吃東西的時候,遇到一個老外男生。我看他想要跟我講話的樣子,又只會很簡單的中文,似乎需要有人協助他點餐。然後我就說「好啦!幫你。」還問他怎麼知道我會講英文。 我記得我穿著前排開釦的無袖長洋裝。他觸摸到我的衣服,說質感很好,摸起來很舒服。本來同桌還有其他客人,他們看到老外坐過來就
Thumbnail
當你頂著一張道地、非ABC華人臉孔,走到櫃檯前點菜時,老闆總會特別親切招呼,閒聊幾句,和你交換某種「自己人」的眼神。
不知道為什麼,前幾天有一個噗友突然提到移工稱呼的問題,這就讓我想到在我南部鄉下老家發生的情景。 有一天從醫院離開,到家已經接近晚上九點了,在這個偏僻的小鄉村,很多餐廳已經打烊,或者準備打烊,只有幾家鹽酥雞、烤肉等攤販還開著。這天經過老家附近的羊肉店時,店還開著,我馬上停車保握時間進去吃羊肉米粉和炒
一直喜歡多元文化的工作環境,可以打開視野和學習他人好的部分。 在我的職場哩,這本來是很平常的多元,舊同事來自各國,一般相處還算平和。但是現今隨著國際政經的變化,如今我的同事幾乎都是印度人和菲律賓人,我常有身處印度村或菲律賓村的錯覺,因為他們在一起就說著家鄉話,把剩下非同種的同事隔離在外,這其實已經
Thumbnail
這個很現實也很明確 我遇到過好幾次,在南投更是如此,我直接認為背黑鍋,當地環境問題因素,還有就是倚老賣老或者吃人心態,我就裝冰山或者更加惡毒的計策產生,裝熟裝過頭以後我會反咬,只因為你是我的誰,或者我只是跟你們打招呼,開始設計一個外來者、上課者,我一定弄死回去。 我也想要改進,但是環境不允許
Thumbnail
很喜歡坐在一個角落,靜靜看著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大人對大人、大人對小孩,小孩對小孩,沒什麼特別意義,但又好有意義。 在咖啡廳的一隅,我聽到一群人進來的聲音,說著我不太懂的語言。 來了一位微胖的服務生,雖然不瘦,但看起來很斯文。接著我聽到他和那剛進來的客人很仔細說著點餐的方式、介紹餐點。
外燴已成為各種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隨著人們對飲食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如何滿足特殊飲食需求成為了外燴界面臨的一大挑戰。從台北到宜蘭,從桃園到新竹,各地的外燴廚房都在努力調整菜單,滿足客戶的各種特殊需求。 在這個外燴王國中,外燴廚房正在積極探索如何將特殊飲食需求融入菜單設計之中。尤其是在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