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人才,是跨知識還是跨思維?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當今天企業與學校都再談「跨領域」人才,我們真的清楚知道何謂「跨領域」人才嗎?「跨領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是雙主修?是輔系?但為何我在淡江建築系六年來從沒聽過一位建築人有雙修或輔系。卻不會說建築人缺乏跨領域的能力呢?在談跨不跨領域之前,我想先從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自我學習與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談起。


為何自我學習如此重要,今天不管雙主修、輔系或醫學系、建築系等專業科系畢業,能否「持續」在知識專業知識上成長,甚且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自足」,便取決於個人是否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首先,自我學習很重要的一點是「自己想學習」,當出社會不再以考試引領學習時,必須翻轉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而「動機」是自我學習能否持續的關鍵。學習動機該如何培養?我認為是對一切知識抱持好奇,不管是本科的知識或者相關的知識。過去有一陣子,我只想建築、只作建築、只看建築、只談建築,當時認為,我是建築人,受過建築專業訓練,我只有「資格」談建築。但是,難道非本科生不能夠談建築嗎?國中小學生不能談建築嗎?或建築人不能談其它議題嗎?還是只能談建築相關議題呢?


如果建築人在知識的取得上與思考上只偏重於建築,然後自以為代表了、壟斷了此專業某方面的言論權,那不過是專業上的傲慢。知識是相通的,亦如每一口井都來自相同一脈的水源,每個人都可以對任何事情談自己的看法,前提是,是「收斂」過的想法,而非人文亦云、膝蓋式反射性的想法。而這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去作有理由的判斷。


獨立思考與自我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我認為具有獨立思考卻不自我學習或自我學習卻缺乏獨立思考是不存在的,原因是,當自我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能力之後,我們會開始對知識有「個人化」的架構,例如:如果我偏愛建築知識,產生建築架構的思考,當談及個人對某事件的看法時,便會從建築的角度去評論。所以人文學科具有人文素養,而理工人具有理工腦,就是說這種思維都是代表著某種立場、片斷的知識架構,但這恰巧就是「非」跨領域的證據,因為我們只談我們熟悉的單一知識的思維、小團體的語言(例如:建築語言),然後欠缺多方思維的知識架構,而跨領域,其實是「跨思維」,而非只是跨知識。


例如最近高跟鞋教堂事件,建築人批判的大多是美學的、地景的、機能性的、在地性的探討,因為這是建築人拿手的部分。建築人針對建築專業作批判,有他的理由以及職責所在。但是這些「建築語言」,除了被建築人、文化圈所接受之外,似乎很難與一般民眾產生共鳴,也很難根原性的直指建築知識之外的問題。所以建築人必須學習跨知識的思維,而思維必須從多元的知識架構中去提煉,我認為思維與思維之間(例如:人文與理工)並非是無法橫跨的鴻溝,因為做學問的基礎或者說知識的架構(整體)是相同的,而差別只在於知識的基礎與價值是否涵蓋多元及正反的面向。


當建築具有跨思維的能力時,建築人與社會溝通靠的不再是建築語言,而是一種創造新的「建築式語言」的思維。例如:據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管理處表示,高跟鞋教堂的concept是烏腳病的故事,雖然事後知道是先有型體後才有高跟鞋的故事,但是我認為,即便concept與結果百分之百的相符,觀光的確達到它的效益等等。也並不代表concept放在文化、歷史、生態、地景等脈絡中有相同好的理由。當然,我們今天很難期望一件公共工程達到面面俱到的效益,但是我們開始能夠談事件在脈絡中、在整體中所造成的價值權衡,來做為取捨與選擇的理由。


藉由自我學習與獨立思考培養跨思維的能力,從我開始「想」知道什麼,然後我主動去找答案來解決疑問,並且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雖然可能相較於目前制式的方法來得粗糙,但卻是百分之百的學到了我想要學的東西,而這是當某些工作在熟能生巧後,很難再突破的關鍵點,也就是「創新」。創新便是一開始你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爾後改良得越來越好以及能夠解決目前很難或者沒有被解決的問題。當今天很多行業在10年前並不存在,未來有更多行業等著消失被取代,而我們在談人文科系存廢等問題的時候,其實改變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思維。現今或者未來的思維,其實早已存在,只是還非主流。這是個思維決定價值的時代,何況人類不同於一般的物種在於,人類是會思考的動物,身為人,你不思考一下嗎?

