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籍: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

2024/03/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到底什麼是值得活的人生 (Life Worth Living?)? 仔細想想~ 這主題似乎好頗難具體描述!   人生的目的到底為何呢?  如同這本書的三位作者:耶魯大學的教授們所說的: 這個問題是「人生的大哉問」。

這本書的三位作者,提出「值得活的人生」提出諸多的闡述,給你我參考,該當如何去思想人生?但作者確不給出具體的結論,更不敢給出唯一的答案。待我讀完之後,我內心更迷惑了,更徘徊於人生十字路口,該往哪裡走?   在人生旅途中,恐怕這疑惑會與時光並存,在我靈魂深處浮現著,隨時擔心迷失而更加猶豫。   


*****************************

書名: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

作者:Miroslav Volf, Matthew Croasmun, Ryan McAnnally-Linz (三位均是耶魯大學教授)

出版社:天下雜誌 2023/12/26

******************************


坦白說,這本書只有目309頁,但我真的看了很久! 書中某些頁數,我甚至重覆看完幾次! 即便這完這本書之後 我坦誠我看不太懂!我又重看了第二遍。

raw-image




林研希(她是「為台灣而教」機構的董事)說:「我是誰? 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哲學家尼采給我們的解釋是:「 如果我們知道為什麼而活,我們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尼采這句話,您同意嗎?  我是不太同意的,「忍受」這二字似乎太悲觀! 若忍受是苦,的確符合佛教教義:「 苦就是樂」。


相信平凡如你我,可能一輩子都在探索著「我會過怎樣的人生?我是否在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現在如此!那麼未來又是何如何?人生要如何選擇?人生如何活出自己認定的價值?人生是否應符合別人的期待?在人生路上達到終點時,閡上眼那一刻是否豐滿呢?」

整本書就是在探尋大哉問的心靈之旅。作者們建議我們要撫心自問,人生要回答著「如何」而非「應然」。對人生目標和意義的追尋,需要向哲學與神學探問。作者也說,即便現在人工智慧如ChatGPT橫空出世  即便引出職業被取代之集體焦慮感(或者落後資訊的無名恐懼感),更急著想要了解人類存在意義與價值  然而想要過著怎樣的生活和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有所不同的 。   

作者們說「人生是有價值的」! 他們舉出「佛教的釋迦牟尼」、「基督教的彼得」、「黑人女性運動提倡者威爾斯」等等的事蹟來提昇人生的價值。如果要探索人生大哉問,建議可以從「提出疑問」開始著手,有了「質疑」就一步一步去深入思索, 有了想法(方向)後去「改變」。什麼是我期待的「人生價值」? 在書中一直反覆探討著「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什麼是「美善人生」? 而「繁盛的人生」又當是什麼樣貌? 哪一種值得我們投入? 什麼是真實的人生? 什麼樣的事物是真實 美善又正確的呢?  一連串的疑問存在你我內心,老實說沒有任何一句話或段落可以清晰完整地定義這些問題:這就是人生大哉問!   這個大哉問是關於價值、價值觀、好壞、善惡、意義、目的、最後的目標和終點 、美、真理、正義、我們欠其他人的、這個世界是什麼? 我們是誰?以及如何過生活? 它攸關人生成敗(P26)。就是因為複合式疑慮,作者建議讀者可以把這些複雜交互關連的問題「拆成小單位」來理解。最重要的結論是當你讀完本書後,作者不會替讀者回答這些問題,這是自己要做的功課。


