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你會想知道的心理學小技巧|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讀書心得

2024/02/27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寫給在工作、愛情和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你

前言

  • 不想耍廢,但身體怎麼一直叫我去耍廢?
  • 我知道自己很廢,有沒有什麼方法解決?我還有沒有藥可以救?
  • 我知道尊重別人的意見很重要,但他們的想法真的跟我很不合,每次說話都滿肚子氣,該直接開扁嗎,還是有什麼辦法?
  • 生活一成不變,越過越沒意義的感覺,該如何著手?
  • 人生問題好多,到底怎麼辦?有沒有人生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可以看?


相信很多人也有過以上的這些疑問,

蛤?還是只是我太廢才有這些問題?

好啦,管他的,得寫就是得寫,不相信大家真的都那麼積極樂觀啦!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這我一點都不意外,因為人只要活著就正身在其中,(人如果沒有問題那十之八九就是製造問題的人啦),令我意外的是,這些問題,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居然有解答。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叫《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副標題,寫給在工作、愛情和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你。


心理學?不就讀心術?


「心理學」這三個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但什麼是心理學,這個問題就不見得人人都曉得了,更詳細的解釋,維基百科有,而我看完這本書,用自己的話簡單講就是:

「人類某些行為背後的原因」。

知道有事要做,但還是繼續廢,看能拖多久拖多久;爛事怎麼每次好像都在同一天發生,接踵而來;明明自己和大家的想法不同,但最後為何還是會選擇從眾?


這些就是人的行為,而會有這些行為,其實不是毫無根據,背後總能找出原因,而這些原因,就是心理學在研究的事情了。


講到「學問」這兩字好像很高深,但作者其實是希望用簡單的方式告訴讀者,沒這回事!除此之外,他還藉由本書傳達出所謂學問,不只是理論,其實是可以實際運用的,而且還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過去我也對「心理學」這三個字有很深的誤解。人有時容易從字面上片面去認定某個詞的意涵。心理學一開始我乍看就覺得是門參透人心、某種讀心的巫術。


同期被我誤會過的詞還有包括流水帳,以為是在寫什麼跟水有關的文章;立體派,以為所謂的透視畫就是立體派;冥想,以為是閉著眼睛進入心靈另一個空間的想像;濫觴,以為是某種腐爛的傷口。


在行文的此刻,可能還有很多我還沾沾自喜,不知道自己已經錯了很久的詞正在被我錯誤應用著也說不定。總之誤會慢慢被解開就好了?.....


由於歷史是不斷重演的,所以人類經過彼此的觀察,發現很多行為出乎意料的相似,起了好奇心去假設並做實驗,理出的一些結論,成就了如今的心理學。


常見的心理學,你叫得出幾個?


巴夫洛夫的狗

知識的氾濫之下,現代人應該隨口都能說出幾個心理學,像是「巴夫洛夫的狗」的古典制約,出現某事就想到某事,狗聽到鈴鐺就開始流口水準備吃飯,一聽到老師開始講課就很想睡覺等等(算吧?);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還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對加害者產生情感,好奇怪的行為?在心理學就發現這是一種心理防衛,覺得只要自己認定對方,就能讓自己受到更少的傷害;


破窗效應

最廣為人知的,也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心理學,「破窗效應」,當有人已經做了某件相對不道德的事情,後來的人就比較敢做,最常見的就是夜市的垃圾桶如果滿出來,只要有人放在垃圾桶旁邊,很快那邊就會堆滿垃圾了,這些就是比較常見的心理學。


成為更理想的自己

心理學讓人知道為何在某些情境,人會有這些行為產生。而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應該在於給大家一個方向去嘗試,讓自己有機會透過心理學,找到方法來變成更理想的自己。


這本書的目錄很像在看YouTube的封面,像是「你現在不快樂的理由」、「面對壓力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如何和討厭的同事相處」、「改變表情讓你擁有快樂的一天」這種。很多讓人看到標題就會想點進去的文字,所以推薦序有人說他是一本「人生使用說明書」,還真非常貼切。


書中提供非常多心理學案例及實驗,讓擁有不同問題的讀者都有機會成為受眾,不過這同時也是一個缺點,書本厚度有限,塞很多類別,所以各個篇幅的頁數也相對少,只能知道個粗淺沒辦法更深入了解。


不過,這當然同時也是個優點,由於章節多篇幅不常,這種書在出遠門或通勤時間,有點零星時間想看點東西非常適合,在瑣碎空閒的片刻看起來毫無壓力可言。


章節很多,我就挑一些覺得比較有趣,或是大家可能比較常遇到的問題來跟各位分享,看看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利用心理學來解決呢!


