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餐飲業者面臨內需市場飽和的情況下,紛紛至海外拓點,尤其是拓展北美市場,而這些懷抱美國夢的公司,早期如美食-KY、瓦城、六角,近期如八方雲集、揚秦(麥味登)等,更若日本的『藏壽司』在台灣掛牌,但其實母公司也到美國展店,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各家餐飲集團非得去美國不可呢?
據台灣連鎖加盟協會指出:「北美國家國民所得高、終端售價高,如果是連鎖加盟則同時原物料銷售收入和品牌授權金也較高;因此台灣品牌在台灣建置成功的商模後,若要走向國際,不論是全球授權或是展店,美國市場都是最佳舞台,具指標意義。」
另參考報導指出:「據業者透露,美國市場客單價高,平均賣 1 杯手搖飲,在東南亞市場必須要賣約 3 杯才能達到相同的毛利率,同時美國幅員遼闊,發展的空間相當龐大。」
又如近期投資人看好到美國發展的—八方雲集(2753),一個鍋貼竟可賣到21元!想見美國市場的消費水準有多高呀!
以上詳見報導連結,如下:
好了說這麼多,為什麼本文這次的主題是—聯發國際(2756)呢?
其實阿嘉之前投資過同樣是珍奶股的—六角(2732),但是聯發國際與“眾”餐飲同業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該司已成功站穩北美市場,且據悉公司不是主打華人市場、是當地白人市場,更厲害的是公司創業初期就堅持賣“正宗”的珍奶,成功教育當地白人,什麼才叫『珍珠奶茶』,珍奶就是要用『茶葉』、要有“茶”味,而不是許多調味粉、色素,而且加的是『粉圓』,不是其他奇怪的“蒟蒻晶球”配料!
試問?許多餐飲同業佈局海外市場,卻還是在華人區展店,又或者要符合當地口味,導致完全失去了產品靈魂,而且重要的一點是,大家都喊:『台灣發跡、全球佈局』。但台灣作為品牌孵化地,佈局海外時卻無法落實「一致性」,如此一來到底要如何發展成餐飲業QSR的成功模式呢?
我認為原因還有,基本上餐飲加盟連鎖的營收成長來自加盟展店,這只對了一半,其實這些餐飲業者的客戶是加盟主才對、非終端消費者,也就是營收實實在在的是來自於原物料買賣。
再問?從台灣出貨如果無法達到產品組合的一致性,那麼到底如何規模化,如何獲利呢?
可以參考全球最成功的飲料業者『星巴克』,成功的本質乃自於輸出『咖啡』到全世界,而重點就是這個“咖啡”到底是什麼?我想大家認知到的“咖啡”的味道就是星巴克教育給消費者的味道,如此一來才能到做到規模化,我認為這才是餐飲業正確的成功方程式!
好吧!我們首先看到下圖,回頭來說—聯發國際(2756)的投資邏輯。
接續,我們從公司簡介開始,以下。
聯發國際(2756)由董事長鄭凱隆先生設立於民國93年,為老牌手搖飲『歇腳亭』母公司。
公司目前資本額已成長至2.45億元、市值約21.5億,相較同業六角(2732)資本額4.65億、市值61.3億,及美食-KY(2723)資本額18億、市值162億元,聯發國際相對小上許多。
關係企業子公司僅香港及美國,業務相當單純,詳見組織架構。
旗下品牌有歇腳亭『Sharetea』及『MAMAK檔&甘榜馳名海南雞飯』。
而歇腳亭在美國的「商品價位」為一大亮點,等於說飲料價格是台灣的2~3倍!另外香港大概是台灣的1.5倍價錢。
公司營業收入的重點在於『Sharetea』品牌,為主要營收來源,詳見下圖「商品銷售」及「加盟授權」收入的部分,佔比達7成。
但?怎麼會有星馬料理呀?其實公司在星馬地區也有50餘家的歇腳亭門店,所以我認為引入當地餐飲也是正常的事。
而此餐飲品牌主要營業區域在台灣且為直營店,不過考量營收佔比不高,加上疫情後也關閉了許多門店,故就不在本文著墨範圍了!
