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候會聽到有人說「為什麼我學了再多身心靈課程,我的人生還是都沒變?」,其實這也不限於身心靈課程,所有的學習課程都是用同樣的方法在運作。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
因果循環是由「信念」、「行動」、「事件」組成,原則上「事件」已經是發生的結果,如果不想一再遭遇到相同的事,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
透過課程學習而來的東西,會轉化為「知識」。
我們其實未必能將知識轉化成信念,因為我們接收到新的資訊時,我們不見得會想要把這個資訊留在腦海中。畢竟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訊息遠超過我們能夠負荷的量,如果每則訊息都要記住、都要融會貫通,我們的精神力完全無法負荷。
所以其實我們的潛意識會主動幫我們分類,把「不重要的訊息」排開,可能是封存,可能是直接丟棄。我們只會記住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而對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會列入我們的「信念」清單。
「信念」是我們所有人的重要組成之一。
當我們相信什麼信念
時,我們的行動
會改變;我們的行動
改變時,我們遭遇的事件
會改變;而我們遭遇的事件
,又會去加深我們的信念
。
換句話說,你打從內心相信的信念(也可稱價值觀、概念),將會決定你所遭遇到的事。
既然如此,你覺得「信念」會是這麼容易改變的嗎?
我們學習任何課程,我們聽老師講課,基本上都是試圖改變「信念」,並進而引發後續的變化,好讓自己的生活產生改變,因為改變想法乍看之下是最輕鬆的選項,好像什麼都不用做,人生就會有變化一樣──
事實上,要打破輪迴的迴圈,最困難的就是從改變信念開始。
所以一般人在獲得某個新的概念、想法、知識後,儘管這些知識還無法直接化為新的「信念」,但他們會先付諸「行動」,透過新的行動來產生新的事件,藉由過去不曾體驗到的事件來真正感受到新的信念代表著什麼,然後慢慢學會接受這個新的信念。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俗語會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理論上你要待在原地不斷思考,想到自己頓悟,當然也可以,但這樣的難度遠比「先做再說」要難得許多。
許多宗教會反覆研讀某些經典,就是在試圖直接透過改變信念來影響自己的一生,但往往他們要反覆研讀幾十年,才能理解某段話的意義,甚至可能直到死前都無法理解教義──這是當然的,因為他們一開始就選擇了地獄難度的關卡。
許多能夠被人稱頌的教義、經典都是偉人們經歷了許多事件,結合自己人生的結晶才統整出來的「結論」。如果我們拋棄脈絡,只看最終被傳誦的金句,我們要真正理解當中的意義,自然是難上加難。
所以事實上,要真正能「讀懂」某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
實際去做做看,再依照自己的反應,去調整成更適合自己的行為模式。
我絕對不推崇「完全模仿偉人的行為」,把自己當作偉人二號之類的存在。因為那會讓人失去自我,學到後來會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但是只擷取自己覺得不錯的部分來模仿,模仿後根據自己的好惡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來進行調整,這樣的方法就很值得推薦──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只不過──
因為嚮往而追尋新信念的同時,也務必記得「我是誰」。
過去已經有人總結出一套不錯的概念,這東西肯定是值得參考的,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記得「我是誰、我在哪、我身邊都是怎樣的人」──別人的想法當然很棒,但我們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來篩選、刪除、新增適合自己的概念。
否則,我們可能會學到不適合自己性格、不適合自己所處環境的知識。如果懂得調整還好,但若是堅持拿不適合自己的信念來蠻幹,通常最後不僅沒獲得更舒適的生活,反而還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亂。
就老老實實地先收拾好目前一團亂的生活,並且好好檢視自己真正的需求,以及過往嚮往的那些東西。你可以考慮跟著這篇文(如何自我解析「我為何感到受傷」?)做自我覺察練習,去梳理你的人生。
