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你是誰 | 面對挫折的時候放寬心 | 閱讀心得 | 紅說

2024/04/19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大家好這裡是紅說,紅說是一個分享書的地方,專門分享一些不一定實用,但一定有趣的書籍。

如果想直接聽我說故事歡迎到Podcast收聽哦!傳送門:紅說|RedmanTalk




前言

書名很重要

現在的書比較起過去,書名相對來說都取得挺吸引人,在隱晦中直搗黃龍的感覺,讓人一不注意就被吸引,彷彿命中注定的錯覺。


會這麼說是因為發現有些內容不錯的書,常常被封面或書名搞雜了,內容雖然是王道,在每本書在成名之前,絕對都是用第一印象在對決的,所以我相信書名或是封面的層次,都一定會對銷量有影響。


之前分享過《每天工作一小時》這本書,他是講時間管理的書,講一些關於時間應用上的技巧、一般人理解上的誤區,以及給初嘗試的讀者一些心理建設。


雖然內容精彩,不過老實講,最初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其實不太想繼續翻下去。一眼之下看不到重點,毫不吸引人,像是用word臨時做的作品硬上,亂七八糟的感覺。

雖說古語有云:不要以貌取人,或是英文所謂"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講是這樣講啦,但,哈!大家當然都知道,眼見跟所想不見得一樣,有時候是用皮革包著一坨屎,但有時候則是用包裝紙包鑽石。對待、面對首次面對的人事物不要持有偏見是理想,但不可能做到則是現實。


人終究無法心電感應,沒有一眼洞見本質或是內涵的能力,當然只能先從片面的資訊去猜想事情的全貌吧!


所以雖然不願意承認,但包裝的功夫在這個視覺為主的社會真的太重要了,不論內容如何,包裝對了,直接贏一半。因為沒有吸引人的前提,怎麼會有翻書的動作,更別說去讀內容了。總之,這本書:《記得你是誰》,書名真的取得不錯。


哈佛老師的話聽聽看

回到內容,我們身處在這個真假虛構、現實與虛幻已經有點模糊的年代,真假難辨。像之前爆紅的AI統神唱歌的影片,真的幾乎像本人唱的,沒仔細聽是真的像真的一樣,而仔細聽我也沒自信一定能分辨。


在這種真假資訊混雜,自媒體爆發於是人各說有各話的年代,有極大的優點,因為大家都能發表想法,能夠增加想法的多元,而多元的想法就有機會促進進步。


不過凡事一體兩面,很多為了吸晴的作者,創作出明顯不合理的畫面,或是給出一些根本沒道理的建議。整天瀏覽社群媒體的你我都心知肚明,而這些看似古怪的現象,卻慢慢被當成日常,有種謊言被捧成主流的趨勢。


所以在這種迷幻中,人有時候會變得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可能本來有的一些想法,但也在資訊的洪流中被置換了,被沖散了。


舉個例子,像是有些人,其實根本一年汽車開不到幾次,卻也被社會、媒體、商人洗腦到以為自己需要,買了一個累贅還當成寶貝,繳貸款之外還要保養,對車子比對自己還好,都反了!


或是把傳統觀念中「五子登科就是成功」的概念應用到自己身上,所以當發現自己別說五子,一子都沒有的時候,就覺得人生好失敗;有些大學生,沒有想法,看到別人都讀研究所,自己沒有張學歷好像就怪怪的,所以也硬去搞一個來,但到頭來只是盲從。


整個世界擠滿這樣的人,明明一百個不同的人,但卻像是同一個人。這種時候,如果剛好有這本書在眼前,真的光看書名,就能打醒一些人了,這就是取名的重要性,也是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記得你是誰》。


副標題是「哈佛的最後一堂課」。這堂課,是哈佛的傳統,在學期即將結束的最後一堂課,老師們會分享自己的一些人生經驗。


老一輩的常常覺得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而年輕人也一樣,有些人會看不起老一輩的人,覺得他們總是自以為厲害,想法太舊又故步自封,明明不怎樣還總是吹虛膨風,接著指責年輕一輩的不是。


曾經我就是這樣的人,因為在不同領域都遇過太多這樣長輩,所以慢慢對於長輩的建議,都覺得太過陳腐,沒有與時俱進,聽他們講東西一半是廢話,要學到東西不如自己上網查,聽他們的內容只會變成自己前進拌腳石。


論知識,因為現在資訊更容易取得,加上觀念更加開放,所以比起長輩們,不僅更容易吸收新的想法,也更願意嘗試新的想法。


人可以從很多地方得到經驗,可以從書中,從大自然中,也可以從自己的嘗試與失敗中,而其中,也包括從別人的口中。


出社會就知道,有些書上寫的內容,放到現實中應用是會有落差的,書上說的通常是概念,而概念通常是理想,忽略很多像變數,所以無法用一種概念套用到每種情況。而有些長輩已經從這些落差中失敗過,所以他們看到年輕人的舉動才總是搖頭。


