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暮人生》即便人老終將孤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夕暮れへ(2018)

夕暮れへ(2018)


人終有一老,但沒問題請不要擔心。

  「我活到OO歲就滿足了。」活過大半輩子的老年人總會這樣說,但實際上已現在醫學進步人能活的平均歲數正在不斷的往後延伸,比起過去六十耳順、七時隨心所欲,如今八十多歲依舊健朗的老爺爺、老奶奶也挺常見。

  擔心變老與死亡的有時候反而是即將步入老年階段的中年人,在經歷過青春與年華歲月後,邁入平靜且逐漸老去的自己不免擔憂,但也許落日也是感受餘溫即將開始新一天前的深邃。

  《夕暮人生》是一部以中老年群體的短篇漫畫故事集,在日本高度老齡化的社會,邁入70多歲的作者-齋藤なずな,以現今老年人生活為主,有獨居於住宅區公寓之中的老人、在安養院的老年人、或是老人孤獨死與中年人對於生活與過往年少回憶等,慢慢變老的歲月是不留情,但有些事也才放得下、看過去,與想起那不痛不癢的曾經。


raw-image
raw-image


《夕暮人生》是什麼漫畫:

  我常常認為「給大人看得漫畫」是一種很怪的分類,這就像一些電影好似打著低年齡層兒童電影就可以無視故事邏輯一樣,大人看的漫畫讓我有種類似的感覺,好像「給大人」的漫畫比一般坊間的漫畫更成熟與有智慧,認為這是一種相當傲慢的想法。

  當然搬出給大人看得漫畫這種行銷標語,在台灣也是有種脈絡,畢竟在過去一些人的傳統思想中「漫畫」就是一種不入流的載體,甚至在今天動漫畫影響力已經大到國際化的時代中,還是有不少自認文化圈裡的高級者如此看待著。

  故其實反過來思考什麼是給大人看得「漫畫」這點,最終我認為給大人看得漫畫其實應該是「有社會歷練後的人會從漫畫得出不一樣的體會」。因為認知到、經歷過一些事件,讓他可以比年輕或還未有過的人對於漫畫故事有更多一層感觸,也就是成熟人士的體會,但我想這無關年紀,有些漫畫中虛構或紀實的事情總會讓人印象深刻,幾年後有不同感悟,我想這就是仿間打著「大人看得漫畫」所要描述的魅力。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人會變老,但是在變老前我們總覺得自己依舊年輕,就算是那種不讓親戚家的小孩叫阿姨要叫姐姐那種年輕法,我們看著周遭父母與熟識的親友老去,總是很難想像又不得不接受自己隨年紀老去的事實,甚至對死的恐懼一點點的強烈。在40歲才出道的漫畫家齋藤なずな,在漫畫教學生涯後的70多歲才推出自己從中年到老年感觸的中老年為主題的漫畫作品《夕暮人生》,漫畫中收錄了他被教導學生啟發發布的同人誌作品,與其他以情慾和知識類的同人不同,《夕暮人生》收入的短篇同人主題是關於「老化」。

  《夕暮人生》中除了已成家的中年男子的牢騷感,也帶出中年面臨對於夢想與現實的交錯點,而越到後面的短篇則是以老年人為主,甚至帶出社會如今在這少子化、不婚主義等所會面臨到的老年孤寂、孤獨死,比起無人知曉的離世,孩子照顧自己的回顧和心裡話有時是最直接傷人,但也是最離不開的。

  《夕暮人生》漫畫沒有太多老人是寶或老去的恐懼,反而是最現實與直接的有苦有樂的哀愁,和已經無法被清算的得與失。


raw-image
raw-image


《夕暮人生》分析與延伸:

  漫畫家齋藤なずな,年輕時從事插畫工作在40歲後才決定畫漫畫並獲得新人賞,並在京都精華大學漫畫系擔任講師。《夕暮人生》這本漫畫是她後來教學多年以後跟課堂年輕學子的交流,與自己獨居於日本集體住宅公寓的社區裡對於同樣嬰兒潮世代的老年人的啟發,讓她想畫出接近自己年紀,以真實日本社會老人居住、生活等故事,甚至思考關於死去這件事。特殊的故事和特別的讓人深刻的敘事內容,也讓她在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中拿下獎項。

  在《夕暮人生》中有篇以孤獨死為主題的故事《孤獨死之館》,是齋藤なずな因為一些緣故代替姐夫暫住於集合公寓,也是她第一次居住於大樓住宅區,裡面鄰人的互動讓她印象深刻。認識一起同住好幾年的鄰居、剛搬進來的新鄰居、居住比自己長的老鄰居,還有不知不覺就離世和消失的鄰人。

