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人才,是跨知識還是跨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當今天企業與學校都再談「跨領域」人才,我們真的清楚知道何謂「跨領域」人才嗎?「跨領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是雙主修?是輔系?但為何我在淡江建築系六年來從沒聽過一位建築人有雙修或輔系。卻不會說建築人缺乏跨領域的能力呢?在談跨不跨領域之前,我想先從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自我學習與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談起。


為何自我學習如此重要,今天不管雙主修、輔系或醫學系、建築系等專業科系畢業,能否「持續」在知識專業知識上成長,甚且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自足」,便取決於個人是否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首先,自我學習很重要的一點是「自己想學習」,當出社會不再以考試引領學習時,必須翻轉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而「動機」是自我學習能否持續的關鍵。學習動機該如何培養?我認為是對一切知識抱持好奇,不管是本科的知識或者相關的知識。過去有一陣子,我只想建築、只作建築、只看建築、只談建築,當時認為,我是建築人,受過建築專業訓練,我只有「資格」談建築。但是,難道非本科生不能夠談建築嗎?國中小學生不能談建築嗎?或建築人不能談其它議題嗎?還是只能談建築相關議題呢?


如果建築人在知識的取得上與思考上只偏重於建築,然後自以為代表了、壟斷了此專業某方面的言論權,那不過是專業上的傲慢。知識是相通的,亦如每一口井都來自相同一脈的水源,每個人都可以對任何事情談自己的看法,前提是,是「收斂」過的想法,而非人文亦云、膝蓋式反射性的想法。而這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去作有理由的判斷。


獨立思考與自我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我認為具有獨立思考卻不自我學習或自我學習卻缺乏獨立思考是不存在的,原因是,當自我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能力之後,我們會開始對知識有「個人化」的架構,例如:如果我偏愛建築知識,產生建築架構的思考,當談及個人對某事件的看法時,便會從建築的角度去評論。所以人文學科具有人文素養,而理工人具有理工腦,就是說這種思維都是代表著某種立場、片斷的知識架構,但這恰巧就是「非」跨領域的證據,因為我們只談我們熟悉的單一知識的思維、小團體的語言(例如:建築語言),然後欠缺多方思維的知識架構,而跨領域,其實是「跨思維」,而非只是跨知識。


例如最近高跟鞋教堂事件,建築人批判的大多是美學的、地景的、機能性的、在地性的探討,因為這是建築人拿手的部分。建築人針對建築專業作批判,有他的理由以及職責所在。但是這些「建築語言」,除了被建築人、文化圈所接受之外,似乎很難與一般民眾產生共鳴,也很難根原性的直指建築知識之外的問題。所以建築人必須學習跨知識的思維,而思維必須從多元的知識架構中去提煉,我認為思維與思維之間(例如:人文與理工)並非是無法橫跨的鴻溝,因為做學問的基礎或者說知識的架構(整體)是相同的,而差別只在於知識的基礎與價值是否涵蓋多元及正反的面向。


當建築具有跨思維的能力時,建築人與社會溝通靠的不再是建築語言,而是一種創造新的「建築式語言」的思維。例如:據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管理處表示,高跟鞋教堂的concept是烏腳病的故事,雖然事後知道是先有型體後才有高跟鞋的故事,但是我認為,即便concept與結果百分之百的相符,觀光的確達到它的效益等等。也並不代表concept放在文化、歷史、生態、地景等脈絡中有相同好的理由。當然,我們今天很難期望一件公共工程達到面面俱到的效益,但是我們開始能夠談事件在脈絡中、在整體中所造成的價值權衡,來做為取捨與選擇的理由。


藉由自我學習與獨立思考培養跨思維的能力,從我開始「想」知道什麼,然後我主動去找答案來解決疑問,並且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雖然可能相較於目前制式的方法來得粗糙,但卻是百分之百的學到了我想要學的東西,而這是當某些工作在熟能生巧後,很難再突破的關鍵點,也就是「創新」。創新便是一開始你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爾後改良得越來越好以及能夠解決目前很難或者沒有被解決的問題。當今天很多行業在10年前並不存在,未來有更多行業等著消失被取代,而我們在談人文科系存廢等問題的時候,其實改變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思維。現今或者未來的思維,其實早已存在,只是還非主流。這是個思維決定價值的時代,何況人類不同於一般的物種在於,人類是會思考的動物,身為人,你不思考一下嗎?