從修剪樹木中體悟

因為本人是果農,所以最近在修剪果樹時特別有感覺。說要修剪果樹但也經驗尚未純熟,按照書中的教法總是有點拿不定要動哪刀,因為書中的示範總是拿小問題來說明,但當不同樹勢、不同樹齡、不同環境氣候等因素排列組合時,這時候就非常需要前人的經驗加持了。


自己慢慢試可能可以摸索出端倪,但如果長輩曾經犯過同樣錯誤而提點,那就省了好幾年的實驗時間,所以聽一個小時建議,雖然可能一半以上都是廢話、自吹自擂,但如果從中得到一個概念,那這一個小時的聆聽比起好幾年的摸索也算是小case而已啊,投資報酬率很高的。


所以如果從他們口中能得知某些經驗談,不論信不信,多少都能成為參考,進而少走一些冤枉路,自己的成長又能更進一步、更快速。因為有機會跳過實驗的時間,而這些經驗,則常常藏在一些自我吹噓與廢話當中。


在水中想要掏到金子,自然就得學會與雜質共舞,想要得到經驗,多少聽一點吹噓還可以接受吧?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的一些小體悟與想法的轉變。


是做自己還是自私

在這個容易迷失自我,受到集體催眠、媒體洗腦的現代,很多人常在得到一切後,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需要,甚至其實一開始就不想要,只是看大家都這樣,就以為自己也需要,一昧追隨流行與風潮。自然而然,隨之的反對聲浪也因之而起,耳熟能詳的「做自己」就成了這個時代的顯學。


不過,做自己其實分成很多面向,因為這個說法太寵筒,所以也很常被誤用,有時甚至出現影響到別人的狀況,這些人卻常用一句「我在做自己」就想美化過去。好像所有行為都能因此合理化,這句話反變成只是讓那些人一味放縱的擋劍牌。


《記得你是誰》,這本哈佛的老師們分享自身經驗並給的核心觀念,雖然分成好幾個篇章說明不同老師的分享,但大方向的綜觀下來,其實講的都是同樣的概念,是的,就是做自己。


而他們所謂的「做自己」,如果不是放縱,那實際上到底怎麼個做法呢?


第一課:對自己誠實

最核心的要點就是「忠於自己」,一定對自己誠實。在面對他人時,有時總是不免會隱藏自己真實性格,或者某些想法看法。那是正常的,社會生存多少會有身不由己的時候。


不過,當在面對自己的時候,不要害怕被評價,不要害怕比不上別人,不要覺得自己想法太誇張,你就是你,不論是好是壞都是你。在面對自己的時候,是可以拋下所有世俗觀念的,只要確定那是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就夠了。


不過這對有些人來說並不容易,有時候會覺得因為這些想法感到罪惡、羞愧,不想承認自己是會有這些想法的人,進而在想到某些自己真實想法的時候選擇逃避,一步步來,多練習幾次就習慣了,就像當初在編輯自己的podcast錄音,也覺得實在尷尬至極,不過其實也就是不習慣罷了,聽自己的聲音,其實也沒那麼困難。


所以,當能接納自己的時候,已經達到做自己的基本門檻。有可能現實中沒法忠於自己,但切記,面對自己的時候,別連自己都騙


第一步,忠於自己,對自己誠實。這屬於向內面對自己的部分。而第二部分則是向外,面對這個世界。


第二課:別人給的不一定要拿

因為科技讓資訊大爆炸,有時候資訊會多到分不清楚哪個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加上太多不同立場不同觀念的人各說各話,時間久了,有機會因此在之中被洗腦,進而改變了自己原有的看法。


人其實是擁有選擇權的。謾罵、批評,讚美,酸言酸語,當接受到別人的這些對待時,除了影響心情,嚴重的話可能影響我們改變對一件事的看法。


舉例來說,本來擅長畫圖的自己在充滿自信的報名比賽多次沒獲獎,就覺得自己沒天份,變得不再動筆;大家都在談元X宙什麼的,自己沒加入卻被說落伍,開始強迫自己接收沒興趣的知識,浪費掉本來預計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就怕又被笑話。每個人都可以講話,同時,每個人也都可以選擇不聽。


當搭公車跟司機道謝,卻沒得到回覆心情失落了一小下。事實上,回不回應是他的事,你還是可以道謝,不需被別人的行為來影響自己忠於自己。其實這很好理解,從現實中來看,自己是不是常常在做某件事情時,就會出現正反兩面的聲音。


有人覺得隨手關燈沒意議,省不了多少能源;同時又有人告訴你:不要小看積沙成塔的力量。


哪天想出去當國際志工時,有人說:你為何不幫自己人,還出國幫別人,自我滿足的僞善,還勸你省省;同時也會有人覺得不錯,認為你能在想法時選擇去實踐,是很棒的楷模。


有的家長希望小孩多去挑戰不同新鮮事,同時又希望他們能夠選擇安定安穩的工作。瞧,有些人連自己想法都自相矛盾了,所以,到底要聽誰的?