  有時候當一個人的離開或消失,鄰居間才會討論起他曾經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好人?壞人?難搞的人?和善的?很多時候死去的那一刻在當代相對注重隱私性的社會風氣來說,可能才是被人談起與討論的那一刻,可以說是一種最後的寂寞也是種還有人記起的關心。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台灣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翁稷安認為漫畫家齋藤なずな筆下《夕暮人生》這本老年漫畫,比起其他同期老漫畫家的作品,是更「誠實」的面對老去與老化的現實。

  他以當紅的《島耕作》系列作者-弘兼憲史為例,歌頌年老的美好與打破傳統對老年人的印象,雖有種顛覆對老的印象、但不免有討好日本老齡化社會的影子。我認為弘兼憲史出發點應該是希望老人不要侷限於年紀,有新的活力的鼓舞,但齋藤なずな則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人總會老,顧及到老後的離去與坦然,是她的處世之道。

  「在如今高齡社會,擠滿退休老人的住宅區,總會有人被送往醫院或死亡,雖然聽上去很恐怖,但這不是正常的嗎。」一樣是高齡的漫畫家齋藤なずな表示,通常這種事情只有上新聞了,人們才會重新開始意識到老齡化社會這件事,但與其等著政府或機構來解決,不如在這彼此不坦率和用隱私保持距離的社會,在老年後一個人多去與左鄰右舍接觸,主動去做並坦然面對,讓自己快樂,承認自己老了,都不是什麼可恥之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夕暮人生》值得一看嗎:

  如果以前述講的「給大人看得漫畫」這點,我會認為《夕暮人生》的確就是一本齋藤なずな以她的身分想畫給同世代一起變老的大人所看的漫畫作品,但這不排斥一些喜歡看漫畫,與想探討關於老齡化、老年獨居、孤獨死、中年潰敗的群眾,給大人看得漫畫只是希望讀者已成熟、自身社會化的見解去了解和看待的漫畫內容,我認為《夕暮人生》的確是用真實且日常的故事,讓人看待一場真正會到來的生離死別。

  不管是2023年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蒼鷺與少年》中一本《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或是暨南大學副教授翁稷安所敘述關於日本老派漫畫代表弘兼憲史,我認為他們想以他們的年紀賦予的往往是我能為下一代做什麼與不要服老你還能做什麼的觀點,是較為大而廣的議題。

  但《夕暮人生》齋藤なずな則是討論在家庭裡一般人的實際面,沒有宏觀、沒有憂群憂心,在《夕暮人生》中一路從年輕、中年最後到老,本就有好有壞的結局,在已經註定會老的故事裡,我們怎麼看待和接受這最後一哩路,才是《夕暮人生》所敘述與探討的點。


raw-image
raw-image


  不管是孤獨與子孫滿堂,家庭對於老後的自身都有著一席之地,討論已故之人也是如此,在台灣許多家庭紀錄片中,往往追憶起離世親人的故事才了解到那些曾經,甚至老照片和書信之間,可以透露出那人不同於眾人前的一面。我認為齋藤なずな其實更符合一般日本平常老年人的想法,或是做為一個老年女性在日本社會下的觀察和自身用漫畫敘述的抒發。

  爭端不會因為死去而和解,有些事情到老了還是過不去,但也有些故事即便忘了細節還是暖的,也有一些人和畫面在不經意的那一刻在腦海留下隻字片語,或是偶然想起與相遇。家人們的終老與獨自一人的老去,都將是社會上每個人都將面對道的事物,有喜有悲有抱怨有憐惜,想像自己變老與在生命中無解與無常的活著.怎麼迎接老後的自身?《夕暮人生》漫畫沒有解答,但是有慢慢成為老人,一路走來作者齋藤なずな的感嘆。



