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認知隧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深入探討了現代生活中的自動化對我們認知過程的影響,尤其是如何導致所謂的「認知隧道(cognitive tunneling)」現象。當我們過分依賴自動化技術,如新車裡的電腦輔助駕駛系統,我們的大腦可能會陷入一種狀態,在需要緊急集中注意力時,反而無法有效做出反應,甚至於做出錯誤的反應。這在配備有定速或自動跟車系統的車上更容易看到這樣的問題,我們讓車子的電腦接管部份的駕駛工作,駕駛人的注意力就會不那麼集中,一旦遇到車子前面有緊急狀況,哪怕是一個空的、灌滿空氣的塑膠袋,都可能會導致我們臨時被驚嚇進而下意識的急踩剎車而引發事故。即使不使用自動化科技,人類的大腦也仰賴「經驗法則」(heuristics)的認知自動化行為:我們常常多工:一邊回郵件,一邊和同事聊天。這會讓我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在緊急狀況發生時就容易導致錯誤。

Duhigg透過引用猶他大學認知心理學家David Strayer的研究,解釋「認知隧道」發生的原因:人類的注意力可以被比喻為一盞可調整散光或聚光的聚光燈,大部分時間,我們知道要聚光在哪些事情上。但如果有自動化科技介入幫忙留意周遭,或是我們正在進行多工時,大腦就會調暗聚光燈,並讓聚光燈隨意照射。這是大腦降低能量使用的一種設計,不用時盡量放空。但有突然出現的狀況時,使我們必須緊急聚焦,但卻往往聚焦於錯誤之處。很多車禍的發生都是認知隧道所導致,認知隧道導致我們過度注意眼睛正前方的一切東西,心思都放在最急迫的任務上,這就是為什麼駕駛看到前方有紅燈,就會突然踩煞車,

Duhigg接著討論另一個類似的現象「反應式思考」,反應式思考是我們大腦的一種能力,使我們能夠在不需要深思熟慮的情況下迅速作出反應。這種思考模式在許多情況下都是有利的,比如運動員透過反覆練習來提高反應速度。然而,Duhigg指出,這種思考模式也有其缺陷。當我們過度依賴反應式思考時,我們的判斷力可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在面對需要快速決策的緊急情況時。

那麼,我們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避免認知隧道與反應式思考所帶來的副作用呢?Duhigg提供的策略是「建立心智模型」(creating mental models),就是在有意無意間告訴自己世界如何運轉,心智模型清楚的人會詳細想像即將發生的對話,以及今天接下來要做的事,因此更能選擇哪些事要注意、哪些事可以忽略。也就是說,他們會不斷針對不同的情節,在腦海中進行演練,以便意外發生的時候,大腦要知道如何反應。我們常常在高速公路上看到「爆胎時不要急踩煞車,慢慢滑動到路肩」的警語,這就是在建立駕駛人的心智模型,一旦發生爆胎狀況,駕駛人就有一個「心智模型」可以應對,不至於在緊急情況下因為隧道效應急踩煞車。

