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場所精神》談空間是被發現的?還是被發明的?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空間是發明的?還是發現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問,空間是什麼?


空間能夠被語言所描述嗎?亦或能夠被數學所分析呢?知識是否存在無法被語言所描述的部分?語言結構的世界是較真實感官的世界大還是小?以哲學實驗「黑白瑪莉(Mary's room)」來說,擁有所有關於顏色知識的瑪莉,第一次真實的「看見」紅色的蘋果時,是否對「紅色」產生了新的知識?這種感覺大概就是盲人突然能夠「看見」什麼的時候,原本對此物的認識,有了新的認識,而那新的知識,靠得不是語言,而是身體的語言(body language),是經由身體所產生的行為和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得以認知到無法藉由語言與數學所描述的種種感覺。


所以,世界並非全由語言所建構,例如:無法描述「無」是「什麼」。而近代量子科學的發展,「發現」了許多無法被語言所描述甚至被觀測的物質,例如:宇宙的暗物質(dark matter)、暗能量等,(按維基百科:暗物質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空間做為一個「物」的存在,「語言」所描述的空間、「數學」所描述的空間以及「身體」所描述的空間,彼此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語言描述的空間


空間如何被語言所描述呢?物質的部分能夠藉由顏色、大小、高低、粗細、明暗等相對或可比擬的物質做描述。但是,關於空間中非物質的「感覺」如何描述呢?空間讓人產生某種感覺,而描述感覺的語言最接近的形式是─詩。詩,是一種介於想像與經驗、具體與感知之間的存在,具有如空間般多元詮釋的可能。


語言所描述的空間是固定的嗎?做為描述空間的語言,有可能反過頭來改變被描述的對象(空間)嗎?語言與空間存在著「變動」或「取代」的關係或者「進步」的可能嗎?我認為可能,說得精確一點是「語言能夠改變的空間是屬於語言範圍(描述)的空間」。


語言做為想像與抽象思考後的表達工具,其背後代表的是文化、習慣、道德等社會價值。那麼是否能夠說,因為不同的價值,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而導致有新的、改變的、取代的、不斷變動的語言所描述的空間產生呢?假設不同文化與生活環境的兩個人進到同一個空間內,他們用語言所描述的空間會是一樣的嗎?我認為不會一樣的原因在於,因為人做為獨立性的存在個體,價直是不斷變動的(同卵雙胞胎都有不同的性格)。語言做為人類獨有的工具,空間便無法獨立於語言之外,必然會受語言背後的價值所影響。這導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世界上所有描述空間的語言,是否擁有相同的模式、或者意義呢?


數學描述的空間


空間又是如何被數學所描述呢?說到建築的數學,我們很直覺的會想到畢氏定理、歐式幾合、黃金比例等關於空間形式與比例的關係,這些是較容易被察覺的數學空間,而大部份數學所描述的空間,其實是藉由科學理論所呈現的,例如:應用力學的理論、結構學的理論、綠建築的理論等。其理論背後是透過數學來解釋的,例如:最小地震力公式為V = Z * I * C * K * W、建築物外殼耗能量Envelope Load公式為ENVLOAD=a0+a1*G+a2*L*DH+a3*(Σ Mk*IHk)等。空間有可能被數學化或科學理論化嗎?假設能夠被科學理論化,依照科學的本質,凡是科學的一定是人為的知識,凡是人為的知識ㄧ定都來自於經驗的累積,凡是經驗的累積一定都用到歸納的方法,凡是歸納的方法便通通都是有問題的。那麼是否就不需要理論了呢?


科學解釋分為建立在以歸納法歸納出自然內部的法則的「實例解釋」,以及以機率統計等數學解釋的「統計解釋」。想用理論來解釋空間,因為不同的理論引導出不同的事實,並沒有哪一個理論能夠涵蓋所有理論。硬是要用理論去定義、描述空間,反而會產生以偏概全的謬誤。因空間能夠被理論所解釋的前提是,空間有某種自然法則。


自然有法則嗎?這是形上學的問題,涉及自然「是什麼」的問題。我們不可能擁有絕對真實的自然法則,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然有沒有法則,所有我們能夠擁有的只是用來「解釋」自然的理論,但它們並不是絕對真實的理論,而是能「被否證」的理論。然而,理論也不僅是理解自然的「工具」,因為他們確實「部分地」表現了「實在」。