avatar-img
689會員
784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陸坡 (LUP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陽光妖怪》是透過「妖怪」所編織出的七篇故事索匯集而成的短篇漫畫作品,每個章節都會講述一個日本知名的妖怪與他們所經歷的故事。急想生育帶著鐮刀的鐮鼬、因為突變閉門不出的妖貓、與同儕有所摩擦的河童、甚至在沉重時代下誕生的燈籠小僧等。妖怪故事反應著日本社會常常被忽略忽視的那塊,人類即怪,怪是日常。
《複製天王》是追蹤過去因科學論文研究造假、濫用公款與非法交易等罪名的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後日談。黃禹錫曾經因成功複製幹細胞而成為韓國人的民族英雄、有望拿下諾貝爾獎的科學家,2006年被踢爆造假而毀於一旦。在十多年過去後,如今黃禹錫依舊在他國深耕他的基因複製研究,談起過往,他有所想法,但研究卻已無法停止。
《勇氣爆發BangBravern》是原創超級機器人動畫,敘述夏威夷進行軍事演習的各國遭受太空不明機體介入,自衛隊的勇和一起訓練的美國海軍史密斯部隊遭受襲擊。無計可施下,一個謎樣機體下降到戰地,機體自稱布雷邦,需要勇進入它體內一起對抗敵人,這時史密斯也在海岸邂逅謎樣的少女露露,神秘敵人的身分逐漸明朗。
《我工作故我在》是一部以探討工作為主題的紀錄影集,它以現代社會的樣貌將影片分類成四個階段,從基層服務業與公司人員、到中層主管和小公司管理者、大公司老闆或總經理職務、一直到最後跨國企業或是多公司的總執行長等四個層面去探討工作對每個位階或階段的人的想法與看法,來想像未來人類的工作基礎,與可改善之處。
輕小說改編《秒殺外掛太強了,異世界的傢伙們根本就不是對手》是部爽番動畫,故事敘述在修學旅行時,千佳全班被賢者紫苑招喚到異世界,沒獲得能力的她被丟置於巴士等死,跟她同樣遭遇的還有班上邊緣人高遠夜霧,兩人遭受龍的襲擊,沒想到高遠一句:去死,就殺死了龍,千佳發現高遠同學似乎有著如外掛般全能的超能力。
《魔鬼剋星》在2021年以《魔鬼剋星:未來世》開啟新輪抓鬼宇宙,因表現不凡,2024推出續作《魔鬼剋星:冰天凍地》將以全新一輩角色為主展開。故事接續上史賓格勒一家回到魔鬼剋星發源的老舊消防局,與第一代隊員一起研發更新的抓鬼技術,但沒想到一顆有古代文字的黑球卻蠢蠢欲動,這顆黑球將引發一場顫慄的冰風暴。
《陽光妖怪》是透過「妖怪」所編織出的七篇故事索匯集而成的短篇漫畫作品,每個章節都會講述一個日本知名的妖怪與他們所經歷的故事。急想生育帶著鐮刀的鐮鼬、因為突變閉門不出的妖貓、與同儕有所摩擦的河童、甚至在沉重時代下誕生的燈籠小僧等。妖怪故事反應著日本社會常常被忽略忽視的那塊,人類即怪,怪是日常。
《複製天王》是追蹤過去因科學論文研究造假、濫用公款與非法交易等罪名的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後日談。黃禹錫曾經因成功複製幹細胞而成為韓國人的民族英雄、有望拿下諾貝爾獎的科學家,2006年被踢爆造假而毀於一旦。在十多年過去後,如今黃禹錫依舊在他國深耕他的基因複製研究,談起過往,他有所想法,但研究卻已無法停止。
《勇氣爆發BangBravern》是原創超級機器人動畫,敘述夏威夷進行軍事演習的各國遭受太空不明機體介入,自衛隊的勇和一起訓練的美國海軍史密斯部隊遭受襲擊。無計可施下,一個謎樣機體下降到戰地,機體自稱布雷邦,需要勇進入它體內一起對抗敵人,這時史密斯也在海岸邂逅謎樣的少女露露,神秘敵人的身分逐漸明朗。
《我工作故我在》是一部以探討工作為主題的紀錄影集,它以現代社會的樣貌將影片分類成四個階段,從基層服務業與公司人員、到中層主管和小公司管理者、大公司老闆或總經理職務、一直到最後跨國企業或是多公司的總執行長等四個層面去探討工作對每個位階或階段的人的想法與看法,來想像未來人類的工作基礎,與可改善之處。
輕小說改編《秒殺外掛太強了,異世界的傢伙們根本就不是對手》是部爽番動畫,故事敘述在修學旅行時,千佳全班被賢者紫苑招喚到異世界,沒獲得能力的她被丟置於巴士等死,跟她同樣遭遇的還有班上邊緣人高遠夜霧,兩人遭受龍的襲擊,沒想到高遠一句:去死,就殺死了龍,千佳發現高遠同學似乎有著如外掛般全能的超能力。
《魔鬼剋星》在2021年以《魔鬼剋星:未來世》開啟新輪抓鬼宇宙,因表現不凡,2024推出續作《魔鬼剋星:冰天凍地》將以全新一輩角色為主展開。故事接續上史賓格勒一家回到魔鬼剋星發源的老舊消防局,與第一代隊員一起研發更新的抓鬼技術,但沒想到一顆有古代文字的黑球卻蠢蠢欲動,這顆黑球將引發一場顫慄的冰風暴。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日本外務省發函要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HCHR),要求不得將日本提供的資金,用於旗下的「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CEDAW),理由是「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去年呼籲日本修改《皇室典範》,讓女性也能繼承皇位。日本政府此舉屬於極為破例的作法。
