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中找回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我的時間。」


無論何時都是如此。


我讀書、玩樂──這些是我的時間;我工作、陪伴家人──這些同樣也是我的時間。


是「我」選擇這份工作,是「我」選擇陪伴家人,我選擇傾注時間在這上面,讓它們成為我生命的一部份。即便我欲求的是未來的報酬,是與家人的連結,但最終也是我過去選擇了讓它們成為現在這個當下。即便是我不能選擇的,但我此時就在這裡。


我就是這份時間。


但往往當下只要出現焦慮、憤怒、不耐煩,我們便將它與自己割裂開來,認為「這不是我想要的我」、「這不是我的時間」。我們覺得,我們將時間分給了工作、分給了家人、分給等候,那一部分的我,是我不喜歡的、是我不願意的,於是我們就把它給拋棄了。


我們把自己拋棄在時間的河流裡,苦苦等待下一個上岸的機會。而接著才上岸不久,我們又會再次把不喜歡的時間片段拋入河中,任由自己在其中沉溺掙扎。


我們活於時間之流中,卻從來不願學會泅泳。我們想要乾燥舒適地待在岸上,只要一碰到水,一碰到讓人不舒服的情緒或情境,焦慮、恐懼、無聊、憤怒、悲傷、厭惡,只要沾染上一絲我們不喜的情緒,就恨不得立刻擺脫它們,擺脫恐懼的我、焦慮的我、悲傷的我。


我們會將它切離下來,扔進水流中讓時間沖刷,最好能夠趕快洗掉這些不討喜的情緒,雖然往往是越洗越濃。


有時候,甚至在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裡,我們也會這麼做。刷牙的時候、洗碗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因為一點點的焦躁、一點點的不耐煩,我們把這樣的自己拋掉,急於攀上下一個岸頭,或者任何一根浮木。


聽一首歌、看一段劇、滑各式各樣的迷因。我們需要每個時刻都是愉悅、輕鬆、無須思慮的,否則我們就會將它扔掉,讓它們在時間之河裡掙扎浮沉,看著它們急於攀上一根根飄過的浮木,只為求得喘息的空間。


我們被拋棄進水中的那部份自己,也就這樣在時間之流中不斷等待下一個岸頭,不斷攀援下一根浮木,很少時候能夠靜靜待在水流中,待在當下,和時間一起前進,和時間一起靜止。


今天的我,身體有些不舒服,我很想立刻攀上下一個「岸頭」,很想馬上好起來,想快轉過這段時間,最好能將它從我的生命中剪去、扔掉。


但我們是活在時間之流中的存在,而誰能剪掉一段河呢?


我想試著潛沉下去,在當下之中睜開眼睛,跟著時間一起流淌。疼痛、不適、焦躁,全都縈繞在我身邊,我讓它們成為我的空氣,我學會在其中呼吸。


我想學著成為游魚,在此刻成為一條魚,成為時間之流中最自由悠然的存在。


我是活在時間之流中的存在,這才是我本然的樣子。我不再試著成為陸生動物,我是水中的悠遊者,我是每個流動的片刻,我不再切割自己。我成為水流,水因此靜止下來,水不再沖刷我。