但此發展策略在於,公司表示台灣作為品牌孵化地,他們希望透過手搖飲市場在全球展店的經驗,將此作為一個平台、能與同業分享,以輸出台灣品牌到全世界!
(其實這個聽聽就好,六角也這麼說!雖說對於公司有遠大的願景我們還是要給予認同才對,但餐食類品項要達到規模話實在很不容易。以東南亞餐食代表的—瓦城(2729)來說,美國夢不知道喊幾年了!還是沒法辦到。)
對於聯發鄭董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財報狗訪談&Podcast,如下。
回頭來說『Sharetea』品牌。歇腳亭的創始店於台北南陽街,是許多人學生時期的回憶。南陽街可說是全台北補習班最密集的地方,俗稱「補習街」,學生在平日放學後常直接到南陽街吃晚餐,因此帶動此地餐飲業的聚集,而歇腳亭也因此發跡。
雖然歇腳亭現在全台只剩二十幾家店,但目前是北美市占率最高的“台灣”手搖飲品牌。
鄭董打趣地說,當年在南陽街只有他們一家,學生們下課來買杯珍奶是很珍貴的回憶,現在到美國發展的歇腳亭,更成為當年學成出國學子的聚會地點,好在當年對於這些學生很好,他們不乏有許多在美國科技公司上班,更幫忙組織粉絲團,協助歇腳亭於美國曝光呢!
順道一提,美國的歇腳亭不同於台灣的手搖飲店,是可以內用的,設計上就很像是星巴克的店型,顧客除了買飲料外,常會在店內飲用、聊天,如下圖。
再看到下圖公司詳細店數統計,截至2021年7月份,前四大區域依序是美國、香港、澳洲及馬來西亞;而據筆者調研,目前美國市場店數已成長至157家,其他區域則持平,北美市場仍是公司營運主力。
最後,見下圖近期營收區域別,上面提到美洲市場是最大營收主力區域;惟見2022年澳洲的部分少掉許多,其原因在於澳洲代理商因違反原物料採購合約,因此與公司結束合作關係。
雖然少掉澳洲業務,損失3~5%的營收,但也因此更奠定了公司在北美市場的發展策略,不同於其他同業,而是採—『單店加盟』策略。(針對這點我們接續於業務發展說明)
首先,見下圖公司的「發展歷程」,於102年進軍美國、105年進入香港,109年北美店數及突破100家店!要知道台灣餐飲同業美食-KY、六角,同樣也至美國發展,但是成績實在普通,而聯發國際卻意外地好?關於這點的原因是,聯發國際相較於多數台灣餐飲業在美國以華人市場為主,公司在美國深耕在地市場,加盟夥伴有 70%非華人,消費者有 50%非華人,因此公司才能成功站穩當地市場。
基本上公司的客戶就是加盟主,因此越多家盟主加入,也代表著公司可以售出更多的原物料,並帶動營收成長,故追蹤加盟展店狀況實屬重要。
因為公司未揭露相關店數資訊,因此阿嘉就媒體報導推測店數,如下表:
上表的營收是依銷售地區別來區分,也就營收認列的來源是依客戶所在地來區分;而此表主要列出前三大區域,北美、台灣及香港。
看到紅色框框,北美店數成長帶動營收成長,從2019年85家店、營收3.8億元,到2022年約140家店、營收4.8億元。雖目前2023年財報尚未公布,但據調研北美已有157家店,比對店數約為2019年的兩倍,那營收不就應該至少也要乘上兩倍、達6億元以上?(純屬猜測)
同樣的邏輯看到合併財報,公司到了2023年約有400店,但營收仍然只有7.4億元,不及2019年僅321家的9.9億元營收。
綜上,或許可以預期公司加盟店的成長,其實尚未反映在營收成長。另外,公司表示2024年北美市場至少開出28家店,目標2025年全球要達500店,因此可以期待營收仍有成長空間。
不過阿嘉其實比較看重北美市場的發展而非全球店數,因為其他地區貢獻公司獲利實在不多;且北美市場於疫情間仍能大力展店,俗話說:「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我私心認為,這些逆勢開展的門店,尚未反映真實的營收貢獻。
其次是香港市場,加盟門店數位居集團第二,也是有貢獻營收及獲利的地區,但比較逆風的是,除了遇到疫情以外,還面臨反送中等政治問題,導致店數下滑,且加上中國市場競爭者眾(蜜雪冰城),我認為只要能持平,不要虧損其實就不錯了!