我們工作現場也是一樣,針對有些很少發生,但一發生就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情境,我們也需要建立好如何因應的心智模型,並且經常加以演練。我個人覺得在服務現場,如何面對不理性的客人,是需要針對第一線員工建立好心智模型的,不然當客人有不理性的言行時,我們的員工如果沒有相應的處理方式,常常會有一些不良的應對發生,這些不良的應對方式,可能會被刻意放大進而影響到公司的聲譽,不得不慎。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avatar-img
18會員
4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在職場上,免不了需要與他人一起形成團隊,透過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達成目標,那什麼樣的因素影響團隊運作的績效呢?是團隊組成的成員?還是團隊的領導?還是有其他的因素影響團隊的運作?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提及了一個故事,一位哈佛大學的博士生Amy Edm
Charles Duhigg在其作品《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提及一個有趣的研究:在1998年有個實驗邀請128名五年級學生解答一道困難的題目。做完之後,每一位學生都知道自己分數很高,但實驗設計讓一半的人聽到:「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分數這麼棒。」;另一半的學生則是聽到:「你一定很聰明,
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研究人員Mauricio Delgado想要找出腦神經學上的興奮與預期感來自何處,藉以知道人的動力源自哪裡。他設計了一個遊戲,邀請很多自願者來參與,玩遊戲的同時並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腦部。受試者的眼前有個螢幕,會先讓受試者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過去所定義的65歲稱為老年,正在變化中。這些被認為應該是退休在家裡含飴弄孫的人群,卻因為醫學的進步而有著健康的身體與外觀,再加上年輕時代的努力,讓這群人有著相當不錯的經濟能力,而且不需要子女的奉養。當這一個人群越來越多時,「重啟人生」或「第二曲線」就不斷的被提出討論,這是一個新的
Bruce Feiler所寫的《生命中的轉變》一書探討人生轉變的閾態。大多數轉變是令人不受歡迎,但事後人們會判定自己成功轉換,有驚無險。轉換過程的痛苦可以刺激創作,並帶來某些正面意義。
我們通常不會想要對人展示脆弱的一面,甚至於要刻意隱藏。但《重啟人生》的作者Auther Brooks指出,脆弱對人生有益。研究顯示當護理師向病患坦承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時,會更加投入工作,病患也會獲得更多的勇氣,來配合醫護的照護,醫療效果因此更好。曾經被關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心理學家弗蘭克(Victor
我們在職場上,免不了需要與他人一起形成團隊,透過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達成目標,那什麼樣的因素影響團隊運作的績效呢?是團隊組成的成員?還是團隊的領導?還是有其他的因素影響團隊的運作?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提及了一個故事,一位哈佛大學的博士生Amy Edm
Charles Duhigg在其作品《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提及一個有趣的研究:在1998年有個實驗邀請128名五年級學生解答一道困難的題目。做完之後,每一位學生都知道自己分數很高,但實驗設計讓一半的人聽到:「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分數這麼棒。」;另一半的學生則是聽到:「你一定很聰明,
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研究人員Mauricio Delgado想要找出腦神經學上的興奮與預期感來自何處,藉以知道人的動力源自哪裡。他設計了一個遊戲,邀請很多自願者來參與,玩遊戲的同時並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腦部。受試者的眼前有個螢幕,會先讓受試者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過去所定義的65歲稱為老年,正在變化中。這些被認為應該是退休在家裡含飴弄孫的人群,卻因為醫學的進步而有著健康的身體與外觀,再加上年輕時代的努力,讓這群人有著相當不錯的經濟能力,而且不需要子女的奉養。當這一個人群越來越多時,「重啟人生」或「第二曲線」就不斷的被提出討論,這是一個新的
Bruce Feiler所寫的《生命中的轉變》一書探討人生轉變的閾態。大多數轉變是令人不受歡迎,但事後人們會判定自己成功轉換,有驚無險。轉換過程的痛苦可以刺激創作,並帶來某些正面意義。
我們通常不會想要對人展示脆弱的一面,甚至於要刻意隱藏。但《重啟人生》的作者Auther Brooks指出,脆弱對人生有益。研究顯示當護理師向病患坦承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時,會更加投入工作,病患也會獲得更多的勇氣,來配合醫護的照護,醫療效果因此更好。曾經被關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心理學家弗蘭克(Victor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直覺和生活常識非常有用,但缺乏知識的直覺會欺騙你。」 「Google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在沒有數據之前不要輕易給出結論。」 「有些事情讓你放棄掉生活中獲得的直覺,是千難萬難。」 「有一點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任何產品的性能都有一個物理上無法突破的極限, 這個極限並不需要等到工
Thumbnail
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快速、無意識和自動的「思路-反應」捷徑。
每天起床後的狀態都不一樣 某天起來後 雖然感覺沒有什麼疲累感 很快就進入清醒並維持住的狀態 但是有一種 怎麼說 就像是開啟了定速巡航模式 沒真正的在"看" 或 "感覺" 一直無意識的在做什麼 無意識的點了點信箱看 點開LINE看 還有大多類型半放置手遊 打開來進入戰局之後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身心靈領域中常用的「覺察」詞彙,並提供了一個觀察自己感受的練習。此外,文章討論了情緒產生時的專屬框架以及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時的解離和安全距離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你有沒有這樣子的經驗? 早上起床睜開眼睛後,開始無意識的展開一天的生活, 進入公司或是學校之後,就開始自動導航的開會,開始無意識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大腦為了生存,本能性就會保護身體的能量,減少不必要的耗損, 而專注力也會盡量保持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讓自己的感官消耗降到最低,以利生存。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近年裡,打開新聞,總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道路事故,好似這塊土地隨時在發生著行車安全的衝突。 突然發覺自己的行車模式與半年前的自己已截然不同,並不是因為任何事故的教訓,僅是在一日行車時的一句自我提問,我的行車模式瞬間扭轉了,一種自然而然、無意識地轉變。
聒噪的大腦 寧靜的感受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直覺和生活常識非常有用,但缺乏知識的直覺會欺騙你。」 「Google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在沒有數據之前不要輕易給出結論。」 「有些事情讓你放棄掉生活中獲得的直覺,是千難萬難。」 「有一點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任何產品的性能都有一個物理上無法突破的極限, 這個極限並不需要等到工
Thumbnail
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快速、無意識和自動的「思路-反應」捷徑。
每天起床後的狀態都不一樣 某天起來後 雖然感覺沒有什麼疲累感 很快就進入清醒並維持住的狀態 但是有一種 怎麼說 就像是開啟了定速巡航模式 沒真正的在"看" 或 "感覺" 一直無意識的在做什麼 無意識的點了點信箱看 點開LINE看 還有大多類型半放置手遊 打開來進入戰局之後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身心靈領域中常用的「覺察」詞彙,並提供了一個觀察自己感受的練習。此外,文章討論了情緒產生時的專屬框架以及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時的解離和安全距離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你有沒有這樣子的經驗? 早上起床睜開眼睛後,開始無意識的展開一天的生活, 進入公司或是學校之後,就開始自動導航的開會,開始無意識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大腦為了生存,本能性就會保護身體的能量,減少不必要的耗損, 而專注力也會盡量保持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讓自己的感官消耗降到最低,以利生存。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近年裡,打開新聞,總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道路事故,好似這塊土地隨時在發生著行車安全的衝突。 突然發覺自己的行車模式與半年前的自己已截然不同,並不是因為任何事故的教訓,僅是在一日行車時的一句自我提問,我的行車模式瞬間扭轉了,一種自然而然、無意識地轉變。
聒噪的大腦 寧靜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