2016/4/17

    avatar-img
    40會員
    56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第19屆國家文藝獎在12月15號揭曉,得獎者不乏建築師、北管藝師、藝術家、舞蹈家、小說家等,此獎項從1997年頒發第一屆至今,已走入第十九個年頭,號稱「藝術界的最高榮譽」。此獎項由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主辦,目的在「積極輔導、協助與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展演環境,獎勵文化藝
    第19屆國家文藝獎在12月15號揭曉,得獎者不乏建築師、北管藝師、藝術家、舞蹈家、小說家等,此獎項從1997年頒發第一屆至今,已走入第十九個年頭,號稱「藝術界的最高榮譽」。此獎項由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主辦,目的在「積極輔導、協助與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展演環境,獎勵文化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頂尖的人一定是在某專業前百分之幾的人嗎?或許部分頂尖的人是,但是畢竟是少數,身為普通人,要達到頂尖其實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增加廣度,當前百分之10的人很難,但相比之下要當前百分之25的人就沒那麼難, 如果跨越多的領域的話,甚至會比前百分之10的人更加罕見,例如兩個領域的前百分之25(0.25乘以0.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不務正業?專業化分工的時代,跨領域人才能生存嗎?跨領域是不務正業,那這樣不務正業是不是很爛? 事實上,每個人都在做專業化的工作,但都同時在應用跨領域的才能。我對本科沒興趣,但要怎麼說服長輩?
    Thumbnail
    跨領域這個議題,其實已經很久了,應該在我大學的時候就有這個名詞出現,那時候也不以為然,認為只要把本業給顧好就好了,這種名詞應該也只是口號而已。 而後來又有斜槓這個名詞跑出來,我覺得這兩件事情應該是屬於同一件事,就是說除了你目前在的這個領域之外,還會別的領域的東西。也有其他的名詞在描述這件事情,例如:
    Thumbnail
    大約在2017年左右吧,我與學妹閒聊到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讓一些辦公室工作都被自動化取代,學妹就很擔心地說,自己一定是被取代的那個人。那時生成式人工智慧如ChatGPT還在發展,沒人知道未來會怎麼發展,但是各種販售恐懼的行銷已經一波一波地在社群媒體上宣傳,刷個臉書就難免會看到相關鼓勵你學習程式語言
    Thumbnail
    續上一篇,當我下定決定想要轉職後,真正有意識下了這個決定後,我想要做人資,而人資是做什麼的? 那感覺,我看向我想去的遠方,但前方不是光亮的,而是一片昏暗,彷彿我陷入了另一個絕望:我知道,我想前進,但路在哪裡? 這篇其實也非常想要跟大家說,路是有的,我們要拿起手上的手電筒,一步一步地走過去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先跟大家說我從植物醫學轉職到人資,從去年七月萌芽想法到今年二月,將近八個月的時間,我割捨掉我學習了七年的專業,專心的把資源都投入到職涯諮詢師與人資上。 我自己笑說,我在輔導個案,卻沒有自己走過那段歷程實在沒什麼立場,現在我自己走過一趟,從被「職涯諮詢」、「確定職涯方向」、「投入學習」
    Thumbnail
    最近因為很多事情,耽誤到了很多事情,不論是工作上的問題,或者又是自己這一年來的一些目標與計畫,都在今年開始準備去實現,原本在平面設計領域工作中的我,在平面設計領域也待了7~8年,此刻的我開始在想著:老是做平面設計師,好像如果不再做點什麼,也許會被社會淘汰掉!其實這想法在2020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萌芽
    Thumbnail