這本書的核心架構是提出人生存在「四種狀態」。 四種狀態區分成「二大區塊」

第一區塊是「反射性模式」,稱之為「不假思索」的習慣行為。第二區塊是「反應性模式」,這區塊比較重要,又可以 分成「效能」(effectiveness)、「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  這四種狀態簡略說明如下:

raw-image



「不假思索」、「效能」、「自我覺察」、「自我超越」這四種狀態,您可以想像是像在水池中的四個由淺到深的層次,如下圖所示:人可以從最表層的「不假思索」往下潛入,到第二層的「效能」,再到第三層的「自我覺察」,最後到最底層的「自我超越」。當人們再往下層走時,例如到「自我覺察」已經牽涉到自我內省;而最深的「自我超越」已經在思考真理為何?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求超越自我,這層次的價值觀和真理的主張,不只要我們有關,也和其他人有關,共通人性的真理~像柏拉圖、孔子、佛陀、耶穌、穆罕默德、尼采等等。這想到了《禮記·禮運》大同篇,提述了這理想世界。

這四界限不是只被要求人生要一直往下潛尋找探索,它也是可以由下而上的回應。換言之,不是要求人人均為完美之人,而只是給人們去思索生命更廣更深的意義以及自我能力,以及可以貢獻利他之力。

raw-image




本書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在討論這些議題。不知您覺得如何?

第一個議題:什麼是值得追求?這與人生自我價值有關。

第二個議題: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在唯物論之外,答案不一定是長壽、健康與快樂。

第三個議題:我們向誰負責? 這與人的自我有限責任外,超越自利考量利他的責任。

第四個議題:美善人生是什麼感覺?不一定是效益至上原則,會是自我的期許。

第五個議題:我們該期盼什麼?期盼是自利? 還是本身則盼排擠到他人的期盼。

第六個議題:我們該如何生活?與道德之界有關,與社會規律相關,與選擇有關。


【人生的建議事項】:

1人生食譜測試:各要素間的平衡和諧,如口感,而且人人皆異。

2宏觀全貌:思考全貌一時間並不容易,拆解小單位面對它,思索它。

3當我們難免搞砸之時:否認是本性,悔改,請查察並小度做起。

4當人生出理痛苦時:接受痛苦,從苦中找樂。

5當人生的痛苦沒有解方:放下執著,學習接受它。

6當人生結束時:人的本相無生也無死,無常是有常。

7我們有些事要做:活出美善人生,人善行勝於智慧,智慧必長存,反之不存在。

8改變很難:人不必要強迫改變自己,但可以想辦法攻變周遭的環境。

9維持下去:約束自己的注意力,採德行;觀察周遭世界,並覺察它。


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想著在歷史上的有些人似乎像本書中作者提到的「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像是蘇格拉底、孔子,耶蘇、佛陀、像是創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以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像是台東賣菜的陳樹菊,像是雷莎修女,像是金恩博士,像林肯總統,他們一定有一股力量引導著他們超越自已,如此觀之,他們應該是生命中很快樂很豐盛之人。 


人生難免淺薄,因為我們會用像財富、權力、名聲等華麗外表掩飾淺薄,被世俗包裝成功,被歌頌著。如果不學習將大哉問常放在心上,就永遠不知這所謂成功是多麼地空洞!如果生命之目的放諸於價值,它是無價的,你的生活方式,你把人生用做什麼、你怎麼對待別人以及別人怎麼對待你,你把盼望寄望在何處?以及你的感覺,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它從不浮誇,它是容易忽略,而且很難抓住。但,當你我洞悉什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彷彿像在沙漠中裡發現珍貴又脆弱的寶藏。除非你我用心做記號並保護它不受狂風吹襲,否則人生的風沙會將它重重掩蓋,你我必須小心翼翼的將它挖掘出來,否則容易永遠找不到它。當挖到你的寶貝時,請你一次又一次的回顧。


人生大哉問不是一項待辦事項,所以不用急著解決它完成工作,給自己一點時間空間慢慢思考問題。讀完本書後,日後隨時碰到人生探索疑惑時,請再打開這本書的某一段或某一章再重讀,或能解決當下的困惑。


我本身在投資行為上,有理論基礎及多年的實務經驗。雖然讀過的財經書籍至少有二百本以上,但仍然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風險永遠是投資人首要考慮的因素。希望彼此有緣的人,在投資之路上能夠得到應有的報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