做每件事情都不順的時候

這書厲害的地方就在這,有時感覺這就是一本人生大爛事的集合,每件事都被他寫中。


我們一定都有這種時刻,覺得今天怎麼做所有事情都不順心,好像全世界都聯合起來欺負自己,踩到黃金,紅燈一堆,咖啡泡下去才發現沒有剛剛沒按到燒水按鈕,直接浪費一杯、不小心水翻倒弄濕自己喜歡的書,尤其爛事又常常是接踵而來,這種感覺真是糟透了對吧?


這種時候除了正向思考,難道有沒有其他辦法了嗎?遇到這些事情已經夠煩了,那些網路心靈雞湯還要人正向積極來看待和面對,哇,更煩躁了!


重新思考,化解一切

在垃圾與資源回收界有所謂3R,reduce,reuse,recycle,消費減量、東西重複利用,當下無法重複利用的則依照材質回收再利用。而在心理學界,對這種事提出的方式,也有一個R,就是rethink,重新思考


希臘哲學家艾比克泰德有一句話:「引起我們不安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


所謂「重新思考」,他的另一層意涵就是對某件事重新解釋。其實跟正向思考的味道有點相似。對於家人有點過分的關心,可以解釋成情緒勒索,也可以解釋被用錯誤方法表達的愛;


手機突然壞掉,可以解釋成運氣好差,也可以解釋成是個檢視自己對待物物品習慣的機會。重新思考和正向思考雖然目的相同,都是為了讓對某事不要感覺那麼糟,但差異在於重新思考的具體做法並不是一昧正向思考,而是試著從事情不同角度去解讀,如此一來,當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理解後,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情或是不同的應對方式。


自我案例分享:一連串爛事的一天

看完這篇後,非常巧,又是個遇上了一連串爛事的一天。


這天我出門要去郵局寄件,但看到車庫的盆栽有點枯萎,所以用加壓式澆水壺要澆水,沒想到裡頭壓力已經到極限,我一壓就直接砰的炸掉了(非誇示!),全身濕透只得回頭換套衣服。


再次整裝後,就出門準備前往郵局,誰知道,遇上道路施工!無法到鄰近郵局,只得繞路跑到另一個村子的郵局。


結束後,到田裡做我的工作,沒想到才修剪沒兩下,這時候又有親戚到田裡,長輩嘛,總是喜歡給點意見,一來一往之間,時間又過去了。一天下來,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覺得:今天到底在幹嘛??


不過,看過這個章節的我,自然已經脫胎換骨了!居然不知不覺把概念應用上了。


當我澆水弄爆了噴水器弄濕衣服時,我心想:或許晚點出門可能會避掉什麼意外吧!(有點扯,但當下我真的這麼想)


接著,需要大老遠跑到其他村子的郵局辦事這件事,沒想到在那邊遇到了一個聲音好聽又有活力的櫃員小姐,跟本村不茍言笑的老者差異甚大,於是對這次的寄件經驗感覺非常好,整個人好像感染了她的朝氣。


而到了田裡後跑來閒聊給建議的親戚,雖然佔用了我的工作時間,但由於他是有真本事的果農,所以我也從他的建議中得到了一些我沒想過的操作方式以及一些盲點,所以即便拖到了工作時間,但學到的東西還真的有點實用。


不同解釋,不同心情

總結來說,本來感覺上很鳥的一天,在重新思考後,好像也沒這麼糟糕,實驗下來,覺得關鍵在於當一感到煩躁的時候,察覺他並且停下,接著就可以開始重新解釋這件事情,把聚焦放到其他方面。


書上說的就是如此,一件相同的事,其實包含了多種事實,像是愛,他可以是甜蜜的,同時也可以是沉重的;或是我口袋剩下零錢,跟我口袋還有一些零錢,其實也是同件事情,一切都在於看待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同解讀。


所以面對上述發生的這一連串事件,我就照著書中所云,在當下重新思考,而真的得出了不同的結果。


以前我覺得這種什麼換個角度思考是在自欺欺人,但原來這概念是真的可以運用的,不試過不知道,第一次有了駭客了自己人生的感覺。這是我覺得最受用的一篇,因為我自認不是運氣太好的人,過往很常出現這種接連發生的鳥事,不過以後不一樣了,這些鳥事將不再是鳥事囉~(希望)


為什麼我越來越不快樂

比較,是幸福的殺手

很多時候我們會跟他人做比較,藉由比較來判斷目前自己的成功與否。一個月薪水三萬五,在南部差不多能簡單過個生活,哪天同學會卻發現以前的同學一個月十萬,忽然間覺得自己好渺小、好沒用,本來沒事的,一比之下因此感到不快樂。

這是所謂「社會比較理論」,如果別人比自己好,自己就會不快樂,反之,如果看到別人比自己差,那股優越感就會讓自己感到快樂。


所以就有這樣的實驗,房間裡兩個人各自接到一串小任務,只要任務完成就可以階段性拿到錢。實驗室就在他們完成任務以及拿到賞金的實驗過程中測量他們的快樂程度,發現最快樂的時候,不是完成任務拿到錢的瞬間,而是發現自己拿到的錢比對方還多的時候。


