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粉專裡主要推薦投資人做的是資產配置、指數化投資、分散投資與長期持有等觀念,所以我很少會討論個股或是經濟環境與產業現況,因為這些事情並不太會影響我自己的投資方式,或因此做出買賣決定。
最近看到一本書,雖是關於個股選股與長期投資的技巧,但裡面有一些心得我覺得也值得分享,對於在買ETF之餘,也有興趣參與一些個股買賣的人,或甚至是想自己挑選數十檔個股來自組自己的ETF,可以參考看看。
這本書是由財經傳訊所出版,作者是謝毓琛(切老),擁有國內外設計與動畫雙碩士與博士學位,也有經營粉絲團與網友分享投資想法。
有一段話我覺得說得很好,他認為好的投資應該要像駕駛一架飛行平穩的飛機一樣,有寬闊的視野,知道最終目的地在哪裡,駕駛員多半的時間甚麼都不用做,只要微調方向就能平安到達目的地。不要像在市區裡開車一樣,想靠自己靈活的臨場反應來應付瞬息萬變的股市。
每個人都應該從一生的角度來思考與規畫適合自己的投資旅程,並根據自己的心智能力與能力圈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投資組合,把時間當作好朋友,透過耐心與信心創造豐厚的投資回報。
所以,很清楚的,這不是一本教你找飆股的書,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在2年內從15萬本金翻成2000萬的書,也不是一本告訴你他過去投資有多厲害的書。這本書在分享他過去的投資經驗與心路歷程,還有他認為正確的投資心態應該為何。
我想將分享重點放在切老所認為的投資真貌,選股的原則與策略我會簡單帶過,書的最後還有公開他的台股與美股的持股清單,有興趣深入了解的人可以自行買書詳讀。
他認為容易失敗的投資有幾點,第一是想預測股價,做到低買高賣。在真實的世界裡,低買高賣其實是勝率很低的遊戲,就算投資人相信能透過技術線型、籌碼分析,或媒體上各種資訊來預測股價的漲跌,但實際上能持續成功重複低買高賣,累積可觀獲利的人卻少之又少。
一般人以為透過低買高賣可以增加報酬,減少風險,但實際上這種方式的投資績效,卻比長線持有的投資人差,因為這牽扯到連續事件的勝率,決策月多,累積的失誤也越高。
書中提到,1975年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夏普,發表了一篇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投資人的決策必須要有74%以上的預測準確度,才能打敗買進與持有的策略。換句話說,如果10次預測中,你無法猜中7次,你最好不要嘗試進出市場。
第二個是想預測總體經濟,達到趨吉避凶。彼得林區說,如果你花了超過13分鐘來研究經濟和市場預測,那麼你已經浪費了10分鐘了。巴菲特也說,他對總體經濟一竅不通,匯率跟利率根本無法預測,而且即使你能成功預測,也很難在市場上從中獲利。
總體經濟本來就很難預測,經濟除了會受到複雜的市場供需影響,還與更難以預期的地緣政治、戰爭有關,太多無法預期或納入的因素會干擾系統。簡單說,你無法預測世界上眾多重要人物於下一刻決定,而他們的每一個決定,不管是從長計議的,或是臨時起意的,都可能會影響股市。
而且市場的價格是投資人恐懼與樂觀的情緒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股市的高低點常常不是經濟最差的時刻,而是投資人心理上最樂觀或最恐懼的時刻,這個落差也會讓投資人無法抓到進出點。
另一點是追逐趨勢,買進不熟悉的投資標的。各國的股市都一樣,投資人喜歡追逐市場上熱門題材股,例如過去幾年曾出現過的電動車概念股、疫情受益股、元宇宙概念股、AI概念股等,每次一個題材被炒作起來,這個產業中的個股常常是雨露均霑。
很少人認真想過,你能同時搞懂這多不同的產業,和這些產業下複雜的上中下游企業嗎?你的知識或專業背景真能看懂這些技術與市場嗎?你買進一檔股票是因為真的看懂了一家公司的前景與價格,還是因為他近期很會漲?其實大多數投資人口裡說的,還有心裡所想的,鮮少是真正經過自己認真咀嚼過、獨立思考過後所產生的想法,多半是你知道、別人也知道的訊息,這對投資的幫助非常有限。
如果理解自己不知道甚麼倒還好,比較麻煩的是一般人很難認知或誠實評估自己熟不熟悉一檔股票,你沒有持有一家公司一兩年以上,你對他的認識大概都還停留在很膚淺的階段。你買房子的時候還會用心研究資料,實際走訪查看物件的大小細節,但一般人買股票常是看到新聞對一家公司的報導後,沒幾分鐘就能決定花個幾十萬買進一家熱門股票,這麼草率的決定,就要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代價。
切老在書中還有分享很多投資觀念都很不錯,我就留給個位自己去閱讀。書中有一段提到「不落後大盤的投資方法」,其方法是,除了自行挑選個股以求績效打敗大盤之外,也可以追蹤大盤的變型組合,參考大盤的成分股,提高你更看好的產業投資比例,降低貢獻度較小也較弱的成分股比例。如此,多費一點心思就有機會打敗大盤,就算結果不如預期,也不會輸給大盤太多,保有一定的獲利表現。
我自己建議的方式類似,可以將大部分資金投資在大盤指數型的ETF,先取得與大盤接近的投資績效,若對某產業特別看好,可以分一些資金來投資該產業的個股或是ETF,資金分散出去了,對於較弱的產業來說,整體投資部位比例也降低了,以上也能達到同樣效果。
後面有兩大章是關於能力圈選股與作者的投資組合策略,我就不多做深入介紹,後面還有一大章節是關於作者的投資思考,我認為也很有意思。
譬如投資個股的人,要有多少支股票最好?切老以風險分散程度作分析,持有兩檔股票就可以減少45%的風險,持有6檔股票就可以減少93%的風險,所以投資組合中股票的數目在超過20至30檔股票後,個股的風險已大量減少,再多幫助有限,反而會稀釋個股個別報酬的影響力。
然後很多人愛,卻也常被部分投資人數落的高股息,切老反提到股息的重要性。他認為投資必定要考慮股息,因為這是一家公司盈利能力的證明,一家公司可能為了讓財報好看,把各項數字挪來挪去,讓盈餘看起來比較好,但當公司要將盈餘用現金股息型式真正付給股東時,就是檢驗其實力的時候了,總不能憑空生出數億數十億的現金吧。
巴菲特自己的波克夏堅持完全不發股息,因為他認為把賺到的錢留在波克夏讓他繼續管理,可以比發給股東創造更大的未來效益,因為他非常清楚一般人拿到股息後會去做甚麼。但他不發股息給股東,不代表他投資其他人的公司就不重視股息,相反的,他比一般人更重視股息,因為這是投資報酬重要成分。
巴菲特這麼說過,我喜歡擁有那些能夠支付股息的公司,因為這些公司通常是穩定且經營良好的公司。此外,巴菲特也說,股息就像是一種現金紅利,可以幫助投資者抵銷通戶膨脹的影響。
但如果企業不發股息,就要了解公司把錢花到哪裡了,當一家企業在積極擴張事業版圖時,將盈餘留下來投入下一年的研發、行銷與軟硬體建設是十分合理的,只是投資人必須小心確認這家公司是否確實將盈餘應用在正確的展上,譬如一些無效的高額併購或不合理的分紅制度。
這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雖然是介紹個股選股,但書中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討論投資心態,我認為即使是已經在做指數化投資的人,或是對個股投資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不同的想法。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