是的,可以選擇聽有幫助的話語,藉此改善自己,也可以選擇什麼都不聽因為都沒意義。


拒絕別人的搧動或冷言冷語,一個人只有兩個耳朵卻要面對那麼多張嘴,自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在不違反善良國俗的情況下,忠於自己就行,別理會他人。


第三課:不對完美偏執

很多人充滿想法,但總想等到一切準備就緒才願意開始,不希望任何錯誤,而是一切一路順遂直到完美。


然而,一個想法在初期起步階段,完美是毫無意義的,就像在畫一幅人像畫時,一開始就很細緻的畫眼睛細節,卻可能因此浪費大量時間結果最後發現五官和臉的比例畫錯了;


或是寫一篇文章,拍一部電影,其實很多時候的最終版本跟最初所想可能差異甚大,原因是當我們在開始著手一個想法時,這時想法還未成形,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過程中,也含有在失敗中學習有進步的部分,所以眼光,視野或是技巧都有提升,看法自然和當初不同。所以當有一個想法產生,並且打算想要去實踐時,不需要把計畫想到非常完美才行動,因為通常再度變動的機會很大,想過多也只是增加行動難易度又耗費時間罷了。


比起追求想法的完美而遲遲不願行動,不如有點概念後就行動,不僅能即早得知錯誤,也能更快地在修正中成長,效率可能反而更高。


當然也不是有勇無謀,而是有個雛形久可以簡單行動看看了,有時候計畫時產生的問題,反而能在行動中迎刃而解。對完美的偏執該用於某事的最後,將這份偏執用在畫下一個美的句點。


最後一課:放寬心

對於一路相較其他人來說相對順遂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很重要的心理建設。


也就是「面對挫折,放寬心」,對於不常跌倒的人來說,突然一次失足,可能要更多時間才能爬得起來,就像一直風平浪靜的城市忽然遇上海嘯一樣,沒有準備所以會措手不及。


心靈就像肌肉一樣,都是需要在訓練中成長的。肌肉是在訓練當中藉由肌肉纖維撕裂再重組,進而達到增大更強壯的結果。


心靈也是,跌倒又爬起來更多次的人,心靈會因此更加堅毅,畢竟天不從人願的情況太多了,專注在自己能改變的事情就好,不能改變的事想太多也無可耐何,所以放寬心去接受每個挫折。


這一年,我在務農上對於這條建言特別有感觸,當我在栽培茄子時,前期作業不論是施肥、植物保護、枝葉修剪等工天都做得自認非常到位, 眼見小茄子正在長大時......


哇,小犬颱風來了...茄子直接被刮個稀巴爛,災損慘重,努力直接白費了,流白流,太陽也都白曬了。不過呢,老天根本也不鳥我,他想怎麼玩就玩。所以,比起哀怨,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


畢竟如文中所說,能做的都做了,放寬心就好,挫折是一定有的,因為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反而還損失,但就接受:「嗯,有時也有這樣一分耕耘不見得有一分收獲的時候呢。」當下次遇到同樣狀況就能更輕鬆面對了。


當瞭解並接受「世界沒什麽是一定的這個想法」一切都簡單很多,就跟明天不一定會下雨,買貴也不一定有好貨之類的,心理建設多了,傷害就少了。


總結

以上四個書本大概念,為大家做個總結,做自己之四大要點:


第一:忠於自己,對自己誠實;


第二:別理會別人的搧動或冷言冷語,每人一張嘴,聽自己的就夠了,不需要被影響;


第三:有想法並打算付諸行動時,不需要對完美有偏執,從行動中學習比較快,要完美等最後再做完美;


最後一項:面對挫折,放寬心,專注自己能做的事就好,改變不了的擔心也沒啥用。


以上就是哈佛這些高知識份子給另一群高知識份子的建議。


其實這時候會發現,不論年紀、古今中外,或是學歷的差異與否,其實對於人生的態度、觀念其實都是通用的,在這些道理面前,人彷彿獲得了真正的平等。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分享給各位,不用到哈佛也能得到了跟哈佛學生一樣收穫,很讚吧!


這裡是紅說,下次見。




內容總結
記得你是誰
5
/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