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真的是爽就好~~~
只是喝咖啡之前的工序........ 長工常說:吧檯是一條鴻溝,吧檯內無論如何都得理性,吧檯外可以最大化的感性。 這世界的運作背後,幾乎都可以用理性來解釋。咖啡世界的運作亦然,沒有那些理性就沒法從選種到成就一杯好咖啡。
但之後呢?喝咖啡的人仍須要用理性喝咖啡?還是輕輕鬆鬆的用全身的感官在環境、空氣、氛圍之下,讓咖啡幫你放鬆心情,感受風味領路?? 理性地來說,有狀態上良好與劣質的差異,有有無瑕疵風味的差異、有花很多錢跟平價的差異....直接當成一件事,徒增誤會,讓咖啡世界似乎神秘,其實更混亂。
感官是主觀的,你以為的瑕疵風味是買賣定價的判斷,但不一定是個人喜好的絕對(這沒得科學)。更何況有些瑕疵風味是在標籤化之後的強迫心理認同,在標籤化之前根本是客隨主意。 瑕疵風味不單單只是可辨識的瑕疵豆這麼單純。那些在製程上的意外風味會隨著時間、大眾認同度,會變成瑕疵味?又或者是特色味? ~~~~~聊聊昨天的果風可可~~~~~
它在烘焙上採用生拼、熟拼並用。也就是生豆混配方跟熟豆混配方兩種方式。
生拼的咖啡豆配好一鍋烘焙溫度一致、熟拼則是各自選用溫度烘焙,烘好再混合。一個是融合性佳,一個是較大限度的保有個別性。 這也就變成長工不常烘的原因,工序比平時複雜。而且主要的是:很多人認為配方都多半是用差的咖啡豆。但卻沒注意到,好的配方常常是為了主觀建立一個有個性的好咖啡,它其實是創作。只是坊間太多是以最大化降低成本為目的,選用等級數差的咖啡豆,而造成配方被汙名化。 長工不愛選用高價豆作為配方,原因是能普飲,才能輕易建立喝咖啡的樂趣。生豆雖然選用是商業豆,但仍採用品質好與低瑕疵的來源。其實哪個不是商業豆?精品豆是作為商業買賣,當然還是商業豆啊!剩下只是標準化之前的豆體瑕疵或是標準化之外的風味性格的選擇。 看不看得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手上這杯咖啡給你帶來好心情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