最後,看到上表「合約負債」的部分,基本上這就是公司向加盟業者收取的「加盟收入」,尚未認列到公司營收;而何時會認列呢?詳見下圖。
加盟金是在加盟主開業時才能認列到營收,而權利金則是開業後逐月認列,所以在這之前會認在合約負債;而2023H3的合約負債為7.4仟萬元,比起上一年度少了一些,這也顯示未來開業的加盟主變少了!
公司也表示,2023年因為缺工、通膨、升息等因素,加盟主開店意願降低,不過這也將遞延至2024年,投資人可以追蹤合約負債的狀況,當作公司加盟展店的風向球。
見下圖,2021年營收創高時,合約負債也在之前達到8千萬的高水準,而近幾季合約負債開始趨緩、營收也漸趨下滑。
但其實合約負債下滑不代表未來營收不會成長,反之我還是認為,這幾年店數的成長,還是沒有反映在商品銷售的成長上!
邏輯是,「合約負債」反映的是「加盟授權」收入,「店數成長」反映的是「商品銷售」收入,其實這是兩件不太一樣的事情。
看到這裡,從“加盟展店”談到“營收貢獻”、再到“合約負債”,思維邏輯似乎有點分散了!我們拉回來看到公司的「展店策略」。
首先我們看到公司的營運模式,主要區分直營、代理授權及單店加盟等三種;而主要收入有加盟收入(加盟金、品牌維護費)及商品收入(原物料)。
也就是更多的加盟展店,相對的就有更多的加盟授權金與原物料收入。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公司採「單店加盟」策略,其實也就是公司能夠站穩北美市場的成功關鍵!
而其他地區則採直營或是代理授權,尤其代理授權,前文提到公司已經和澳洲代理商結束合作;此風險在於,好不容易經營起的市場,當初可是有40幾家店的耶!卻被業者“整碗捧去”,過去六角也曾吃過這閉門羹。
相反的,公司在最大市場北美及第二大的香港接是採取“單店加盟”策略,可以簡單理解就是利於“直接管理”;而且單店加盟主的店數大多只會是“個位數”,若再發生如澳洲代理商違約的情況,其實傷害也不大。
而針對「單店加盟」策略,公司於上市櫃公開說明書清楚說明:
採取穩健不求快的市場發展策略,透過挑選熟悉當地市場的加盟主單店經營,更能確保本公司產品符合當地消費者喜好,並能即時接受加盟主反饋從而進行協助,以追求加盟店營運獲利為首要目標,使本公司之品牌與加盟門市能長久經營。
本公司於主要銷售市場美國採取單店加盟而非區域代理模式,主係考量美國幅員廣大,各州及各種族民情不同,難以統一管理,且對加盟主之管控力道較對區域代理商強,經本公司瞭解,美國市場之競爭同業-功夫茶及薡茶亦採單店加盟模式經營。
但居然公司透過「單店加盟」策略,是否反映在財報上與同業不同之處呢?
見下表,可以發現聯發國際的“營業費用率”相比同業來的低,而這也反映在公司更高的“營業利潤率”。
-營業費用比較
-營業利益率比較
不過,我認為這個比較基準乍看下沒有問題,但深入來討論會發現還是有問題!怎麼說呢?也就是這是公司“營運策略”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因為聯發國際大多數皆為加盟店,營運成本、費用大多由加盟主吸收。相較其他同業旗下有許多直營門店,如美食-KY除了台灣9成為加盟店,其餘地區皆為直營店;又如六角,海外展店皆是透過代理授權,無直接管理加盟店,等於多被賺了一手,且台灣的餐飲品牌皆為直營店,費用率自然比較高。
不過聯發國際這樣做其實享有許多好處!除了門店營運風險由加盟主承擔外,公司與加盟主之間其實是各自分工,母公司專心控管原物料、維護品牌、開發市場、擴大市佔率,而加盟主只要顧好自己的幾家店即可。
只要公司加盟規模可以擴大,規模化後更能降低原物料採購成本,其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且母公司的“輕資產”營運策略,更能度過景氣低迷時期,而公司也於疫情期間對加盟主給予讓利,這對於加盟主的品牌維護實則是種保障。
所以說呀!我認為展店策略沒有絕對的對錯,但聯發國際這步棋在北美市場就真的如此成功不是嗎?疫情間更能逆勢展店呢!
