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看了幾本書,有的文字對我來說讀起來生硬,就花長一點時間分章閱讀,有的則容易入口,不出一天就可以讀完。
因為期待自己讀的書可以用在生活上,即便是一個、二個觀念或方法都好,所以趁著剛讀完,最是有感時,給自己做點書寫,寫下關於此書的學習點。
今天先分享這本書:
之所以挑了此書,跟去年底時因緣際會下聽了作者的podcast有關,加上自己其實也想透過閱讀方式來擴充對於心理、諮商等相關知識,也因此才留意到作者也有出書。透過他的節目、粉絲頁和書⋯⋯等,隱約可以感受到他和一般大學教授很不同,當然這種不同的感受可能也可能自己對於"教授"的刻板印象有關。
讀完書的第一個瞬間,對於作者的文筆有幾個感覺:
作者整本書是一種頗有架構的方式來做書寫,把想說的東西做了分類來展開說明,並且在每個篇章後都有心理學相關的科普知識,甚至在書的最後有一些練習,而參考文獻中也會附上來源與連結,電子書很方便的可以點過去連結,看到更多衍生內容,是我很喜歡的設計。
讀著文字時,心中就出現了「天秤座」這樣的字眼,作者似乎在說著自己的觀點和概念時,會在天秤的二方都做說明和論述,簡化的舉例如:關於熱情,熱情是好事,但不能只有熱情;關於規劃,你要盡可能事先做好規劃以增加可控性,但也要在某些時候放掉控制去冒險⋯⋯等等。或許因為文字編排使然,我總會有種「你需要不斷去衡量狀況,因時因地做不同的調整」的想法跟著浮現,雖然人生也確實是如此,不過,似乎還不曾有那種讀著書時,就有那種要去衡量的感受。
剛讀完整本書的當下,忽然有感地想著,如果二十多歲時能讀到此書,或許可以早些幫助自己釐清重要的事,以及學會如何做事的方法吧。雖然現在的自己也在某些篇章有被提醒或者看到不同觀點的學習,不過,更多時候像是一種彼此驗證、對照,以及對話感,驗證自己至目前為止的作為如何,以及對於他者又是如何看待生命中的這些的對話。
說到此書的提醒和學習:第一個是關於「固執」的這一篇。
過去,曾有某人對我說了一段話,其中有提到因為我很固執,所以才會找我合作。然而,因為自己對於「固執」一直都是較負向的眼光看待這個特質,所以並不能欣賞。
然而,作者在提到固執時,是這麼說的: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把自己的生活規劃得很好,我們會直覺地認為他的規劃能力很好。我不否認有好的規劃能力是重要的,但根本的原因是,這個人對於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很清楚的執念,也就是很固執。」
「旅行是如此,生活中的其他規劃也是如此,有一定的固執,你才能幫自己做好的規劃,當然其中也包含「無法履行」的規劃。」
讀到這段文字時,心中真的是某個地方被觸動一般,原來,固執也是有這個角度的呀!算是幫我把固執認回來,欣賞自己的這一面。
先放上讓自己當下被觸動的文字:
「在華人的文化中,我們比較不擅長展現自我,每個人都把自己藏得好好的,真的很可惜。如果說我們是有十分講三分,那不少歐美人士就是有三分講十分。雖然有點荒唐,但是正因為他們敢表達,彼此間比較有可能互相激盪,產生不同的火花。我沒有要鼓勵大家自我膨脹,但可以練習多讓別人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別人才會知道,你們之間會有怎麼樣的可能性」
好像真的是這樣啊!小時候,欣喜的展現自己時,就會被大人說「臭屁」或者「不懂謙虛」,所以學會了這樣是不好的。也因此,從不可以展現,漸漸地變成不習慣把自己的長處展現,甚至在展現的當下,也還是擔心著會不會被他人認為是臭屁、不懂謙虛。
沒有學習展現,也就拿捏不出怎樣恰當的展現,可以讓別人知道,又不會變成自我膨脹。的確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地方。
另外一段自己也頗有感的內容則是一段問答,如下:
「為什麼你不願意讓別人幫忙?
第一、你對人不信任。我不否認我有時候不願意求助,是因為不覺得別人可以把事情做好,能夠符合自己的標準。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你自己分出時間、精力來做,可能也無法做到自己滿意的境界,那為何要為難自己呢?
第二、你臉皮太薄。有不少人覺得麻煩別人是很難堪的事情,不僅暴露了自己的不足,也欠別人一個人情。但是只要你不是獨居,人和人之間本來就該互相交流、協助。所以,真的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大不了多花些心思想要怎麼感謝別人的協助就可以了。」
這當然也跟過往的習慣有關。獨立慣了的人,總是擔心會麻煩了他人,卻忘了換個角度去想麻煩他人有哪些好處?像作者就提過他在學生時代擔任社團社長時,一開始都自己來,卻讓社員少了參與感而漸行漸遠,後來因為有大型活動,自己一個人扛不過來,只好找他人幫忙,卻也因此拉近了距離,增近社員間的向心力。
適度的依賴他人,也是一件值得學習的事呢!
最後,作者提到了一間《會上錯菜的餐廳》,裡面是由失智的長者提供服務,雖然餐廳想透過讓失智長者透過參與找回自身的成就感,然而,卻也因此協助其他人打破失智症的刻板印象,並且認識了失智者正面、溫暖的一面。是一個很棒,也很溫馨的設計啊!
其中,作者引用了小國士朗在他書中的一段話:
若我們有能力可以做一些好事,那麼我們就該要去做。
作者說,他曾經一度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別人也在做,沒有必要繼續做下去。但因為讀了這段話,讓他也回頭仔細端詳手上的事,幫助他發現這些事還是有一些不可取代性,也就有動力再繼續經營下去。
他的這段話,我很有感,因為自己也時常有類似的感受,此外,也不免會受外界對於寫出的一篇文、做出的一個作品等成果的評價影響。然而,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這些。他人評價(按讚、點閱等)可以做為其他的指標,以協助後續做調整,但絕對不是用來評價自身好壞或所做之事的價值。
這些年下來,我更加覺得「價值」應該是去看見作品的誕生否出於善的意念,作品的產出是否完成了自己,作品如果也真的給予他者適切的幫助當然更好,不過,這部分有時還真的要看機運吧。我自己經驗中,努力經營的,不一定有成果,卻總在意外之處,有機會,不過,這也不表示那些耕耘不重要,只是有時開花結果的地方,不一定如自己預期的樣子而已。
「只要把能夠做的事情都如自己期待的完成,就認定這件事情已經結束了。至於後續的成果如何,因為不是我能夠控制的,我就不會特別去留意。我自己把這樣的做事風格稱作「積極佛系人」,也就是說對於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要很積極去做;但是,對於自己不能掌握的事情,要佛系看待,不論結果如何,都視為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自己先盡了力,做對的事,穩定的走下去,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