因為你也許是因為不太了解自己,才會不斷做出其實並不適合你的選擇,這些不適合的選擇一多,你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團糟,似乎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比起去做點什麼改變自己的生活,我會建議你先從「認識自己」開始。等你至少漸漸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之後,再去挑選你想學習的新概念,這樣的順序比較能讓你少受一點苦。
如果你是屬於會一直學東學西、看東看西來緩解自己焦慮的類型,我會建議你「停下來」。
停下來,什麼都不要做,單純待著就好。
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這樣的時間,放空腦袋,什麼也不要想。如果你辦不到,試著搭配一些冥想音樂,幫助你放鬆。你可以站著、坐著或躺著,用任何姿勢,只要是你覺得舒服的姿勢就可以,旁邊盡量不要有其他人來打擾你,你要有一段真正只屬於你,沒有任何外力影響你的時間。
因為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症狀,我很能理解過度吸收資訊產生的焦慮是什麼感覺。我發現如果我長期沒給自己冥想的時間,我焦慮的症狀會越來越嚴重,而如果我一直忽視自己的焦慮狀態,我的身體就會開始發出各式各樣不舒服的警訊,來提醒我「該休息了」。
我也試過各種「休息」的方法,最後發現最優質的休息方法,不是追劇、運動、大吃大喝等等方法,而是「真正跟自己好好相處
」。
留給自己一段「跟自己相處
」的時間,什麼都不想,或者只感受自己的呼吸、自己身體的脈動,這種「認真關注自己
」的時間非常重要──如果你習慣在睡前養成這個習慣,你的睡眠品質也會大幅上升。
因為許多難以入眠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腦中想著太多「跟別人有關的事」。如果你在睡前養成好好觀照自己的習慣,你有好好休息了,你的很多問題可能都會自然而然地化解──
人有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處於不好的狀態」才會發生。例如因為壓力太大、太累又失眠,沒辦法好好休息導致判斷力下滑,容易一直犯錯,一直犯錯又導致自己精神壓力更大、不斷譴責自己,進入惡性循環。
假設你的狀況比較符合「太累、沒休息」導致你的判斷時常有誤,那你就很適合先透過每天至少一次的冥想,或者睡前冥想來改變自己的現在的困境。
你可以依你的生活型態決定要何時、在哪進行冥想,如果你睡覺時可以有獨處的空間,睡前冥想是最理想的休息型態。但如果你需要顧小孩,晚上睡前也隨時可能被吵,我就建議你挑個小孩、家人絕對不會打擾你的空檔,短短五分鐘在廁所也可以,請在那段時間戴上耳機,放你習慣的冥想音樂,進行冥想。
沒有時間空間也能找到替代的方案,別小看這短短的五分鐘,其實冥想本來就不需要花太長的時間。你不用半小時、一小時,只要每天給自己五分鐘、十分鐘的時間冥想,就已經能獲得很好的休息品質了。如果你平常睡得很差,這五分鐘的冥想可能比你睡六小時更有休息的感覺。
我相信看到這篇文點進來的人,都是渴望改變的。
你可能對自己的現況感到不滿,甚至感到恐懼,不想再繼續待在現在的環境,對此時此刻遭遇的一切都感到厭倦。我想告訴你,你真的辛苦了,一路走來你肯定遇到非常非常多的困難,你一路挺過來了,你真的很棒。
現在我希望你好好地休息,在你好好休息以前,你是沒辦法好好思考的。
在你下一步準備做任何決定以前,你最好確保自己的腦袋是清楚的,而腦袋要清楚,你就必須有足夠的休息。等你休息足夠了,再來做自我覺察的練習(可見:如何自我解析「我為何感到受傷」?),做完自我覺察的練習後,你才會比較認知到「我是怎樣的人」。
當你知道「我是怎樣的人」時,你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
這個「適合自己的判斷」不該是他人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你應該自己下的決定。
而這每一步都要給自己大量的時間,對於需要休息的人而言,著急就是最可怕的毒藥──所以希望你對自己寬容些,不要太過急切。如果你越急、越想盡快脫離,你反而會像跳進流沙或沼澤一樣,費越大的力反而越難掙脫。
在這個越來越多訊息、越來越快的時代中,我們要學會的最大課題就是「停下來」。
停下,休息,審視,決定。
如果你不懂得停下,你就會永遠都被周遭的大浪捲著跑,好像隨時都要溺死一樣,只能在不斷拍來巨浪的海面上載浮載沉。但如果你懂得水母漂,懂得停下、放鬆,你能夠用冷靜的眼光找出海洋的流向,你就能順流而行,不費力地前往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祝福看到這裡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