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1
關於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在已經發表、出版的各種研究和著作中都曾強調:心理治療的方向和成果之一乃是要人能接納自己,我們在心理治療中已建立這樣的事實,即:成功的心理治療會使人對自我的積極態度增加,而消極態度減少。
我們也曾測量過:自我接納的程度有逐漸增高的趨勢,至於接納別人的程度增高,也和心理治療有關。
但在我細審這些研究發現之後,再拿我最近的個案來做個比較,我覺得那些研究似乎說漏了一些真相。我要說的是:案主不僅是接納了自己—這樣說,好像有點心不甘情不願,或不得不接納自己似的—實際上,案主是變得更喜歡他自己了。這並不是一種自誇自讚或自我肯定式的喜歡,而毋寧說是一種對「成為自己」的寧靜喜悅。
[我→]看到「更喜歡他自己」,我才明白,光「接納自己」是多麼地沒感情,好像在冷眼旁觀他人似的。
p.104
在這裡,她和其他許多案主一樣,一面摸索,還帶點歉意的,但終於達到了這樣的瞭解:她變得能喜歡、欣賞而接納了自己。一個人終於達到一種自然而輕鬆的欣悅,一種原始的生之喜悅。歐克女士覺得人的生機理當自然活現,宛如嬰兒一般,但我們卻在成長的過程中讓這種生機給折彎了。
[我→]台灣有過「教育改革」的浪潮,30多年前了。在那之前,我前面的2個孩子在小學中,聽到孩子回來說的話,我不得不去學校看看她們在做什麼?協助老師參與一些活動,而看到了比較多的情況,深深覺得:「孩子被教得越來越笨」。老是有人為現況說話,什麼老師面對那麼多學生,不得不用一些管理方法,老師身兼許多行政事務,不得不……,最基本的,我看到的是,那是用一些簡單又傳統的方法在馴獸,將孩子造成和她們(還有當局要求的)一樣。
然後看看孩子的爸媽們,也是一樣,孩子越教越笨,又有一些說法:爸媽們迫成生活壓力,工作忙碌,不得不XX;或是沒有知識、資源,不知道如何適合地對待小孩,就依自己小時候被對待的,或自己期望的樣子來教……
我自己的孩子呢?我從小儘量尊重她們,從嬰兒時期就將她當作一個「人」看待,看她們想做什麼,而跟著一起做什麼,只是還是有一些規則,尤其對第一個孩子,想帶成我想要的樣子—就是跟我一樣(的生活)。差一歲半的第2個孩子就沒辦法依我想要的了。第一個孩子又是乖、聽話、聰明又「好帶」的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時,出現了心理困擾,國中時願意去做心理諮商,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和諮商師談。
我才明白,孩子長成照著大人喜歡的樣子,是壓抑、扭曲她自己,配合著大人的期望而活,她很會看大人臉色,做讓大人讚許的事情,這是我當時沒注意到,也不知道,後來才想到的。讓孩子做她自己,情緒和意見都可以表達出來,肯定她自己的能力,不是用「教的」能做到的。
p.106
我們可以說:不只在治療中,還應包括某些逸出日常生活的經驗在內,她確曾有過這麼康的體驗—覺得自己值得欣賞和喜歡,也覺得自己整個人是一氣呵成、運作自如的。我們也可以說:這樣的體驗之所以能獲得,是因為她有時可以不排拒自己的感覺,乃至可以和感覺共處共生。
這裡,有一個關於心理治療過程的重點,我認為過去常被人忽略了。心理治療要能有效,必須遵循的方向是:允許這個人去充分地體驗,並且覺察自己所有旳反應=包括感覺和情緒在內。如果情形是如此,使人能感受到對自己有積極的喜歡,能真切地欣賞自己之成為一個運作自如的個體,那麼,治療便可算是達到一個終點了。
[我→]然後,2年前開始,我參予了孫女的照顧,也就是我大女兒的孩子,更深切體會到,小孩的無助,她沒有獨立行動的能力,看大人如何對待她,她就成為那樣的人。
孩子的「原始能力」,大人認識的有多少?記得了多少?大都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大女兒經歷過體制外教育,也在自學團體兼差工作,願意以更自然的方式對待孩子,願孩子本來的能力失去少一點,我的想法和做法也一樣。只是我們不自學,開始面臨選擇幼稚園的功課,又是一大挑戰。
不只孩子,人們成年之後,在各種場合中,面對有權力的對方,能夠保有的自我有多少?自己的感覺和經驗不斷地被否定,當自己也不肯定自己時,失去了自我,扭曲加破碎了自己,如何保有一個人的完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