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輪迴,一個名叫「比較」的輪迴,人藉由比較來看到自己還沒得到的,因為永遠比不完,所以一直不快樂。


小時候家長或老師都會告誡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成績要跟好的比不要跟比自己差的比。就是有種藉由比較來督促自己進步的概念,不要因為比某些人好就沾沾自喜,滿足於現況。


所以從小大家在這種文化就養成了熱衷於「比較」的習慣,跟同年齡的比,跟同性別的比,跟國外的比,反正就是萬物皆可比,網路發達之下,可以比較的依據又更多了,本來只是跟身邊的人比,現在得要跟全世界的人比了!,這也是現代人為什麼越來越不快樂的原因之一。


如何正確的跟人比較?

不過比較真的有這麼不好嗎?過度比較確實不這麼好,但如果善加利用,還是有利於人的成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人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都能成為自己學習的依據,跟好的學好的,跟不好的,則警惕自己不要做這些事情。


不管比上比下,我們都能藉由比較別人,來檢視自己目前的狀況。


,從中學習別人的優點這個在我經營粉專有很大的感觸,每次看到同樣類型的粉專粉絲人數好多,心裡就不是滋味,不過後來發現嫉妒並沒有辦法幫我什麼,所以也就不太比較了,反而把重點放到:觀察那些人是怎麼經營的,文章是怎麼吸引人的。雖然粉專或部落格還是沒有任何增長的趨勢,不過至少不會不快樂了,甚至還多少(自己覺得)有點進步。


後來我發現到,雖然所謂的社會向上比較理論告訴我們不該與人比較,因為這會一直把目光放在我們還沒得到的,而忘記自己得到的,進而產生不快樂的情緒。


但我認為,其實最好的方式,是繼續比較也無妨,不過不是跟任何人都比,而是跟比自己好一點的人比就好了,他的好,是你目前有能力達到的,那就能起到激勵作用。


像是如果想要寫篇故事,一開始就拿自己跟海明威比較,那只會一直覺得自己寫不出好作品,反之可以跟同樣領域中比自己更早前進一點點的人比,這樣,進步的路徑也會比較明顯。


所以,把頂級人士當目標,把比自己好一點的人當比較,那就能得到比較的好處,但情緒又不會被比較所困的方式。


結語

上述兩個是在本書中,我看完覺得自己有所成長的部分,跟大家分享。書有51個心理學實驗,說明這麼多種心理學和應用方式,還有很多也希望跟大家分享的,不過全部都講也未免太過冗長,所以最後,簡單扼要的再說幾個,當成尾聲。


習慣化

人持續對某事出現刺激,降低反應過程。也就是一直做某事,會降低刺激性。就是說如果一直連續做某件事的話,快樂的事,會越做越沒那麼快樂,做不爽的事,也會沒一開始那麼不爽。


習慣化的概念,可以運用在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做爛事的時候,千萬不要被打斷,一鼓作氣做完,因為一被打斷要再繼續接著做時,討厭的刺激又跟新的一樣了。討厭感再次加乘!


而做快樂的事,被打斷一下沒沒關係,因為實驗結果就是分段快樂反而最終能得到夠多快樂。


面部反饋理論

實驗發現,人的情緒跟表情有很大的相關,不只是因為情緒而導致表情,表情也會反過來影響情緒,兩者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心情好會笑,同時,笑也會反過來影響心情。所以照理來說,不快樂的時候笑一下,感覺是會比較好一些的。凡事都先試試看再評論也不遲,是吧?


積極傾聽

這是一種面對他人不同觀點的應對方式,同時也是我覺得自己要檢討學習的能力。


本人常常跟別人在某事觀點上有所不同,就和對方吵得面紅耳赤。但其實每件事都像盲人摸象,彼此爭辯他們講的才是對的,大家對同一件事各執一詞,而事實上,他們講的也都對,講的都是大象,只是角度不同罷了,爭辯沒有太大意義。


積極傾聽則是讓人在觀念上做轉換,也就是一件事可以有不同觀點,同時這些觀點也都可能是對的。積極傾聽教人如何避免無謂爭辯,關鍵就是明白一件事:

「理解跟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情。」

一般在對某事有不同觀點而爭辯時,如果贊同對方就好像非得放棄自己觀點,而且還要讓步,不爽的鬱悶感自然會影響情緒。

但只要知道,我們其實可以在理解對方的有不同看法的同時,保有自己的看法,不見得需要認同或讓步,簡單的觀念轉變。就能化解紛爭。


以上總共分享了五個關於本書一些有趣的內容概要以及使用心得分享,《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這是一本能夠用在生活中化解非常多常見問題的書,非常推薦給覺得自己目前問題好多,想變得更好但不知道如何著手的人。


這裡是紅說,下次見!




內容總結
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
5
/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