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 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

2024/04/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是否常說出不是自己真正想說的話?


還好,我沒事。(我其實不太好。)

沒關係啦,不用管我!(謝謝,我很高興!)

我要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我怕你會離開我。)


一句脫口而出的口頭禪,可能濃縮了一個人生命中意義重大、印象深刻的經歷。


作者是韓國HRD協會認證最佳心理諮商師,同時也是破百萬觀看話題Youtuber。

本書揭露「習慣性口頭禪」,是讓你「總是過著差不多生活」的關鍵原因。

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

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


你現在會這樣說話,一定是有原因的。選擇這麼說的時候,想想看你正在確認什麼、保護什麼?正在逃避什麼,或要展現什麼?一再重複說的話,隱藏人生中一再循環上演的故事,也許這些習慣用言語反覆訴說的,正是你長期忍耐、不願面對的人生故事。


作者特別留意每個人「重複」使用詞彙的傾向,這些訊息不僅是分析一個人的重要變項,也可以理解同樣的情形為何一再發生,我們又該如何改變現狀的關鍵。作者將每個人在習慣用語中暴露的生活模式,命名為「言語劇本」。所謂的「言語劇本」就是我們「用言語反覆述說的人生故事」。


困在「他人導向劇本」的人(總是以他人的想法為標準)

作者歸納出好幾種,我覺得相當有趣:

  1. 服從劇本:說不出「不要」的人。不好的時候,也總是說「還好」,甚至認為配合對方才能安心。
  2. 犧牲劇本:在責任和愧疚感之間掙扎的人。
  3. 認同劇本:過度重視他人的肯定與認同,甚至幻想得到所有人的喜愛。
    如果不能自行感受到喜悅、希望、感謝、平安、幸福和滿足的話,就必須源源不絕地從外界獲得供給,這樣一來,「自我肯定」就容易隨著外界的情況起起落落。
  4. 缺陷劇本:嚴以律己的人,總覺得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困在缺陷劇本的人不會注意自己的「潛力」,而是把自己當成「問題」,甚至會過度苛責自己。


透過書中很多案例的解說,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屬於哪一種?透過作者層層的拆解,能幫助自己漸漸的去反思/瞭解,原來自己可能一直陷在「他人導向劇本」,總是在迎合別人、或總是在責任和愧疚感之間掙扎。這樣的反思很像薩提爾模式,是一種探索自己、很好的心理治療模式。可以讓自己更瞭解自己,因為只有更瞭解自己,才能接受、並開始做出改變。


當你瞭解原來自己是困在哪個狀況後,本書也分享了很多教你改變/走出這個困境的方法。這裡指的不是教你如何「掌握說話技術」,作者更強調的是「如何充實內在來改變說話習慣」因為如果能理解自己的內心,重拾內在平衡的話,說話也會變得更加自在,不用再看任何人的臉色。


調整使用「時間」的方式

困在「他人導向劇本」的人,總是難以掌握自己的時間,常常把時間留給他人。作者教大家重新調整時間感,試著在以下這幾個之間「練習平衡」:

  • 填滿 vs. 留白
  • 一起 vs. 單獨
  • 他律 vs. 自律
  • 我 vs. 你

別忘了常提醒自己:我生來不是為了取悅他人、我應該把時間花在誰身上?不要浪費時間在意他人的批評。


重燃心中的憤怒

對於一個長久以來汲汲迎合他人情緒的人,如果要把視線轉回自己的內心,首先要作的就是問自己:「我對情緒的感覺是否正確?」因為情緒是一個人內心中最直接也最正確的訊號。

憤怒教我認識自己:我們要恢復可以認知到「我在生氣」的感應能力。因為憤怒可以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情哪一件事讓你不愉快、以及你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在學習哪些情緒會被接受,哪些情緒不被允許。就像青少年期的孩子一樣,透過父母的反應,會知道哪些情緒會引發問題,就會自行壓抑下來。(選擇不告訴父母)我們大人在職場也一樣,知道老闆不喜歡聽什麼話,就選擇不說,漸漸地,我們都成了無法說出自己真正想說的話的人😥


這本書是作者為所有因人際關係感到疲憊的人而寫,

希望看完的人,內心能獲得慰藉與改變。


最後分享這段話給大家:

健康的言語來自於穩定的自我意識。所謂的自我意識,就是在各方面清楚的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與人建立怎樣的關係等。擁有強烈自我意識的人,說話不會搖擺不定,可以像「自我」一樣沈穩而篤定。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如果喜歡,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

內容總結
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
4
/5
67會員
85內容數
透過閱讀豐富了我的視野、開闊了我的胸襟、也啟發了我狹隘的思維,甚至加快了我的理解能力。除了學習每一位作者的成功經驗,我期望分享大家書中啟發我的話語與觀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