2016/4/17

avatar-img
50會員
58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第19屆國家文藝獎在12月15號揭曉,得獎者不乏建築師、北管藝師、藝術家、舞蹈家、小說家等,此獎項從1997年頒發第一屆至今,已走入第十九個年頭,號稱「藝術界的最高榮譽」。此獎項由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主辦,目的在「積極輔導、協助與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展演環境,獎勵文化藝
第19屆國家文藝獎在12月15號揭曉,得獎者不乏建築師、北管藝師、藝術家、舞蹈家、小說家等,此獎項從1997年頒發第一屆至今,已走入第十九個年頭,號稱「藝術界的最高榮譽」。此獎項由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主辦,目的在「積極輔導、協助與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展演環境,獎勵文化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對跨領域AI應用的人來說,應聚焦三項關鍵能力:問題分析與需求對接、熟練操作AI工具、以及跨領域溝通與推動。首先,能夠清楚分析產業痛點,並轉化為技術需求,是成功應用AI的基礎。其次,熟練使用AI工具能快速創造價值,減少技術門檻。最後,有效溝通能力能協助推動AI專案落地,並促進與不同部門的協作。
Thumbnail
最近在整理自己的一些個人檔案,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個說法,要定期整理自己的履歷表、CV,才能了解自己在各個階段的成長以及專業發展。而我從大學走到博士畢業,一路上在學校以及學系的選擇上跨了不少領域,有時實在很一言難盡,不過自己倒是給了自己所學的知識一個系統性的整理。 增進績效:正向行為的改變 如果說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在上一篇的文章困難對話,輕鬆應對:必學的4個關鍵技巧中為大家介紹了如何利用4個關鍵技巧輕鬆應對困難對話。讓雙方能順利進行有效的溝通。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以一個即將跨領域轉職的面試情境做好準備,從中學習如何運用這4個關鍵技巧,讓自己在面試中脫穎而出。 情境應用 假設你目前擔任「
Thumbnail
跨領域合作與溝通 在現代AI時代中,跨領域合作與溝通能力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能。隨著技術不斷發展,AI項目通常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如技術、設計、業務等。因此,能夠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有效溝通和合作,成為實現成功的關鍵。 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跨領域合作涉及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想知道如何提升臺灣科技產業競爭力、突破職場瓶頸嗎?本次怪獸科技公司專訪中,Spotify 資深產品經理(Product Lead)Agnes Li 分享她在科技業的觀察與見解。從香港、新加坡、印尼、倫敦等多元國際經驗中獲得的多角度見解,讓我們更理解全球科技大廠產業現況!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當今天企業與學校都再談「跨領域」人才,我們真的清楚知道何謂「跨領域」人才嗎?「跨領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是雙主修?是輔系?但為何我在淡江建築系六年來從沒聽過一位建築人有雙修或輔系。卻不會說建築人缺乏跨領域的能力呢?在談跨不跨領域之前,我想先從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自我學習與與獨立思考」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對跨領域AI應用的人來說,應聚焦三項關鍵能力:問題分析與需求對接、熟練操作AI工具、以及跨領域溝通與推動。首先,能夠清楚分析產業痛點,並轉化為技術需求,是成功應用AI的基礎。其次,熟練使用AI工具能快速創造價值,減少技術門檻。最後,有效溝通能力能協助推動AI專案落地,並促進與不同部門的協作。
Thumbnail
最近在整理自己的一些個人檔案,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個說法,要定期整理自己的履歷表、CV,才能了解自己在各個階段的成長以及專業發展。而我從大學走到博士畢業,一路上在學校以及學系的選擇上跨了不少領域,有時實在很一言難盡,不過自己倒是給了自己所學的知識一個系統性的整理。 增進績效:正向行為的改變 如果說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在上一篇的文章困難對話,輕鬆應對:必學的4個關鍵技巧中為大家介紹了如何利用4個關鍵技巧輕鬆應對困難對話。讓雙方能順利進行有效的溝通。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以一個即將跨領域轉職的面試情境做好準備,從中學習如何運用這4個關鍵技巧,讓自己在面試中脫穎而出。 情境應用 假設你目前擔任「
Thumbnail
跨領域合作與溝通 在現代AI時代中,跨領域合作與溝通能力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能。隨著技術不斷發展,AI項目通常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如技術、設計、業務等。因此,能夠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有效溝通和合作,成為實現成功的關鍵。 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跨領域合作涉及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想知道如何提升臺灣科技產業競爭力、突破職場瓶頸嗎?本次怪獸科技公司專訪中,Spotify 資深產品經理(Product Lead)Agnes Li 分享她在科技業的觀察與見解。從香港、新加坡、印尼、倫敦等多元國際經驗中獲得的多角度見解,讓我們更理解全球科技大廠產業現況!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當今天企業與學校都再談「跨領域」人才,我們真的清楚知道何謂「跨領域」人才嗎?「跨領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是雙主修?是輔系?但為何我在淡江建築系六年來從沒聽過一位建築人有雙修或輔系。卻不會說建築人缺乏跨領域的能力呢?在談跨不跨領域之前,我想先從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自我學習與與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