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為什麼學了再多身心靈課程,我的人生還是都沒變?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前言


我有時候會聽到有人說「為什麼我學了再多身心靈課程,我的人生還是都沒變?」,其實這也不限於身心靈課程,所有的學習課程都是用同樣的方法在運作。




為什麼我會覺得我的人生一成不變?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

因果循環三要素:信念、行動、事件

因果循環三要素:信念、行動、事件


因果循環是由「信念」、「行動」、「事件」組成,原則上「事件」已經是發生的結果,如果不想一再遭遇到相同的事,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


  1. 改變「信念」
  2. 改變「行動」


透過課程學習而來的東西,會轉化為「知識」。


我們其實未必能將知識轉化成信念,因為我們接收到新的資訊時,我們不見得會想要把這個資訊留在腦海中。畢竟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訊息遠超過我們能夠負荷的量,如果每則訊息都要記住、都要融會貫通,我們的精神力完全無法負荷。


所以其實我們的潛意識會主動幫我們分類,把「不重要的訊息」排開,可能是封存,可能是直接丟棄。我們只會記住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而對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會列入我們的「信念」清單。


「信念」是我們所有人的重要組成之一。


當我們相信什麼信念時,我們的行動會改變;我們的行動改變時,我們遭遇的事件會改變;而我們遭遇的事件,又會去加深我們的信念


換句話說,你打從內心相信的信念(也可稱價值觀、概念),將會決定你所遭遇到的事。


既然如此,你覺得「信念」會是這麼容易改變的嗎?




我要怎麼改變自己的人生?


我們學習任何課程,我們聽老師講課,基本上都是試圖改變「信念」,並進而引發後續的變化,好讓自己的生活產生改變,因為改變想法乍看之下是最輕鬆的選項,好像什麼都不用做,人生就會有變化一樣──


事實上,要打破輪迴的迴圈,最困難的就是從改變信念開始。


所以一般人在獲得某個新的概念、想法、知識後,儘管這些知識還無法直接化為新的「信念」,但他們會先付諸「行動」,透過新的行動來產生新的事件,藉由過去不曾體驗到的事件來真正感受到新的信念代表著什麼,然後慢慢學會接受這個新的信念。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俗語會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理論上你要待在原地不斷思考,想到自己頓悟,當然也可以,但這樣的難度遠比「先做再說」要難得許多。


許多宗教會反覆研讀某些經典,就是在試圖直接透過改變信念來影響自己的一生,但往往他們要反覆研讀幾十年,才能理解某段話的意義,甚至可能直到死前都無法理解教義──這是當然的,因為他們一開始就選擇了地獄難度的關卡。


許多能夠被人稱頌的教義、經典都是偉人們經歷了許多事件,結合自己人生的結晶才統整出來的「結論」。如果我們拋棄脈絡,只看最終被傳誦的金句,我們要真正理解當中的意義,自然是難上加難。


所以事實上,要真正能「讀懂」某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


實際去做做看,再依照自己的反應,去調整成更適合自己的行為模式。


我絕對不推崇「完全模仿偉人的行為」,把自己當作偉人二號之類的存在。因為那會讓人失去自我,學到後來會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但是只擷取自己覺得不錯的部分來模仿,模仿後根據自己的好惡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來進行調整,這樣的方法就很值得推薦──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只不過──


因為嚮往而追尋新信念的同時,也務必記得「我是誰」。


過去已經有人總結出一套不錯的概念,這東西肯定是值得參考的,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記得「我是誰、我在哪、我身邊都是怎樣的人」──別人的想法當然很棒,但我們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來篩選、刪除、新增適合自己的概念。


否則,我們可能會學到不適合自己性格、不適合自己所處環境的知識。如果懂得調整還好,但若是堅持拿不適合自己的信念來蠻幹,通常最後不僅沒獲得更舒適的生活,反而還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亂。




我不小心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亂了,該怎麼辦?


就老老實實地先收拾好目前一團亂的生活,並且好好檢視自己真正的需求,以及過往嚮往的那些東西。你可以考慮跟著這篇文(如何自我解析「我為何感到受傷」?)做自我覺察練習,去梳理你的人生。


因為你也許是因為不太了解自己,才會不斷做出其實並不適合你的選擇,這些不適合的選擇一多,你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團糟,似乎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比起去做點什麼改變自己的生活,我會建議你先從「認識自己」開始。等你至少漸漸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之後,再去挑選你想學習的新概念,這樣的順序比較能讓你少受一點苦。




我覺得好累,怎麼做都不對,怎麼辦?