説到這裡,那我們就來探究,聯發國際營業利益率較高的原因,接續。
我們細看主要收入的毛利狀況,見下表。光「商品銷售」也就是“原物料買賣”就可以近4成毛利,而「加盟授權」幾乎就是9成毛利;餐飲的部分因為皆屬直營門市,所有店面折舊、人事成本、租金水電,都是自行要負擔的,利潤率就相對差了不少。
-毛利分析
阿嘉相當好奇商品銷售、加盟授權與部門別營收的關係,故彙整如下圖:
(註:此表的部門別營收不同於地區別,會發現台灣區佔比變多,但其實這些收入主要還是以來自北美的客戶為主)
上表可以發現「商品銷售」是影響「合併營業收入」的主要因子,而「加盟授權」為影響「北美及香港」營業收入的因子。
結合上表的毛利分析,如果公司的毛利率走升,則表示「加盟授權」收入提高,也就是公司加盟店變多,而未來這些加盟店開始貢獻營業收入,毛利率自然會開始趨緩,也會屬正常現象。
我們再看到“各部門別”的營業利潤率,並比較“營業收入別”比率,如下表:
-各部門營業利潤率
-營業收入別比率
看到公司這幾年的利潤率不斷地上升,表示北美持續展店帶來的高毛利「加盟授權」收入。
所以,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投資邏輯,我說:「同業美食-KY在北美市場拓展有成,帶動毛利率成長,聯發國際“應”可複製相同商業模式。」故只要公司持續在北美市場展店,毛利率就還能維持才對。
公司也於訪談中表示,每個地區的加盟主最多可以開到5間店,調研公司公開說明書,其實這些單店加盟主,截至2021年每個加盟主的店數也僅有2~3家而已,我認為尚有拓展空間。
而隨著持續展店,商品銷售收入應當也要同步提升才對,雖然商品銷售利潤率較低,但在規模經濟下,加上北美市場產品單價高,以目前台灣部門利潤來看,僅有6%水準,只要重新站回10%,對整體利潤貢獻就會起不錯的加成作用。
若再加上前文提到,原2023年加盟主的展店遞延到2024年,且商品銷售回到過往水準,不僅毛利率有撐、營收還能成長,那麼可能就會是非常大的成長了!
不過以上純屬臆測,阿嘉還不敢肯定公司會照著這個劇本發展,但在2024年通膨趨緩下,或許可以期待看看。
而這邊還是不免俗與同業做個比較,也顯示公司真的是可以賺錢的,見下表:
此表為六角各部門的營運概況,看到台灣區營業利潤率水準大致與聯發國際一樣,但是看到大陸市場,萬豐國際的營業利潤從沒有超過2成,回到前面比較聯發-香港的部門損益,營業利潤率近年皆超過2成以上!
我認為由此即可大致確定,聯發國際的商業模式比起同業,更具競爭優勢!(把營運風險轉嫁給加盟主也是種方式XD)
但其實公司也不是直接甩鍋給加盟主,沒做什麼事。以下節錄自公開說明書:
本公司於香港設立物流倉庫,讓加盟主於缺貨時可以隨時到香港子公司之倉庫取貨,無需自行囤貨,使其可以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僅需承租較小的店舖以節省租金避免積壓過高的營運資金。由於目前本公司在香港已具有營運規模,故相較於其他同業營運成本低,可以給予加盟主高品質原物料及優惠的價格,幫助加盟主在維持品質的同時,售價亦具競爭力。
美國市場由於店家數尚未達到經濟規模,且店家分散各地,尚未符合設立倉庫以就近服務加盟主之效益評估。截至 110年7月底,加州為美國最多加盟門市的區域(50家),本公司評估未來若設置倉庫的話會優先設立於此區域,以將倉庫可以服務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也難怪聯發-香港能夠取得不錯的利潤率;而美國市場,就如阿嘉前文所述,目前仍在擴大營運規模,隨著規模經濟效應,毛利有撐、營收成長,是最好的劇本!