    延續上篇關於李承安在課堂上帶給選手們的分享,在演講開始前,荃鈺老師要讓選手們思考的,不僅僅是典範人物跨領域的關鍵,更希望選手能透過案例,學習解構一個人選擇背後的關鍵考量與底層邏輯,從而明白自己該如何謹慎配置手邊資源,追求人生的勝率。而這個能力,也跟老師在這門課最一開始提到的四個方向有關。
    Thumbnail
    培育「跨領域」π型人才 是這幾年不論學界、業界都很夯的議題 但在一頭熱去嘗試跨領域之前 你需要先了解什麼是跨領域?以及為何要跨領域? 跨領域指的是「跨行業」或「跨專業」 以我這次的轉職來說金融轉行銷就是跨行業 而業務轉PM就是跨專業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頂尖的人一定是在某專業前百分之幾的人嗎?或許部分頂尖的人是,但是畢竟是少數,身為普通人,要達到頂尖其實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增加廣度,當前百分之10的人很難,但相比之下要當前百分之25的人就沒那麼難, 如果跨越多的領域的話,甚至會比前百分之10的人更加罕見,例如兩個領域的前百分之25(0.25乘以0.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不務正業?專業化分工的時代,跨領域人才能生存嗎?跨領域是不務正業,那這樣不務正業是不是很爛? 事實上,每個人都在做專業化的工作,但都同時在應用跨領域的才能。我對本科沒興趣,但要怎麼說服長輩?
    Thumbnail
    跨領域這個議題,其實已經很久了,應該在我大學的時候就有這個名詞出現,那時候也不以為然,認為只要把本業給顧好就好了,這種名詞應該也只是口號而已。 而後來又有斜槓這個名詞跑出來,我覺得這兩件事情應該是屬於同一件事,就是說除了你目前在的這個領域之外,還會別的領域的東西。也有其他的名詞在描述這件事情,例如:
    Thumbnail
    大約在2017年左右吧,我與學妹閒聊到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讓一些辦公室工作都被自動化取代,學妹就很擔心地說,自己一定是被取代的那個人。那時生成式人工智慧如ChatGPT還在發展,沒人知道未來會怎麼發展,但是各種販售恐懼的行銷已經一波一波地在社群媒體上宣傳,刷個臉書就難免會看到相關鼓勵你學習程式語言
    Thumbnail
    續上一篇,當我下定決定想要轉職後,真正有意識下了這個決定後,我想要做人資,而人資是做什麼的? 那感覺,我看向我想去的遠方,但前方不是光亮的,而是一片昏暗,彷彿我陷入了另一個絕望:我知道,我想前進,但路在哪裡? 這篇其實也非常想要跟大家說,路是有的,我們要拿起手上的手電筒,一步一步地走過去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先跟大家說我從植物醫學轉職到人資,從去年七月萌芽想法到今年二月,將近八個月的時間,我割捨掉我學習了七年的專業,專心的把資源都投入到職涯諮詢師與人資上。 我自己笑說,我在輔導個案,卻沒有自己走過那段歷程實在沒什麼立場,現在我自己走過一趟,從被「職涯諮詢」、「確定職涯方向」、「投入學習」
    Thumbnail
    最近因為很多事情,耽誤到了很多事情,不論是工作上的問題,或者又是自己這一年來的一些目標與計畫,都在今年開始準備去實現,原本在平面設計領域工作中的我,在平面設計領域也待了7~8年,此刻的我開始在想著:老是做平面設計師,好像如果不再做點什麼,也許會被社會淘汰掉!其實這想法在2020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萌芽
    Thumbnail
    延續上篇關於李承安在課堂上帶給選手們的分享,在演講開始前,荃鈺老師要讓選手們思考的,不僅僅是典範人物跨領域的關鍵,更希望選手能透過案例,學習解構一個人選擇背後的關鍵考量與底層邏輯,從而明白自己該如何謹慎配置手邊資源,追求人生的勝率。而這個能力,也跟老師在這門課最一開始提到的四個方向有關。
    Thumbnail
    培育「跨領域」π型人才 是這幾年不論學界、業界都很夯的議題 但在一頭熱去嘗試跨領域之前 你需要先了解什麼是跨領域?以及為何要跨領域? 跨領域指的是「跨行業」或「跨專業」 以我這次的轉職來說金融轉行銷就是跨行業 而業務轉PM就是跨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