如果你是屬於會一直學東學西、看東看西來緩解自己焦慮的類型,我會建議你「停下來」。


停下來,什麼都不要做,單純待著就好。


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這樣的時間,放空腦袋,什麼也不要想。如果你辦不到,試著搭配一些冥想音樂,幫助你放鬆。你可以站著、坐著或躺著,用任何姿勢,只要是你覺得舒服的姿勢就可以,旁邊盡量不要有其他人來打擾你,你要有一段真正只屬於你,沒有任何外力影響你的時間。


因為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症狀,我很能理解過度吸收資訊產生的焦慮是什麼感覺。我發現如果我長期沒給自己冥想的時間,我焦慮的症狀會越來越嚴重,而如果我一直忽視自己的焦慮狀態,我的身體就會開始發出各式各樣不舒服的警訊,來提醒我「該休息了」。


我也試過各種「休息」的方法,最後發現最優質的休息方法,不是追劇、運動、大吃大喝等等方法,而是「真正跟自己好好相處」。


留給自己一段「跟自己相處」的時間,什麼都不想,或者只感受自己的呼吸、自己身體的脈動,這種「認真關注自己」的時間非常重要──如果你習慣在睡前養成這個習慣,你的睡眠品質也會大幅上升。


因為許多難以入眠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腦中想著太多「跟別人有關的事」。如果你在睡前養成好好觀照自己的習慣,你有好好休息了,你的很多問題可能都會自然而然地化解──


人有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處於不好的狀態」才會發生。例如因為壓力太大、太累又失眠,沒辦法好好休息導致判斷力下滑,容易一直犯錯,一直犯錯又導致自己精神壓力更大、不斷譴責自己,進入惡性循環。


假設你的狀況比較符合「太累、沒休息」導致你的判斷時常有誤,那你就很適合先透過每天至少一次的冥想,或者睡前冥想來改變自己的現在的困境。


你可以依你的生活型態決定要何時、在哪進行冥想,如果你睡覺時可以有獨處的空間,睡前冥想是最理想的休息型態。但如果你需要顧小孩,晚上睡前也隨時可能被吵,我就建議你挑個小孩、家人絕對不會打擾你的空檔,短短五分鐘在廁所也可以,請在那段時間戴上耳機,放你習慣的冥想音樂,進行冥想。


沒有時間空間也能找到替代的方案,別小看這短短的五分鐘,其實冥想本來就不需要花太長的時間。你不用半小時、一小時,只要每天給自己五分鐘、十分鐘的時間冥想,就已經能獲得很好的休息品質了。如果你平常睡得很差,這五分鐘的冥想可能比你睡六小時更有休息的感覺。




結語


我相信看到這篇文點進來的人,都是渴望改變的。


你可能對自己的現況感到不滿,甚至感到恐懼,不想再繼續待在現在的環境,對此時此刻遭遇的一切都感到厭倦。我想告訴你,你真的辛苦了,一路走來你肯定遇到非常非常多的困難,你一路挺過來了,你真的很棒。


現在我希望你好好地休息,在你好好休息以前,你是沒辦法好好思考的


在你下一步準備做任何決定以前,你最好確保自己的腦袋是清楚的,而腦袋要清楚,你就必須有足夠的休息。等你休息足夠了,再來做自我覺察的練習(可見:如何自我解析「我為何感到受傷」?),做完自我覺察的練習後,你才會比較認知到「我是怎樣的人」。


當你知道「我是怎樣的人」時,你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

這個「適合自己的判斷」不該是他人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你應該自己下的決定。


而這每一步都要給自己大量的時間,對於需要休息的人而言,著急就是最可怕的毒藥──所以希望你對自己寬容些,不要太過急切。如果你越急、越想盡快脫離,你反而會像跳進流沙或沼澤一樣,費越大的力反而越難掙脫。


