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流-眼前與往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終究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屬於各個企業的職場文化。(不管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台企有台企的,外商有外商的)這些職場經歷是無論你跨越哪個國家,歷經多少個職場,都會跟著你的。

已臨屆不惑,很明白自己已不再是當年的新鮮人,那種單純或熱情感也早已消退,觀察每間公司也幾乎每年都會迎來拼的一批生力軍,正如那句常被人掛在嘴邊的老生常談:『人就是來來去去,都很正常,你也要習慣。』估計是自己將這種離別看得過於深刻,才會總感到惋惜,但或許也正好是一場時間的洪流,去檢視自己這些年來的漂浮不安。

想起當年自己剛出社會時,恰好遇到了雷曼兄弟二次房貸的全球經濟蕭條,政府直接開出基本工資補助那一槍,第一代22K政策就此而生。直接衝擊了,第一線剛畢業的新鮮人,當時還不缺工,許多人也只能接受所謂的不景氣說法,信了政府、信了政策、信了流浪,豈知這是變相的低薪喊價開始。只慶幸自己已走過這樣的政策,一路打怪升級上來,這世界上也只有累積的實力、錢脈不會背叛你。

但為什麼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或者所謂的安靜離職已開始不復存在?

反而大眾開始逐漸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大聲離職?不是因為變了,而是百分之80的所需,就是這樣的困境,也許不是齊頭式平等,但想要的也不過是份溫飽。

但所謂的大聲離職,其實也容易壞了自己往後的職涯路。如果大聲離職,是為了幾百元,那眼前的一爭,還真只是一口氣,也很可能影響未來的職涯,還真的要思考清楚。

別忘記狹路的相逢,有些雇主也會向前公司進行徵詢,如果權衡後利益不大,倒是可以省思是否要花這成本?

從網路上reels短影音看到,輝達董事長描述他找前雇主進行電梯簡報時,講得如此不好,卻最終獲得矽谷的天使投資,主要還是因為他在職場下,曾留得了好名聲。網上的各種匿名舒壓管道,反映著世代的怒吼,但說真的,即便匿名,但有些事就是那麼特定到並不匿名。這也只反映著不斷高漲的經營成本還有升溫的衝突,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

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無論主管還是你的同事,其實都會默默觀察。留個好名聲,還是很重要的,太有主張的呼求(倘若事實很難判定的情況),最終都容易帶來一種兩敗俱傷。個人所見是如果不是家財萬貫不用工作,還真別為了那點小利去說太多,職場上基本的營業秘密、個人道德操守保密義務,就彼此盡量尊重,換個位子思考或許很難,但是何嘗不是放過自己的糾結,換得一夜好眠。不看短線,看長線,如果投資也是這道理,那記得試著看一下長線的規劃,希望大家都能換得好眠,不心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ristine's Plan B
1會員
4內容數
about life.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無論在求學、職場、娛樂的環境裡,不分歲數,我們仍有無限的成長潛能, 能否保持開放的心傾聽或溫和地打開溝通是了解他人與深入社交的關鍵。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找到虛擬與實體社交的平衡。
Thumbnail
無論在求學、職場、娛樂的環境裡,不分歲數,我們仍有無限的成長潛能, 能否保持開放的心傾聽或溫和地打開溝通是了解他人與深入社交的關鍵。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找到虛擬與實體社交的平衡。
Thumbnail
在臺灣職場文化中,人情兩字被認為有利又有弊。瞭解如何適度處理人情不但可以改善工作關係,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公平性。這篇文章透過真實案例探討了這個複雜且令人糾結的話題。閱讀本文,你能更清楚理解如何在職場上取得平衡,並運用專業判斷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Thumbnail
在臺灣職場文化中,人情兩字被認為有利又有弊。瞭解如何適度處理人情不但可以改善工作關係,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公平性。這篇文章透過真實案例探討了這個複雜且令人糾結的話題。閱讀本文,你能更清楚理解如何在職場上取得平衡,並運用專業判斷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隨著越來越多Z世代進入職場,作為一個走在前面(aka.老一點的)Z世代,分享我三個最討厭的職場氛圍,揭開世代差異的面紗:
Thumbnail
隨著越來越多Z世代進入職場,作為一個走在前面(aka.老一點的)Z世代,分享我三個最討厭的職場氛圍,揭開世代差異的面紗: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提早領悟職場智慧能省去彎路,建議身上帶入公司文化感,展現向心力;堅持解決問題而非對立,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Thumbnail
提早領悟職場智慧能省去彎路,建議身上帶入公司文化感,展現向心力;堅持解決問題而非對立,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不論是企業長期經營的世代交替或者是短期策略的政黨輪替,都會有一番人事的振盪;不論是良禽擇木而棲或是換血新氣象,建議你檢視自己下面幾項條件,盡早自我評估自己離震央有多近
Thumbnail
不論是企業長期經營的世代交替或者是短期策略的政黨輪替,都會有一番人事的振盪;不論是良禽擇木而棲或是換血新氣象,建議你檢視自己下面幾項條件,盡早自我評估自己離震央有多近
Thumbnail
職場是每個人都會必經的一條路,人來人往的人流,離職與在職都是我們會經歷的過程,但這對於重感情的人或是迷茫不已的人來說跟每個離職的朋友道別卻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從大學開始打工到現在的我已經步入社會七年左右了,目前在第三家公司上班了,見過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人,這些經歷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喜怒哀樂的日常,都是
Thumbnail
職場是每個人都會必經的一條路,人來人往的人流,離職與在職都是我們會經歷的過程,但這對於重感情的人或是迷茫不已的人來說跟每個離職的朋友道別卻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從大學開始打工到現在的我已經步入社會七年左右了,目前在第三家公司上班了,見過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人,這些經歷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喜怒哀樂的日常,都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