我不需要逃避水、逃避當下,因為我就是水,是此時此刻的當下。


這是我的時間──無論何時都是如此。


我,就是時間。


本文為讀〈正念的奇蹟-有了無限的時間〉有感而發。

2024.03.12

raw-image

圖片來源:DALL·E 3

avatar-img
4會員
2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笑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真正的「我」究竟是創造演變出來的,還是由發現獲得的?也就是說,自我是像陶土不斷塑型堆疊上去的,還是像雕刻,不斷刮除多餘部分而展現最終模樣的? 毫無疑問的是,社會性的我是塑造出來的,從原本簡單樸實的胚土一點點被塑形,可能經由批量流水線製造,也經過一些精細的手工過程,由此塑造了社會性、個性化的「我」。
嫉妒的背後是對死亡的恐懼。光芒四射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價值存在懷疑,對死亡的恐懼則是情緒的根源。
情緒就好像水,好像一汪深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也難免要在其中沉溺掙扎。理解如何和情緒相處,就像學會游泳,你要嗆水嗆上無數次,接受並習慣對水的恐懼,才能在其中自在地悠游。
真正的「我」究竟是創造演變出來的,還是由發現獲得的?也就是說,自我是像陶土不斷塑型堆疊上去的,還是像雕刻,不斷刮除多餘部分而展現最終模樣的? 毫無疑問的是,社會性的我是塑造出來的,從原本簡單樸實的胚土一點點被塑形,可能經由批量流水線製造,也經過一些精細的手工過程,由此塑造了社會性、個性化的「我」。
嫉妒的背後是對死亡的恐懼。光芒四射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價值存在懷疑,對死亡的恐懼則是情緒的根源。
情緒就好像水,好像一汪深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也難免要在其中沉溺掙扎。理解如何和情緒相處,就像學會游泳,你要嗆水嗆上無數次,接受並習慣對水的恐懼,才能在其中自在地悠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所看待的「自由」是一種有餘裕的狀態,餘裕並不是偷懶,而是讓自己有充電的時間。自律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因此不必區分工作和生活,每一刻都是我之為我的展現。—摘自《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利用獨處來釋放自己,調整生活的節奏,重新思考目前的生活,並重新架構時間和空間。透過這篇文章,您可以瞭解到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一段空白時間,並重新活出新生活。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分享公職離職後的生活型態轉變,以及對意義的重新定義,以及作者對於工作意義的思索。作者描述從以外在標準評估自己,轉變為內在價值觀的思考方式,並分享這樣的轉變對於自己生活的影響。
花時間去討厭自己討厭的人,你就少了時間去愛自己喜歡的人;花時間去計較讓你不爽的事情,你就少了時間去體驗讓你爽的事情。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給自己,屬於自己的時間及空間了呢?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適時的讓自己斷電,重新檢視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Thumbnail
找回真正的自由,重拾自信和道愛的能力 在每日的生活中,我總不知不覺浪費了許多時間,雖然過的渾渾噩噩,有時還是會有想嘗試的事物、想達成的目標,但是卻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因為害怕遭遇失敗而變得更加挫折、自卑,更想要逃離為了活出價值而不斷努力的生活,說白了,就是不願給自己成長的機會。
我們給了自己多大的壓力,只有自己最清楚,之前工作在忙時,都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可以做什麼事,沒時間陪小孩,沒有自己的時間,沒得出去走走! 等到自己真的空閒時,反而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以前沒結婚,一心想談戀愛,等到真結婚生小孩,都忘記好好照顧自己,現在小孩上學時,自己在家,才又重新考慮自己,能為自己做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在時光流逝中,人們在進行自我反省時感到的挫敗和懊悔,並提到了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提到珍惜每個生命階段,表達了和書籍《終於要與自己和好如初》引起的共鳴。心靈成長的過程與對過去的面對,以及對自我的疼愛與成長。
Thumbnail
「我所看待的「自由」是一種有餘裕的狀態,餘裕並不是偷懶,而是讓自己有充電的時間。自律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因此不必區分工作和生活,每一刻都是我之為我的展現。—摘自《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利用獨處來釋放自己,調整生活的節奏,重新思考目前的生活,並重新架構時間和空間。透過這篇文章,您可以瞭解到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一段空白時間,並重新活出新生活。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分享公職離職後的生活型態轉變,以及對意義的重新定義,以及作者對於工作意義的思索。作者描述從以外在標準評估自己,轉變為內在價值觀的思考方式,並分享這樣的轉變對於自己生活的影響。
花時間去討厭自己討厭的人,你就少了時間去愛自己喜歡的人;花時間去計較讓你不爽的事情,你就少了時間去體驗讓你爽的事情。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給自己,屬於自己的時間及空間了呢?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適時的讓自己斷電,重新檢視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Thumbnail
找回真正的自由,重拾自信和道愛的能力 在每日的生活中,我總不知不覺浪費了許多時間,雖然過的渾渾噩噩,有時還是會有想嘗試的事物、想達成的目標,但是卻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因為害怕遭遇失敗而變得更加挫折、自卑,更想要逃離為了活出價值而不斷努力的生活,說白了,就是不願給自己成長的機會。
我們給了自己多大的壓力,只有自己最清楚,之前工作在忙時,都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可以做什麼事,沒時間陪小孩,沒有自己的時間,沒得出去走走! 等到自己真的空閒時,反而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以前沒結婚,一心想談戀愛,等到真結婚生小孩,都忘記好好照顧自己,現在小孩上學時,自己在家,才又重新考慮自己,能為自己做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在時光流逝中,人們在進行自我反省時感到的挫敗和懊悔,並提到了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提到珍惜每個生命階段,表達了和書籍《終於要與自己和好如初》引起的共鳴。心靈成長的過程與對過去的面對,以及對自我的疼愛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