在這個越來越多訊息、越來越快的時代中,我們要學會的最大課題就是「停下來」。


停下,休息,審視,決定。


如果你不懂得停下,你就會永遠都被周遭的大浪捲著跑,好像隨時都要溺死一樣,只能在不斷拍來巨浪的海面上載浮載沉。但如果你懂得水母漂,懂得停下、放鬆,你能夠用冷靜的眼光找出海洋的流向,你就能順流而行,不費力地前往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祝福看到這裡的你。

斜槓不是為了賺更多錢,只是因為我想做就做! 國中斜槓寫小說,高中斜槓畫插畫,大學斜槓畫漫畫──現在又要斜槓寫部落格、做Podcast,到底有沒有在念書/工作呢? 這個部落格會分享我從小到大斜著向前走的過程,以及一些心靈成長、自我成長相關的故事,若有興趣歡迎追蹤訂閱,並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本篇是新開的身心靈系列,對於內容半信半疑也無妨,可以當作單純的小說來看,正文會用小說的筆法書寫故事。 這篇文會記錄我一年多前,與我的靈魂根源連接上,並且逐漸理解我凱龍星的傷痛從何而來的心路歷程。
這篇是經營方格子一個半月後的自我經營策略反思。 因為方格子看的到後台數據,我發現我寫人生故事的點閱率跟完讀率都最好,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的點閱率差不多,且都遠低於故事的點閱率,完讀率很低。 有點神奇的是,我在寫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時的確會比較多障礙,如果這兩個項目要一直有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對....
「有時候,失敗其實是好事。」──這句話是我離職前和公司新人聊天時聊到的。 起先是新人問我離職後要做什麼,我跟他說我會開始做自媒體,他又好奇地問我會做什麼主題,我說「我做自我成長主題」的,他就驚訝之後開始若有所思,果然一問之下才知道,他以前也曾經短暫地做過自媒體。
其實替人算命的時候如果感受到有阻力,最好就不要繼續。 通常會阻礙算命師說話的都是對方的債主或者對方的高靈/指導靈,絕大多數的阻擋都是來自於對算命師的善意,所以剛開始的阻擋都很輕微。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本篇是新開的身心靈系列,對於內容半信半疑也無妨,可以當作單純的小說來看,正文會用小說的筆法書寫故事。 這篇文會記錄我一年多前,與我的靈魂根源連接上,並且逐漸理解我凱龍星的傷痛從何而來的心路歷程。
這篇是經營方格子一個半月後的自我經營策略反思。 因為方格子看的到後台數據,我發現我寫人生故事的點閱率跟完讀率都最好,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的點閱率差不多,且都遠低於故事的點閱率,完讀率很低。 有點神奇的是,我在寫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時的確會比較多障礙,如果這兩個項目要一直有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對....
「有時候,失敗其實是好事。」──這句話是我離職前和公司新人聊天時聊到的。 起先是新人問我離職後要做什麼,我跟他說我會開始做自媒體,他又好奇地問我會做什麼主題,我說「我做自我成長主題」的,他就驚訝之後開始若有所思,果然一問之下才知道,他以前也曾經短暫地做過自媒體。
其實替人算命的時候如果感受到有阻力,最好就不要繼續。 通常會阻礙算命師說話的都是對方的債主或者對方的高靈/指導靈,絕大多數的阻擋都是來自於對算命師的善意,所以剛開始的阻擋都很輕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休息,就是為了自己休息,而非成為什麼模樣】 過去曾看過一本書《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曾嘗試如何
Thumbnail
小學生閱讀理解力較弱是正常的發展現象,可以透過心智圖的訓練,或是有規劃性的讀書計畫,幫助孩子們更有效地理解閱讀材料,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這需要教育家的引導和家長的支持,共同努力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啟發。
Thumbnail
學習義大利文的好處?優勢?還是應該要先學習西班牙文再學義大利文才是最好的安排?
Thumbnail
能不能用最簡單的言語來總結?所以現在再問我一次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SPC 就是管制圖」,所有你在 SPC 需要知道的事情在一張管制圖上都可以看到。
Thumbnail
一天班會課時跟導師班學生們聊起最近的讀書狀況,幾位學生們嘰哩呱啦抱怨著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我也反問他們:為什麼不學? 學生們說:看不懂而且也用不到啊! 我說:你們覺得學習是什麼?如果學習只為了考試,那是不是太無聊了?