數學能夠部分地理解、解釋空間真實的部分,那麼數學有可能反過頭來改變被描述的對象(空間)嗎?我認為這和「語言能夠改變的空間是屬於語言範圍(描述)的空間」是相同的,「數學能夠改變的空間是屬於數學範圍(描述)的空間」。例如:隨著科技的發展,數位建築興起,人們試著利用參數式設計來模擬與解釋空間,便改變了數學原先能夠描述空間的範圍,產生許多新的空間被建築的可能。追根究柢,數學與科學理論的發展,是能夠直接影響空間的定義的,但是所依據的理論也必然是建立在「否證」之上,因為所有理論並不為真,只能說到目前為止這個理論尚未被否定而已。


身體描述的空間


照理說身體描述的空間是無法用語言所描述的,所以我並不想討論身體描述的空間「是什麼」的問題。我想討論的是,環境的不同,導致身體產生不同的感知,環境是否擁有使感知成長的可能?


假設空間是一中性的物質,這裡指的中性是;不預設空間「是什麼」(例如:機能、設計概念)的存在,而是只單純談論空間做為一個「物」對人產生什麼樣的「感覺」。空間做為一個物,以及連續空間中的其中一環,建築做為一界定內部與外部牆間的牆的存在,由外部大尺度看空間可視為一整體,其與外在環境、氣候、季節、光線等有密切的變動關係。由內部小尺度來看,空間似乎可獨立於外部環境,藉由人為方式(科技、材料等)改變內部與外部的關係,假設在不考量人為環境之下(建築本身的存在除外);不考量室內裝修與生活使用過後的環境,空間的確具體的反映了外部的環境變化,做為環境中的一個切片。


人為的介入改變了世界、創造了新的氣候與環境,空間反應了當下的環境、反映人類身體感知的經驗。然而,極端氣候導致越來越多不可預測與不規律的環境變動發生,導致空間做為一個物的存在、做為一個器官,必須順應環境的變遷以及調節內外空間環境不斷變動的能力。那麼我們還能問空間「感」是什麼嗎?感知擁有法則嗎?站在認知科學家的立場,感知或許能夠被量化與觀察,但是我想問的是,感知如何形塑我們對空間的認知?什麼是使感知得以描述空間的可能?


身體有可能反過頭來改變被描述的對象(空間)嗎?身體帶來行為與事件的發生,身體也因為行為與事件導致對空間產生不同的感受(例如:認同感、孤獨感、安全感、失落感等)。我們雖然每天生活同一個空間之下,但是改變空間認知的理由並非來自空間,而是來自形成感知背後的理由。所以,當我們置身於有名的建築空間時,空間感有形成知識嗎?當離開參訪的建築時,我們是如何認識建築空間的呢?假設沒有了季節、氣候、行為與事件的參與,空間感還剩下什麼呢?


空間是發明的,還是發現的


空間做為一種人為的物的存在的部分(建築),它的存在是發明的,而它能夠被描述的部分是因為擁有了描述的對象(物)的存在而被發現的;發現能夠利用語言、數學與身體描述空間。但是也間接的產生了空間在語言、數學與身體中的發明。而發明與發現的關係,是不斷交互影響的,例如:空間做為環境的一個切片,就環境本身是被發現的,人們發現此地環境適宜人居,所以經由發現中發明了建築。但是環境也因為人類的介入後,導致原先的環境產生了變動;被人類發明更適宜人居的環境所影響。於是,舊有的環境被淘汰,新有的環境隨著人類物競天擇的方式被保存了下來。


談論了三種描述空間的方式,因為人們如何描述空間,決定了空間是什麼。對比目前建築教育裡對於建築語言描述空間的方式,是否存在著「變動」、「取代」、「反證」的關係呢?我認為讓建築人逃離或者盡量避免建築語言所犯的謬誤的關鍵在於,訓練建築人不斷批判、不斷自我檢驗,其過程的目的在於,達成作判斷、選擇以及行動的正確原則。