誰會在一日之內折返新宿與河口湖? 有些事情,一輩子做一次就好了,譬如折返這件事。 當初訂票的時候,只搶著訂新宿往河口湖,因為覺得河口湖回返新宿不是問題。 豈料一上富士洄游號,人海如恐懼淹沒我——如果回程沒有位置,我與我的28吋行李箱該何去何從? 上東日本的JR網站訂票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日本外務省發函要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HCHR),要求不得將日本提供的資金,用於旗下的「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CEDAW),理由是「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去年呼籲日本修改《皇室典範》,讓女性也能繼承皇位。日本政府此舉屬於極為破例的作法。
誰會在一日之內折返新宿與河口湖? 有些事情,一輩子做一次就好了,譬如折返這件事。 當初訂票的時候,只搶著訂新宿往河口湖,因為覺得河口湖回返新宿不是問題。 豈料一上富士洄游號,人海如恐懼淹沒我——如果回程沒有位置,我與我的28吋行李箱該何去何從? 上東日本的JR網站訂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著一個老年人組織的社會派作品,探討高齡社會和年輕世代的貧窮問題。敘述了一群高齡男女以及年輕人,雙群像的交融和相似的生活。作者透過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呈現出人們在寂寞下的孤獨與心靈層面的掙扎。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五十歲的男士把握僅餘的青春,開展真情實感的追求........
Thumbnail
近日看完二本散文集: 「只是微小的快樂」和「何不認真來悲傷」。 二個作者都是年過半百的作家。 也都是單身偽獨身子(女)。在初老時,晴天霹靂下獨立擔起照料年邁生病父母的重任。 這是正在進行式的高齡照護問題,他們透過秀逸的文采,分別寫下己身莫可奈何的經驗。 也經由現時遇到的處境,回顧原生家庭的
Thumbnail
一部以真實人生作為劇情主軸的故事,描寫著一般人的日常,有點像台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每天的日常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但很少人把這些日常寫成小說,過了心靈雞湯的年紀,想來點不是太重口味又有點生活的小說,這本應該是好讀且合適的。 以一年的月份為度,小說開始於一個不怎麼開心的開場,確實有很多人生的難題,並
自由的社會是這樣的 很多看不慣的人就在身邊 很多討厭的言行必須妥協 特別是衝擊到年老力衰 能做的就祇是默默離開 靜靜地如同《百年孤寂》中 那幢殘破老宅 慶幸的是還能守著尊嚴 還能帶著微笑 還能珍惜脊骨硬朗 天高地闊 隨遇而安 安的是心 得的是理 也毋須辨明 更不用說清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著一個老年人組織的社會派作品,探討高齡社會和年輕世代的貧窮問題。敘述了一群高齡男女以及年輕人,雙群像的交融和相似的生活。作者透過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呈現出人們在寂寞下的孤獨與心靈層面的掙扎。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五十歲的男士把握僅餘的青春,開展真情實感的追求........
Thumbnail
近日看完二本散文集: 「只是微小的快樂」和「何不認真來悲傷」。 二個作者都是年過半百的作家。 也都是單身偽獨身子(女)。在初老時,晴天霹靂下獨立擔起照料年邁生病父母的重任。 這是正在進行式的高齡照護問題,他們透過秀逸的文采,分別寫下己身莫可奈何的經驗。 也經由現時遇到的處境,回顧原生家庭的
Thumbnail
一部以真實人生作為劇情主軸的故事,描寫著一般人的日常,有點像台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每天的日常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但很少人把這些日常寫成小說,過了心靈雞湯的年紀,想來點不是太重口味又有點生活的小說,這本應該是好讀且合適的。 以一年的月份為度,小說開始於一個不怎麼開心的開場,確實有很多人生的難題,並
自由的社會是這樣的 很多看不慣的人就在身邊 很多討厭的言行必須妥協 特別是衝擊到年老力衰 能做的就祇是默默離開 靜靜地如同《百年孤寂》中 那幢殘破老宅 慶幸的是還能守著尊嚴 還能帶著微笑 還能珍惜脊骨硬朗 天高地闊 隨遇而安 安的是心 得的是理 也毋須辨明 更不用說清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