然美國同業的部分呢?如下圖:
也不是完全沒有競爭對手啦!尤其「功夫茶」店數之多以及Ding Tea(薡茶)也才剛登入興櫃市場—巨宇翔(2760),皆已發展具相當規模。
尤其薡茶,跟歇腳亭一樣皆是台灣品牌,且7成營收同樣來自北美市場,觀察其利潤率(見下圖)完全不輸給聯發國際喔!目前該公司公開資訊不多,後續要再持續追蹤其發展狀況。
-巨宇翔財報
-月營收比較
接續簡短來談談公司的競爭優勢,如下圖:
公司表示加盟主開複數店的比率達6成,而且要求有賺錢才願意給加盟主開,所以續約率也才來到9成之多;而區域代理的部分也都是長期合作關係。
我認為以上競爭優勢難以就數據量化,但可以感覺出來公司對於加盟店的管控自有一套方式!
且在美國開店其實並非大家想像的進入門檻不高,尤其是疫情期間,光是開1家店平均就要花6個到8個月的時間,目前面臨缺工要到一年才可開1家店(這也形成後進者的競爭障礙)。但在美國開1家店,帶來的利潤等同於在臺灣開設5至8家店才能達成。
所以公司為什麼要慎選加盟,因為維持加盟及代理商品質的同時,其實也是確保公司能夠獲利的關鍵。如前所述,這也反映在公司相較同業享有更高的利潤率!
最後,還是不免俗來談談聯發國際的「市場評價」,首先看到同業本益比(PE),如下圖:
聯發國際相較同業已成功站穩北美市場,比較同業本益比估值水準(PE),筆者認為尚有調整空間。
加上加盟展店尚未完全反映在商品銷售上,營收只要恢復成長,將可帶動未來EPS的表現。(要戴維斯雙擊了嗎?!)
另外,公司於公開說明書提到:
本公司主要市場-美國一般於第二季末提前備貨以因應夏日旺季,並於第三季因應第四季連續假期備貨,使本公司上半年度與下半年度商品銷售收入比重約為 4:6。
觀察近年EPS走勢,如下圖:
公司具明顯的季節性走勢,每年Q2、3迎來茶飲旺季,可望帶動獲利成長,投資人可期待旺季效應推升市場評價。(冬天買、夏天賣)
而再看到股價淨值比,如下圖:
老實說,比起同業六角並沒有比較低,都是3.5倍左右,但是同樣都是在低位階的地方,或有投資機會。
而到底要怎麼估值呢?
其實我覺得簡單思考:
以上問題,就留給各位了!
文末,回到一開始說的投資邏輯,如下:
不知道各位看完公司的現況之後,對於以上展望有沒有信心呢?
近期看到投資朋友(傑克的投資日誌)於臉書分享 Bill Ackman 的訪談:
Bill Ackman 認為一家 QSR 餐飲必須成功打造出一個可規模化的「模式」,當成功開出 100 家後,那就很容易可以看出會到 200、300、500…。多數餐廳可以開出少數幾家店,但很少有餐廳可以打造一個系統並大規模複製。而我認為 Bill Ackman 講到一個關鍵,這些餐廳的價值在於打造一個 Franchise,讓一個普通人可以快速進入這個生意並打造成功的 Franchise,歷史上許多成功的餐廳都是 Franchise 模式(漢堡王、麥當勞、Popeyes),在此模式下真正的客戶可能是那些加盟主,而不是一般消費者,如何幫助這些人取得長期成功可能是打造模式的關鍵。
我想,聯發國際就是在打造這樣一個可複製的系統,只要能夠成功的話,那會是非常具想像空間的。
以上分享,感謝各位閱讀。
也歡迎追蹤筆者FB:阿嘉的投資與生活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