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亞洲家庭長大的孩子們,背負著許多期待,長大要成為社會的成功人士,不管窮人或富裕家庭的父母秉都持著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富裕家庭希望子女成為人上人之接班人,貧窮家庭則希望靠子女翻轉命運,成績要A+、讀名校,長大後要有一個體面(賺錢且有社會地位)的工作,並擁有名車與豪宅。
英劇<疼痛難免>( This Is Going to Hurt)中的其一主角Shruti,一位從小資優生的女孩,在別人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小孩」,親生父母總是「So proud of you」的她,通過層層考驗,以優異的成績成為實習醫生,平日她需要正常看診、協助手術,各種工作與問診難題接踵而來,還需要花時間準備考試,她日復一日不曾休息,黑眼圈彷彿是從小到大的標誌,她試著跟前輩傾吐,得到回答是:「你可能還需要更努力。」、「前輩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不止是你。」,一日,她清空了公寓的冰箱,清理了辦公室的櫃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後留下一句話:
「對不起!我真的盡力了...」
青年人在近幾年自殺率節節升高,而總會有一派的人檢討受害者,歸咎於他們抗壓性不夠,説著:「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苦過來的。」。
這幾年只要關於理財、投資、存股、被動收入、退休、自媒體的相關課程都會賣爆,我們莫名被金錢、名與利設局,因而產出巨大的焦慮,這彷彿是一個圈套,劃分著人生的道路,我們按照劇本演出,不按成功路數走就會被恥笑是魯蛇,以前一樣窮可能不會感到不甘,現在貧富差距愈大,攀比的人愈多,社會對於所謂「成功學」的吹捧更加劇,壁壘分明,加上網路發達,天天上網曬”成功”的人猶如伸展台,人們拼了命賺錢,再拼了命買所謂成功人士的標配,一一往身上配戴勳章,這樣的循環,不斷朝著你我撲面而來,形成一個巨大的壓力,讓我們想,怎麼那麼不如人?連房租都快繳不起,還要買房?人生真是失敗啊!
在這麼多的成功範式下,別忘了還有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不成功”的人生。
社會定義的不成功人生,或許壓力更小,快樂更多,在這個世界,快樂都成一種稀缺,反過來想,這不也是一種成功嗎?人生如果是一場投幣的大型遊樂園,你可以去澳門賭場,我也可以去坐旋轉木馬,追逐名利成為賭王或原地打轉成為看風景的遊民,都沒有對錯,只要是喜歡的、快樂的、舒坦的、自在的,哪怕是被社會定義下失敗的魯蛇,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