2016/6/2

    6會員
    529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 無所謂的創造 》In The Making — 陳姝里個展:從夢想啟程的旅途,終點仍未知。撿拾散落在工作桌上的紙片,那始於不願錯過任何一個美麗。為人母之後既然「母親」是無法割捨的職業,那僅次於這個身份之後最想要保有的是什麼呢? 「創作。」
    Thumbnail
    avatar
    CY
    2023-08-21
    讓我們各從所願——《花希望成為自己的樣子》 讀楊錦郁《花希望成為自己的樣子》之時,正值炎夏,金黃色的阿勃勒漸漸泛白,將花季讓給一樹豔紅的鳳凰花。 《花希望成為自己的樣子》一書以三輯細數花事,從「供花」的緣起到一個人的花藝課,一路花徑走來,輕踩歲月時分,辦瓣盛放或凋落皆是人情。當生命從圓仔花開始,楊錦郁賦予群花繽紛花語。
    Thumbnail
    avatar
    蔡牧希
    2023-06-30
    EP.33 職涯診所說不清楚的都在這,從拿到面試入場卷開始 去年開始在 104 人力銀行擔任履歷健診的 Giver ,主要是協助求職者健檢履歷,協助求職者進一步拿到拿到面試入場卷,我大部分為協助回覆的是跟業務工作相關的履歷健檢。 一來一往的對話較難全面性的協助切入要害,有時候又怕講太直接會不會傷到對方,亦或者是需要改的太多了一言難盡,於是這集節目才會誕生。
    avatar
    業務人生教我的事 By Uma
    2023-02-03
    碳費新視野:從碳的「製造場所」收費 可落實使用者付費、收集人車數據改善交通【搭配社區營造與共享綠能價值】 【徵收有效碳費,擴大社會福利】 台灣以碳定價的政策制定為主要目標,並依據2015年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進行以減緩、調適及綠色成長3大主軸,推動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具體作為。雖然政府積極地響應綠色環保以配合國際趨勢,然而其政策上仍有許多曖昧與模糊的空間...
    Thumbnail
    avatar
    鐘秀
    2022-05-14
    從小型福利中心到連鎖賣場龍頭:看「內容行銷」如何幫全聯帶來巨大商機!「全聯福利中心實在真便宜」、「福利熊 熊福利」、「來全聯,方便又省錢」這是一連串有聲音,甚至有畫面的文字,為什麼這些口號深深植入你的心中?只要隨意開個頭就能順勢接下去?為什麼講到連鎖賣場、提到買生活用品,大部分民眾的自然反應是「去全聯」?
    Thumbnail
    avatar
    偉利科技 - 能幫助業績成長SEO服務商
    2022-02-16
    [基隆旅遊]從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石觀音中,頓見蓮法寺紅顏未老、依然香煙繚繞殘破中廟宇 基隆市仁愛區劉銘傳路這一條狹小道路中兩旁有許多舊公寓大樓,劉銘傳路卻有著通往小百岳紅淡山必經之路。蓮法寺則是劉銘傳路中一間有歷史廟宇。有人以這樣來形容蓮法寺廟「蓮法寺紅顏未老、依然香煙繚繞」殘破中那種頹勢感覺。 基隆市仁愛區蓮法寺相關資訊:: 地址: 基隆市仁愛區劉銘傳路29號 電話: 備註: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2-02-01
    從萬華長出的生猛藝術場所——專訪水谷藝術 Waley Art 總監彭才瑄Waley Art 水谷藝術落腳於非典型臺北藝術聚落的萬華,水谷團隊順著空間條件衍伸出計畫型展覽、駐村、在地互動等主軸,並以新媒體類型的展演為基調,慢慢地摸索形塑了現在的樣貌。
    Thumbnail
    avatar
    見域Citilens
    2020-05-30
    《薩德研究》課程化文案企劃─〈從薩德的《索多瑪城120天》談「我們與惡的距離」〉【發起緣由】   隨著香港的維安(黑警殘暴鎮壓的虐待)級度逐漸高升,且台灣的總統大選在即;中國與台灣間主權之爭的拉扯,與各種統戰─滲透或武力犯台之「可能」;在種種詭譎多變的危急情勢之下,台灣人對於這些問題的「意識」為何?
    Thumbnail
    avatar
    愚夫
    2019-12-25
    【聲援香港企劃】〈從薩德的《索多瑪城120天》談「我們與惡的距離」〉有人說香港就是台灣──在未來,妥協於中國的「現在進行式」;那在洞見了種種亡國徵兆在即的「此刻」,身為閱聽人、藝文工作者或一介公民;我們唯一能做到的最低限度就是盡可能地促成對話的「可能」,以此為基點,去「認識」彼此的「世界」──所以我選用了藝文沙龍的文化形式,盼此能讓溝通與交流成為可能。
    Thumbnail
    avatar
    愚夫
    2019-11-15
    《剝蝦論—或許我們的社會要的從來就不是男女平權,只是要補償女性長久以來所受到的剝削。》   日前台灣知名女星在一檔中國的真人實境秀節目,一個剝蝦論引起了網路上一陣的討論。「男生要XXX,我才覺得XXX。」、「一定要男人XXX」的這種言論,那我們身為男性是不是也可以說女人一定要XXX才可以呢?
    avatar
    向右靠
    2018-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