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專業的萬用螺絲釘

成為專業的萬用螺絲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紀錄了和班長聊天的內容,主要是從一個高階主管的視角提供的觀點。

其中有些事情,我或許尚未經歷,又或者在邏輯上說得通、但實務上尚未能參透,並竟是他人之經驗總結。

或許,可以再來補充一些相對更好理解的——

當天,另一位同學在聊天時提到「我們現在之所以長成這樣,是過去所決定的。」

這時,就有同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反過來說,現在的樣子也是未來決定的。因為已經有預期了,我們不可能變成自己無法想像、或者從未曾出現在腦中的模樣!』

也是,現在的自己其實就是對我們於未來的預期所決定的。

​之前在教練 Wisdom的工作坊中,他也曾分享過類似的想法,大致上是說,當我們對於未來的樣子有一個錨定的圖像或想法,就註定會往那裡走,進而造就此刻的狀態,是否為限制,端看對於未來的認知為何。可以說,認知決定一切。

總之,我們對於未來可能性的想像到哪裡,就會成為什麼,因為一個人的成就與財富,皆不會超過他的認知範疇。

如果認知就是限制人生可能的枷鎖,那麼,盡可能的擴大認知邊界,很緊急啊!



標題寫的「萬用螺絲釘」也是在那天下午的討論中出現的。

其中一位資深職場人同學提到,當我們學了更多的東西,打開了更多的眼界之後,應該是要開啟視窗,而不是創造更多的限制和結界,後者,千萬要小心。

有趣的是,最近遇上的、相對年長的同學和資深的職場前輩,大多認為,在我的這一代與之後的世世代代,都將面臨到全新的工作型態,「別想戲棚底下站久就好,那是我們那時代,」他們認為,未來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能夠成為萬能的螺絲釘,你或許在同一個組織內同步支援各個不同的功能部門,甚至必須為好幾個單位工作。

以百變應萬變,首先要成為專業且萬用的螺絲釘才行。


raw-image



avatar-img
Sylvie的移動城堡
71會員
106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ylvie的移動城堡 的其他內容
前幾天和前同事相約到基隆去找前主管,一同度過三月的第一個週日。 前主管是我在媒體的第二份工作認識的,作為當年赫赫有名的紙本雜誌社,每個週三,所有媒體,不分網媒還是電視台,都等著雜誌出刊,然後開始抄寫或複製雜誌的封面故事——通常,寫的都是政治娛樂圈的驚天奇案,一下子就會撼動了一些什麼的那種。在當時,
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的」。也是,我大致能夠理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益交換,情感關係亦然。再好的朋友,如果無法為彼此提供情緒支持,那麼關係似乎也不見得能夠成立。
而這也是我所認知的,那些前輩或長輩們的價值所在。許多的事情和經歷,真的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沒有經體驗過、是否曾經走過哪一遭,真的很樣。比如說,但就看懂「局」這件事而言,除了不會看走眼的視力、閱讀空氣的嗅覺與判斷能力之外,還關乎人生經驗的累積。
以前在訂定每周或每日的工作計畫,總是把項目排得滿滿當當。彷彿時間能夠被清楚地塊狀切割,但卻忽略了,每一項任務之間,還有轉換成本。 可能包含注意力的轉換需要的時間、精神收斂需要的能量,還有進入到不同工作情境的時刻,或許也需要不同的情緒狀態。 隨著年紀漸長,現在不太喜歡在一天之中處理太多事情或見到太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這一兩年,愈來愈常在各式的「美食探訪」或者拍攝「食物製作」流程、甚至「切開」的過程,聽到主持人說:QQ的也太療癒了吧、製作過程也太療癒了吧、一口吃下真的好療癒……;除了吃的以外,還有一些可愛的物品、風景……。
前幾天和前同事相約到基隆去找前主管,一同度過三月的第一個週日。 前主管是我在媒體的第二份工作認識的,作為當年赫赫有名的紙本雜誌社,每個週三,所有媒體,不分網媒還是電視台,都等著雜誌出刊,然後開始抄寫或複製雜誌的封面故事——通常,寫的都是政治娛樂圈的驚天奇案,一下子就會撼動了一些什麼的那種。在當時,
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的」。也是,我大致能夠理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益交換,情感關係亦然。再好的朋友,如果無法為彼此提供情緒支持,那麼關係似乎也不見得能夠成立。
而這也是我所認知的,那些前輩或長輩們的價值所在。許多的事情和經歷,真的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沒有經體驗過、是否曾經走過哪一遭,真的很樣。比如說,但就看懂「局」這件事而言,除了不會看走眼的視力、閱讀空氣的嗅覺與判斷能力之外,還關乎人生經驗的累積。
以前在訂定每周或每日的工作計畫,總是把項目排得滿滿當當。彷彿時間能夠被清楚地塊狀切割,但卻忽略了,每一項任務之間,還有轉換成本。 可能包含注意力的轉換需要的時間、精神收斂需要的能量,還有進入到不同工作情境的時刻,或許也需要不同的情緒狀態。 隨著年紀漸長,現在不太喜歡在一天之中處理太多事情或見到太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這一兩年,愈來愈常在各式的「美食探訪」或者拍攝「食物製作」流程、甚至「切開」的過程,聽到主持人說:QQ的也太療癒了吧、製作過程也太療癒了吧、一口吃下真的好療癒……;除了吃的以外,還有一些可愛的物品、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