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忽然有感說話的重要性,於是找了幾本與說話相關的書來閱讀,同時為自己做點記錄,本次想分享的是這本書:丁菱娟的成熟大人說話課:如何說,才能得體又不傷人?反擊時,如何堅定又有力量?任何情境都可用的38個溝通之道。
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副標題:如何說,才能得體又不傷人?反擊時,如何堅定又有力量?有時候,受委屈時,我好希望可以替自己說話,卻時常說不出;有時候,我好希望表達自己的權益、立場,但其實並不想傷人,所以,副標算是打中了我心理的OS。
在「成熟大人說話課」一書中,由於作者背景是公關,書中多數時分享他在公關上的經驗,像是:爭取提案時、遇到危機狀況時,可以如何說話和應對,另外一部分則是以他身為一個主管,對於員工如何跟上司溝通、職場中又要如何說話等,有些他的觀點與分享。
全書中我對於如何和客戶預算報價、面對炎上、危機發生時如何道歉,以及面對公眾,哪些話說、說不得等等⋯⋯,特別有感。
報價的藝術
我還記得多年前,有個機會被邀請至某單位分享,由於多數時候各單位有基本公訂價,所以當時遇到需要自己報價的單位,因為沒有準備而感到慌亂,心中並不希望報價太高,也不想委屈自己,最後由於沒經驗的情況下,其實得到的是一個有點兒委屈自己的價格,但也只好硬著頭皮接下了。
書中,作者有分享類似的狀況,他的方式是給客戶高、中、低三種不同的報價及方案內容,藉此也能探一探客戶其實預算範圍落在哪裡。只能說當時要是有學會這一招,或許就能安穩應對,又或者一時片刻沒想法,其實也可以採緩兵之計,告知對方需要綜合評估對方需求後再回覆。
被炎上了,或需要道歉?
書中第二個學習是有關炎上。在這個社群平台、自媒體當道世代,炎上其實很常見,我也聽過身邊一些友人的實際經驗。書中,作者提醒在自媒體上回應謠言或負面新聞時,有幾個點其實需注意,分別是:
- 不要刪文,刪文會激起更大反彈。(有時新聞上的確有看到被炎上對象會用刪文方式處理)
- 不要到對方的臉書爭辯,因為那是他人戰場,在自己社群頁面,丟少支持你的人多。
- 趕快釐清真相,同時也要對外說明,一方面對事件表示遺憾,另方面也說明正在盡快釐清真相,之後會向大眾說明。(不過,有時候激烈的言論下,事實可能一點也不重要?又或者可能連給人釐清的時間都不一定願意?)
- 道歉要真誠,只要有些瑕疵就要考慮道歉,而且要乾脆,腰要彎得夠低,才不會有後遺症。這一點在其他章節中也有提及,人性使然,有時道歉很難,有時道欺力道不夠,也會讓大眾更質疑。
- 用人話,不是冠冕堂皇的藉口,更不是官方文章說明,這時要取得的是大眾的諒解和同理心。
看完這些注意事項,我還是認為被炎上以及要對大眾媒體道歉很難,能做得好、做得漂亮的店家、廠商、公眾人物,真的不多。或許需要多觀摩生活中他人的做法,不論好壞,都是值得學習和提醒的。
說話的藝術
好好說話,真是門藝術!
在書中,作者提及,好好說話其實也是同理心的展現。然而,要能好好說,首先是好好傾聽對方,尤其當對方在負面情緒之中,更要穩住自己,聽到情緒背後的需求。
這一點大概是最不容易的部分啊!
人們很多時候聽到對方的抱怨和批評時,想要捍衛自己的心情就會立刻浮現,哪裡還聽得到對方真正的需求?尤其對方越是親近的人就越急著想辯解,甚至有時口不擇言,拿著對方的軟勒傷害他。當這樣的話說出口,很多時候是不一定能再挽回的,作者也提到,千萬別用「自己個性直率」當藉口,那不是負責任的溝通。
以下,也將散落在各章節中有關說話的藝術,整理如下:
- 對於假設性或聽說的問題,只要禮貌回答「抱歉,我無法回答假設性問題」
- 對於不該說的話,一句都別說,另外,對方天生的弱點或在意的點及底線,即便是事實,就是不能說
- 有些話只能私底下說
- 對於別人的好話、讚美,在公眾場合要大聲說;若是別人的痛,則在私下給予溫暖
- 不要代替他人發言,縱使是好朋友,除非你得到他的授權。
- 敏感的話題不要說,若非說不可,也簡單表示「我也還在了解中」
- 有些話留給別人說,尤其是吹噓自己的話
- 有時候,沉默是很有力量的武器,尤其當別人用沉默對付你時,你沒有責任去填補對方的空檔。
何時說不?怎麼說?
對於如何說不這章也是我超有感的,因為我的確太不會拒絕了啊!
書中提到了一些該說「不」的情況:
- 覺得很委屈
- 覺得不合理
- 實在沒有時間
- 超出自己的能力,做不到
但是,要怎麼說呢?作者建議,說「不」之前先講好話,讓對方知難而退,例如,你可以說:「謝謝你這麼看重我,但我實在抽不出空來,而且這件事不是我的專長,我真的無法答應,免得被我搞砸。」,又或者,你可以不急著回答,而是表明「這件事我需要想想,給我幾天時間再回答你。」,這樣也可以爭取緩衝餘地,思考如何說又不失禮。
不過,作者倒是對某種人提出例外,很難拒絕的對象,即是自己的父母。
作者認為這個時候只能當自己的功課,真的不合理又拒絕不了,盡力就好,也要記得照顧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畢竟老人家有時像小孩,這時候與其生氣且事事認真,不如理解和同理他們。
唉,看到這,我也只好摸摸自己鼻子,告訴自己:功課啊!
整體來說,這本書輕鬆易讀,卻又有許多眉角在其中,在2025春節開工後濕冷的第一天,讀起來特別舒暢,也期許自己也能將所學帶到生活中實踐,讓自己表達能力升級。
🌷思嘉|書寫與藝術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