Thumbnail
為什麼我學了說服力技巧、也照做了,卻沒用?​為什麼我套用了框架,結果更糟?​​因為沒搞清楚這是增加助力、還是減少阻力?甚至是基本條件的不足,反而產生了反作用力。方向錯了,方法再對也到不了目的地。​
Thumbnail
知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過:「我認為假設你所擁有的工具只有一把錘子時,你把所有的事物都當作釘子來對待是很有吸引力的。」
Thumbnail
「老師你念政大?阿你現在在這裡?」 「對阿,不然你覺得念政大應該要去哪裡?」 「念政大不是應該要走什麼法律還是政治嗎?」 「我念的是心理系(苦笑)。」 「心理系?是那個佛教的系嗎?」 「不是。」 「喔老師那你念政大,做這個工作好嗎?」 「不然你覺得我應該做什麼?」 「感覺就是要走軍公教才好啊。」
Thumbnail
想想自己為知識付費了多少? 但為什麼越學越焦慮? 如何真正的學會"學習" 2020年就快結束了,每到年末你總會異常的焦慮嗎? 總是沒達到預期想賺的收入 一直在思考,明明很努力學習和工作,學了那麽多,上了這麼多課,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越學習越不知道自己要怎麽做,不僅沒有賺回學費,對主業都沒有幫助? 到
Thumbnail
即使是現在這一刻,仍有許多職場人正在為自己的未來學習。無論是為了跳槽、辭職、退休生活,還是其他原因,許多職場人正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埋頭學習,這不是只有你我如此。 可是那麼認真學習的職場人,又有多少人獲得成功?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休息,就是為了自己休息,而非成為什麼模樣】 過去曾看過一本書《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曾嘗試如何
Thumbnail
小學生閱讀理解力較弱是正常的發展現象,可以透過心智圖的訓練,或是有規劃性的讀書計畫,幫助孩子們更有效地理解閱讀材料,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這需要教育家的引導和家長的支持,共同努力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啟發。
Thumbnail
學習義大利文的好處?優勢?還是應該要先學習西班牙文再學義大利文才是最好的安排?
Thumbnail
能不能用最簡單的言語來總結?所以現在再問我一次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SPC 就是管制圖」,所有你在 SPC 需要知道的事情在一張管制圖上都可以看到。
Thumbnail
一天班會課時跟導師班學生們聊起最近的讀書狀況,幾位學生們嘰哩呱啦抱怨著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我也反問他們:為什麼不學? 學生們說:看不懂而且也用不到啊! 我說:你們覺得學習是什麼?如果學習只為了考試,那是不是太無聊了?
Thumbnail
為什麼我學了說服力技巧、也照做了,卻沒用?​為什麼我套用了框架,結果更糟?​​因為沒搞清楚這是增加助力、還是減少阻力?甚至是基本條件的不足,反而產生了反作用力。方向錯了,方法再對也到不了目的地。​
Thumbnail
知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過:「我認為假設你所擁有的工具只有一把錘子時,你把所有的事物都當作釘子來對待是很有吸引力的。」
Thumbnail
「老師你念政大?阿你現在在這裡?」 「對阿,不然你覺得念政大應該要去哪裡?」 「念政大不是應該要走什麼法律還是政治嗎?」 「我念的是心理系(苦笑)。」 「心理系?是那個佛教的系嗎?」 「不是。」 「喔老師那你念政大,做這個工作好嗎?」 「不然你覺得我應該做什麼?」 「感覺就是要走軍公教才好啊。」
Thumbnail
想想自己為知識付費了多少? 但為什麼越學越焦慮? 如何真正的學會"學習" 2020年就快結束了,每到年末你總會異常的焦慮嗎? 總是沒達到預期想賺的收入 一直在思考,明明很努力學習和工作,學了那麽多,上了這麼多課,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越學習越不知道自己要怎麽做,不僅沒有賺回學費,對主業都沒有幫助? 到
Thumbnail
即使是現在這一刻,仍有許多職場人正在為自己的未來學習。無論是為了跳槽、辭職、退休生活,還是其他原因,許多職場人正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埋頭學習,這不是只有你我如此。 可是那麼認真學習的職場人,又有多少人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